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规定性的翻译思想中,特别是在西方,关于“翻译”及“译者”有这样一种明显倾向,即认为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对原文本进行复制或模仿的过程,是一种次等的、从属性的跨语言活动,而译者则应是隐形的,需要完全忠实于原文或原作者。因此,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与作用很少得到应有的认可与重视,其合法地位及主体性特征一直被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译者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发挥等问题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理论表明,译者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机械地进行翻译活动,他也很难在译文中实现与原文本的完全对等。相反,他总要在语言形式、意义传达及译文功能等诸多方面做出一定程序的调整、改动,在个人因素、语言差异及文化历史条件等影响下,进行自己的选择,因而他的主体性特征总会体现在翻译过程和译文中。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积极的实践者、参与者与决策制定者,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鉴于对译者主体的研究己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特征与内容之一,同时,当前在国内外翻译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处在起步阶段,仍有不少疑问与争论,本文试图在对译者主体性问题进行回顾与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及决定或影响其发挥的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巩固译者主体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全文以译者为中心,围绕译者主体性的存在与发挥问题,对译者主体性的相关概念及决定或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中的第二章,作者回顾并挖掘了中西翻译历史上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并对当代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详细的阐述。很显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特别是近十几年里,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在宏观文化语境中研究翻译的功能与角色已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继而译者的身份及其主体性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承认。对译者及其主体性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第二大部分是第三章至第五章。作者首先对翻译主体、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