【摘 要】
:
三叶苷(Trilobatin,TLB)主要来源于壳斗科柯属木姜叶柯(Lithocarpus litseifolius(Hance)Chun),是含有C6-C3-C6骨架的二氢查尔酮,具有降血糖、抗炎、神经保护和抗HIV-1多种药理活性,但其水溶性较低,应用范围受到限制。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传统增溶方法涉及的工艺复杂且载体材料存在潜在毒性。甜菊糖苷(Steviol glycosides,STE)是一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叶苷(Trilobatin,TLB)主要来源于壳斗科柯属木姜叶柯(Lithocarpus litseifolius(Hance)Chun),是含有C6-C3-C6骨架的二氢查尔酮,具有降血糖、抗炎、神经保护和抗HIV-1多种药理活性,但其水溶性较低,应用范围受到限制。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传统增溶方法涉及的工艺复杂且载体材料存在潜在毒性。甜菊糖苷(Steviol glycosides,STE)是一种来源菊科甜叶菊的甜味剂,两亲性的分子结构使其能够自组装形成胶束,可以增强一些难溶性化合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因此,本文以STE为增溶材料,分别制备甜菊糖苷-三叶苷胶束(STE-TLB MC)和甜菊糖苷-三叶苷固体分散体(STE-TLB SD),对这两种复合体系进行质量评价、抗氧化和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活性影响的研究,并对TYR与TLB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主要得出的结论如下:1、STE-TLB MC和STE-TLB SD的构建与表征。优化两种甜菊糖苷-三叶苷复合体系的制备条件。对于STE-TLB MC,将350mg的STE和90 mg的三叶苷溶解于5 m L水中,将溶液70℃磁力搅拌30 min,制得的STE-TLB MC溶液透明澄清。对于STE-TLB SD,STE添加量为250 mg,三叶苷添加量为90 mg,在室温下可全部复溶于5 m L水中。STE中的莱鲍迪苷A含量高时在水中会自聚集,使得STE在两种体系中的增溶能力减弱。用激光粒度和电位测量仪测得STE-TLB MC的平均粒径262.8±3.4 nm,粒径分布中不仅有5 nm左右的小粒径,也有100 nm-1000 nm的大粒径。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DSC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扫描电镜来确定STE-TLB SD的形成,结果表明TLB以无定形态分布于固体分散体中且STE与TLB之间无任何化学作用。2、STE-TLB MC和STE-TLB SD的质量评价。酸碱稳定性实验证明TLB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纯TLB,MC和SD中的TLB在p H 9.0的缓冲溶液中快速降解,24 h后保留率分别为62.81±0.81%,68.52±0.40%和62.92±0.27%。在p H 9.0的缓冲溶液中,STE-TLB SD在24 h以内保留率高于纯TLB,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TLB,但在24 h时与纯TLB的保留率相差不大,这可能是因为SD中的TLB以无定形态直接溶解于水中,而STE-TLB MC的胶束包封作用能够很好地保护TLB。纯TLB和两种复合体系中的TLB的降解动力学均和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良好。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和释放考察了增溶前后的TLB的消化稳定性、释放度和释放动力学。结果表明,STE-TLB MC和STE-TLB SD中的TLB在消化液中均能够保持稳定性,STE增溶显著提升了TLB的释放性。纯TLB、STE-TLB SD和STE-TLB MC在人工胃液(Simulated gastric fluid,SGF)中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27.99%,55.81%和40.98%,在人工肠液(Simulated intestinal fluid,SIF)中分别为2.10%,19.24%以及8.58%。对纯TLB、STE-TLB MC和STE-TLB SD的体外释放进行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三种体系中TLB的释放与Retger-peppas方程拟合度最高。3、三叶苷与酪氨酸酶的相互作用。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TLB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二者相互作用方式,并通过紫外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验证TLB的底物特性。结果表明,TLB对TYR的单酚酶和双酚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TLB对双酚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100μmol/L;TLB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与TYR结合形成复合物,使TYR的内源性荧光发生静态猝灭且疏水性减弱;紫外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结果显示TLB不仅抑制L-多巴(L-dopa)的催化氧化,还作为TYR的底物被氧化;分子对接的结果显示TLB进入了酶的疏水活性中心,与L-dopa竞争活性位点,使TYR的活性下降。结果表明,三叶苷既是酪氨酸酶的抑制剂,也是底物。4、三叶苷增溶前后的性能变化研究。通过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估三叶苷及其甜菊糖苷复合体系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STE也具有抗氧化性能,且经STE增溶的TLB与自由基碰撞增多,复合体系的抗氧化能力均强于纯TLB。体外酶抑制实验以及荧光光谱实验表明,TLB经STE增溶后,与TYR的相互作用减弱,STE-TLB MC中的TLB与TYR的相互作用最弱,原因可能是胶束的包裹不利于TLB与TYR结合。
其他文献
