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分为知识型和技能型,增加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方式主要有教育和培训两种方式,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而言,通过接受教育的方式提升知识储备是积累自身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也是最终实现劳动力知识资本化的基础。通过教育对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提升主要在认知能力上体现,认知能力常用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有很多种,本文聚焦同群效应对中小学学业成绩的影响,即同群效应对劳动力知识资本早期积累的影响,从而得知同群效应是如何通过影响劳动动力知识的早期积累,进而作用于中国农村劳动力知识资本化进程的内在机制。因此,研究农村中小学生之间的同群效应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理论价值。
基于中国农村地区因稳定的户籍制度而导致的流动性,以及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熟人社会”特征。本文以村庄为单位,采用2016年的CFPS数据,探讨中小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同群效应,并使用工具变量法(IV)解决模型设置的内生性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性别、是否就读于重点学校等特征进行异质性分析。随后进行反事实检验,依据是利用和样本个体不同村的同龄人作为该样本的“假同伴”,“假同伴”的学业成绩对个体的学业成绩的影响应该是不显著的,最终实证结果证实了上述猜想,证明本文研究结果的稳健性较好。
实证结果表明,同群效应确实存在且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对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特征方面,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影响分别是正向且显著的。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总投入对孩子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正向的但并不显著。个人特征方面,担任班级干部、年龄、性别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都是正向且显著的。学校特征方面,在重点学校就读的学生,由于同群行为的影响,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本文针对学生性别、是否就读重点学校等变量对分样本进行异质性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父母的陪伴对男孩的学业成绩影响更大。相对于男孩来说,女孩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担任学生干部对男生的学业成绩有正向的影响,对女生成绩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相对于就读于重点学校的学生来说就读于非重点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最后,本文根据同群效应实证研究所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从家庭、政府、学校等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增加农村就业机会、给男孩更多陪伴、增设乡村教育设施、减轻孩子学业负担等一系列建议。
基于中国农村地区因稳定的户籍制度而导致的流动性,以及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熟人社会”特征。本文以村庄为单位,采用2016年的CFPS数据,探讨中小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同群效应,并使用工具变量法(IV)解决模型设置的内生性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性别、是否就读于重点学校等特征进行异质性分析。随后进行反事实检验,依据是利用和样本个体不同村的同龄人作为该样本的“假同伴”,“假同伴”的学业成绩对个体的学业成绩的影响应该是不显著的,最终实证结果证实了上述猜想,证明本文研究结果的稳健性较好。
实证结果表明,同群效应确实存在且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对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特征方面,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影响分别是正向且显著的。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总投入对孩子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正向的但并不显著。个人特征方面,担任班级干部、年龄、性别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都是正向且显著的。学校特征方面,在重点学校就读的学生,由于同群行为的影响,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本文针对学生性别、是否就读重点学校等变量对分样本进行异质性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父母的陪伴对男孩的学业成绩影响更大。相对于男孩来说,女孩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担任学生干部对男生的学业成绩有正向的影响,对女生成绩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相对于就读于重点学校的学生来说就读于非重点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最后,本文根据同群效应实证研究所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从家庭、政府、学校等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增加农村就业机会、给男孩更多陪伴、增设乡村教育设施、减轻孩子学业负担等一系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