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体现。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其中服饰描写不仅反映了满汉融合的时代特点,更是中国历朝历代服饰文化的深刻再现。《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色彩繁多,种类复杂,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对于体现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家庭社会地位都至关重要。 为了向世界介绍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杨宪益夫妇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在语用研究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强调了语言,文化和认知对交际行为的影响。因此,运用顺应论来分析杨译《红楼梦》中的服饰翻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原文中的服饰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的传达情况。《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服饰描写次数最多,最为详细,王熙凤次之。本文按照服饰文化的定义将贾宝玉和王熙凤二人的服饰描写分为“服”和“饰”两大类,共包括9个次分类,借助顺应性理论分析杨译本中服饰文化的翻译。首先本文讨论了杨译本在目的语中的顺应层面,其次归纳总结了杨译本服饰翻译的得失,并探讨得失产生的原因,最后总结出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的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包括:1)杨译本中的服饰翻译并未完全达到对目的语语境关系的顺应,66%的服饰翻译顺应了目的语的语境;杨译本对于服饰的翻译主要实现了对目的语词汇和句法层面的顺应;对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能力,文化背景,审美能力的顺应;2)杨译本对于“颜色词”和“工艺”翻译都达到了对目的语语境的顺应,并且从整体上看,杨译本对于服饰文化的翻译较为详细和灵活;然而在其他7类例子中都有部分翻译没有实现对目的语语境的顺应,其中“款式”和“头饰”的比例较高;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中西方服饰文化间的异同,杨宪益夫妇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译者自身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以及译者的翻译模式;3)作者认为在英译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时,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服饰文化内涵,译者不能一味追求字面意思的对等,而是应该在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顺应读者的文化背景、审美和认知,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推而广之,本研究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