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苗医弩药针疗法干预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苗医弩药针疗法干预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试验,将66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mgpo q12h起始量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苗医弩药针疗法,2天1次,共观察14天,治疗过程中若产生暴发痛,及时使用短效速释药物解救治疗,并根据滴定剂量调整次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治疗后比较两组NRS评分、疼痛影响评分、KPS评分、体重、爆发痛次数、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结果:本研究共完成6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
(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癌肿、疼痛部位、NRS评分、KPS评分、疼痛影响评分、首日阿片类药物用量、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疼痛缓解率比较:①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93.55%,对照组为8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显效率方面:治疗组为54.84%,对照组为2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NR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KP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疼痛影响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疼脯影响评分总分及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体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体重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7)爆发痛次数比较:治疗组爆发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8)阿片类药物全程剂量比铰:治疗组阿片类药物全程剂量少十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9)安全性评价比较:①不良反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尿潴留、嗜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②实验室检查: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WBC、HGB、PLT、ALT、AST、GGT、CREA)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苗医弩药针疗法干预中重度癌性疼痛近期疗效满意,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爆发痛次数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可为癌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民族医疗技。
第二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RCT文献进行方法学偏倚风险评估,运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其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RCT文献18篇,涉及患者1266例,治疗组640例,对照组626例,治疗组(中医外治法联合三阶梯止痛疗法)与对照组(三阶梯止痛疗法)相关比较,Meta分析结果如下:
(1)在疗效评价方面:①治疗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2.39,95%CI(1.84 to3.11),P<0.0001];②治疗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WMD=-0.76,95%CI(-1.05 to-0.47),P<0.00001]。
(2)在生存质量方面:①治疗组与对照组KP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WMD=0.98,95%CI(-0.13 to2.09),P=0.08];②治疗组疼痛影响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MD=-4.76,95%CI(-7.75 to-1.77),P=0.002]。
(3)在安全性评价方面:①不良反应率,治疗组恶心呕吐[OR=0.42,95%CI(0.27 to0.66), P=0.0001]、便秘[OR=0.44,95%CI(0.23 to0.83),P=0.01]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嗜睡[OR=0.77,95%CI(0.35 to1.73),P=0.53]、头晕[OR=0.57,95%CI(0.13 to2.51),P=0.46]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变态反应发生率高丁对照组[OR=2.46,95%CI(1.01 to6.02),P=0.05]。②实验室检查: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二便常规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1.07,95%CI(0.68 to1.67),P=0.77]。
(4)在文献质量方面:①异质性分析:倒漏斗图两侧散点基本对称且完整,提示本研究纳入研究发表偏倚风险较小。②敏感性分析,与排除前结果一致,提示本研究的Meta分析可靠性较好。
结论:中医外治法联合三阶梯止痛疗法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三阶梯止痛疗法,能够减少阿片类药物副作用恶心呕吐、便秘的发生率,但不能减少头晕、嗜睡的发生率,且会增加变态反应的发生率,研究结果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用药特点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用药特点。
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1979年01月侄2017年12月)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290首处方,建立癌性疼痛方剂数据库,对给药途径、剂型、药性、药味、归经进行描述统计,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对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共涉及药物286味,明确了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药物的给药途径、剂型、药性、药味、归经、药物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0个和新处方10个。
结论:本研究挖掘出了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用药规律,并从中反映了其以“通”为主、重在止痛,以“补”为主、重在调和,气血同治、重于疏导,抑瘤止痛、标本兼顾的用药理念。
第四部分 对比论述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防治癌性疼痛的指导作用
目的:对比论述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防治癌性疼痛的指导作用。
方法:通过查阅中外文网络数据库与相关书籍整理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防治癌性疼痛的相关内容,归纳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防治,以探讨其共性特征个性差异。
结果:在癌性疼痛的认识上,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概念、病因病机、病理性质、治则治法均具有不同的见解,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上反映了癌性疼痛的症状、体征。在癌性疼痛的治疗上,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主要包括内治法、外治法、针类疗法、心理疗法四个方面,苗族医药对于癌性疼痛的相关研究目前相对欠缺,但对于癌性疼痛的治疗具有不错的疗效;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各方面研究相对丰富,临床使用相对广泛。
结论:苗医理论对于癌性疼痛的防治显得更为灵活、更为简练、更为实用,对癌性疼痛的认识与防治有许多独到之处;但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与防治也显得更加完整、更加博大、更加深厚、更加细腻,不愧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