镁合金由于其六方密堆积结构(HCP)和活动滑移系统的数量有限,其薄板(如AZ31B)在环境温度下表现出极低的塑性变形能力,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已经进行了一些成形工艺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在高温下使用成形工艺,但是一般成本较高,因此,找到一种可替代的先进制造技术至关重要,该技术可以通过低成本,高效率地提高成形温度来极大地改善镁合金板的成形性和成形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摩擦热渐进成
本文是关于超声波辅助MIG焊接电弧的数值模拟研究,利用流体力学软件,结合磁流体动力学理论与Navier-Stokers方程,编译用户自定义方程UDF(User Define Function)进行二次开发,对常规MIG(Melt Inert-gas Welding)与U-MIG(Ultrasonic-assisted Melt Inert-gas Welding)焊接电弧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焊接平
高比重钨合金因其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国防工业等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粉末冶金是制备高比重钨合金的主要方法,但其在制备复杂形状零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近年来,激光熔化沉积技术因其加工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个性化定制等优点,逐渐成为制造高比重钨合金的新方法,然而,其非平衡的凝固过程使得成型零件强韧化偏低,不能满足应用需求。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激光熔化沉积90W-7Ni-3Fe合金断裂失效机
香菇(Lentinus edodes)是我国著名的珍贵食用菌,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越来越多以香菇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制品走向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对香菇的加工方式及其对香菇风味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主要集中在干燥、酶解、漂烫和煮制等方式对其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针对发酵促进香菇特征风味的释放特别是风味形成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论文在四种常见发酵菌种中筛选香菇发酵最适菌种,同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
钢铁、原油、有色金属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今年以来大幅上涨且持续高位运行,对宁波市工业经济造成不小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原材料上涨对我市工业行业、工业企业造成的影响,列举了工业企业的应对举措,建议从加强行业监管、拓宽应对渠道、加大企业帮扶等方面着手,来应对原材料上涨带来的风险挑战。
镀锌钢板是一种具有良好耐腐蚀性和韧性的钢种,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建筑行业。但镀锌钢板一直存在飞溅、裂纹、焊接质量差等问题,为了解决镀锌钢板焊接性差的问题,本文采用超声辅助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的焊接方法,利用石墨烯纳米颗粒作为增强材料,用来改善焊接工艺,提高焊接质量。本文利用浸渍涂覆的方法在镀锌薄钢板上面形成了不同含量石墨烯的均匀致密涂层,通过超声辅助熔化极氩弧焊(U-MIG)的复合焊接工艺将石墨
TA2工业纯钛有着高比强度,耐蚀性,优越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经常应用于一些要求成形性能较好的零件中,比如飞机的隔热内蒙皮、船舶的换热器、螺旋桨等,但是纯钛的低硬度和低耐磨性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据此本实验以TA2作为基体,先在TA2钛基板上制备Ni-WC复合镀层,之后对预镀层进行电子束或激光熔覆处理,获得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熔覆层,为拓展钛合金领域应用提供技术及理论支持。试验主要研
淀粉与脂质的相互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其对淀粉功能特性和营养价值有重要影响。淀粉与脂质的相互作用包括:对脂肪酸或脂肪酸酯的络合作用表现为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以及对甘油三酯的吸附作用表现为淀粉的吸油性。而这两种作用是否相互影响尚无人研究。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究淀粉-油体系中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及其对淀粉吸油性的影响,分为两方面:甘油三酯对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形成的影响,以及淀粉-脂肪酸/脂肪酸酯复
以往的研究表明,在不同体系的金属材料超声点焊过程中,剧烈的物理化学变化会导致漩涡状或者网状反应相的形成。然而,这种特殊的漩涡结构的成型机制及其对超声波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依然不够系统。特别是在Cu/Sn的超声波焊接研究中,很少发现或讨论过类似漩涡的结构。本文选用电子封装领域最基础的Cu/Sn体系金属材料进行超声波点焊实验。首先采用Cu/Sn箔/Cu三明治结构进行超声波焊接,确定了最佳焊接工
咸蛋和皮蛋是中国传统的蛋制品,在腌制过程中食盐、强碱等能破坏蛋黄中的脂蛋白,释放脂质且能使蛋黄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形成凝胶。本论文以咸蛋和皮蛋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高盐、高盐-热协同、强碱等加工过程中蛋黄脂质特性的变化及蛋黄中水分、脂质的迁移,探索其对咸蛋、皮蛋蛋黄凝胶的影响。1.研究了鸭蛋在高盐、高盐-热协同和强碱加工条件下蛋黄脂质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高盐处理和高盐-热协同处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