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kk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规定性的翻译思想中,特别是在西方,关于“翻译”及“译者”有这样一种明显倾向,即认为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对原文本进行复制或模仿的过程,是一种次等的、从属性的跨语言活动,而译者则应是隐形的,需要完全忠实于原文或原作者。因此,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与作用很少得到应有的认可与重视,其合法地位及主体性特征一直被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译者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发挥等问题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理论表明,译者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机械地进行翻译活动,他也很难在译文中实现与原文本的完全对等。相反,他总要在语言形式、意义传达及译文功能等诸多方面做出一定程序的调整、改动,在个人因素、语言差异及文化历史条件等影响下,进行自己的选择,因而他的主体性特征总会体现在翻译过程和译文中。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积极的实践者、参与者与决策制定者,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鉴于对译者主体的研究己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特征与内容之一,同时,当前在国内外翻译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处在起步阶段,仍有不少疑问与争论,本文试图在对译者主体性问题进行回顾与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及决定或影响其发挥的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巩固译者主体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全文以译者为中心,围绕译者主体性的存在与发挥问题,对译者主体性的相关概念及决定或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中的第二章,作者回顾并挖掘了中西翻译历史上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并对当代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详细的阐述。很显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特别是近十几年里,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在宏观文化语境中研究翻译的功能与角色已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继而译者的身份及其主体性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承认。对译者及其主体性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第二大部分是第三章至第五章。作者首先对翻译主体、客体
其他文献
科技的进步,先进的机器生产和管理方式代替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可以节约劳动力,使更多的人从事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近些年来,四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素质一词,其中柔韧性的好坏,通常也是衡量一个人身体素质好坏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孩子们往往感觉不到柔韧性的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初始阶段,首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毒病原,尤其是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
"二孩政策"的实施对家庭来说不仅能优化家庭结构,增强家庭的发展能力,同时能够增强家庭亲属文化的传承,但是我们也可预见到对于普通家庭新增加一位孩子无疑会加大家庭各方面
<正>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安全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随着建筑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异形建筑,都增加了建筑安全的风险,而复杂的建设环境也制约着建筑安全管理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重症胰腺炎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
本研究的目的是看男女性别在具体的两项认知能力(即:工作记忆容量和二语语义加工速度)上有无显著差异。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是组成个人总体智力中的两大要素。同时,这两大要素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制小学生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而其中1600~1800个汉字是要求在小学低年级完成的,如此大的识字量,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课
计算思维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VB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分析传统VB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课堂氛围沉闷的“三难”现象,其“症结”主要是计算思
白塞病临床治疗棘手,疗效欠佳,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路志正教授认为该病属于中医学之"狐惑病"范畴,发病与肝、脾关系密切,涉及心、肾、肺诸脏,病因病机为肝郁化火,气阴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