第一部分 苗医弩药针疗法干预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苗医弩药针疗法干预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试验,将66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mgpo q12h起始量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苗医弩药针疗法,2天1次,共观察14天,治疗过程中若产生暴发痛,及时使用短效速释药物解救治疗,并根据滴定剂量调整次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治疗后比较两组NRS评分、疼痛影响评分、KPS评分、体重、爆发痛次数、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结果:本研究共完成6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
(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癌肿、疼痛部位、NRS评分、KPS评分、疼痛影响评分、首日阿片类药物用量、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疼痛缓解率比较:①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93.55%,对照组为8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显效率方面:治疗组为54.84%,对照组为2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NR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KP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疼痛影响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疼脯影响评分总分及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体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体重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7)爆发痛次数比较:治疗组爆发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8)阿片类药物全程剂量比铰:治疗组阿片类药物全程剂量少十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9)安全性评价比较:①不良反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尿潴留、嗜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②实验室检查: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WBC、HGB、PLT、ALT、AST、GGT、CREA)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苗医弩药针疗法干预中重度癌性疼痛近期疗效满意,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爆发痛次数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可为癌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民族医疗技。
第二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RCT文献进行方法学偏倚风险评估,运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其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RCT文献18篇,涉及患者1266例,治疗组640例,对照组626例,治疗组(中医外治法联合三阶梯止痛疗法)与对照组(三阶梯止痛疗法)相关比较,Meta分析结果如下:
(1)在疗效评价方面:①治疗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2.39,95%CI(1.84 to3.11),P<0.0001];②治疗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WMD=-0.76,95%CI(-1.05 to-0.47),P<0.00001]。
(2)在生存质量方面:①治疗组与对照组KP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WMD=0.98,95%CI(-0.13 to2.09),P=0.08];②治疗组疼痛影响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MD=-4.76,95%CI(-7.75 to-1.77),P=0.002]。
(3)在安全性评价方面:①不良反应率,治疗组恶心呕吐[OR=0.42,95%CI(0.27 to0.66), P=0.0001]、便秘[OR=0.44,95%CI(0.23 to0.83),P=0.01]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嗜睡[OR=0.77,95%CI(0.35 to1.73),P=0.53]、头晕[OR=0.57,95%CI(0.13 to2.51),P=0.46]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变态反应发生率高丁对照组[OR=2.46,95%CI(1.01 to6.02),P=0.05]。②实验室检查: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二便常规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1.07,95%CI(0.68 to1.67),P=0.77]。
(4)在文献质量方面:①异质性分析:倒漏斗图两侧散点基本对称且完整,提示本研究纳入研究发表偏倚风险较小。②敏感性分析,与排除前结果一致,提示本研究的Meta分析可靠性较好。
结论:中医外治法联合三阶梯止痛疗法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三阶梯止痛疗法,能够减少阿片类药物副作用恶心呕吐、便秘的发生率,但不能减少头晕、嗜睡的发生率,且会增加变态反应的发生率,研究结果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用药特点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用药特点。
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1979年01月侄2017年12月)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290首处方,建立癌性疼痛方剂数据库,对给药途径、剂型、药性、药味、归经进行描述统计,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对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共涉及药物286味,明确了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药物的给药途径、剂型、药性、药味、归经、药物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0个和新处方10个。
结论:本研究挖掘出了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用药规律,并从中反映了其以“通”为主、重在止痛,以“补”为主、重在调和,气血同治、重于疏导,抑瘤止痛、标本兼顾的用药理念。
第四部分 对比论述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防治癌性疼痛的指导作用
目的:对比论述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防治癌性疼痛的指导作用。
方法:通过查阅中外文网络数据库与相关书籍整理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防治癌性疼痛的相关内容,归纳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防治,以探讨其共性特征个性差异。
结果:在癌性疼痛的认识上,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概念、病因病机、病理性质、治则治法均具有不同的见解,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上反映了癌性疼痛的症状、体征。在癌性疼痛的治疗上,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主要包括内治法、外治法、针类疗法、心理疗法四个方面,苗族医药对于癌性疼痛的相关研究目前相对欠缺,但对于癌性疼痛的治疗具有不错的疗效;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各方面研究相对丰富,临床使用相对广泛。
结论:苗医理论对于癌性疼痛的防治显得更为灵活、更为简练、更为实用,对癌性疼痛的认识与防治有许多独到之处;但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与防治也显得更加完整、更加博大、更加深厚、更加细腻,不愧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