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小耳畸形耳软骨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及调控关系的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RBWD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检测同一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残耳软骨组织与对侧正常耳廓软骨组织的转录组表达谱,筛选出小耳畸形患者软骨组织中差异表达的RNAs,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非编码RNA的靶基因,通过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的mRNAs进行功能注释和分析,建立差异RNAs的调控网络。进一步筛选出可能与小耳畸形相关的转录因子和RNA结合蛋白,选择关键基因在残耳软骨细胞中进行生物学功能研究,探索其在天性小耳畸形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今后深入研究单纯性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的样本均来自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单纯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残耳组织样本及正常耳组织样本均未见感染或软骨炎等表现。样本均采集于外耳再造三期手术中的废弃组织,其中正常侧耳软骨标本取自术中为矫正双侧颅耳角不对称时所废弃的部分。实验部分通过Clariom D Human芯片筛选单侧单纯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注释和功能预测,通过数据库预测非编码RNA的靶基因及相互作用关系,构建差异基因中的ceRNA调控网络,选择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基因进行后续分析(lncRNA-ENST00000449766及ZFP36L2),通过RT-qPCR、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验证关键基因在残耳软骨和正常耳软骨间的差异表达情况,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划痕实验等探ZFP36L2在耳软骨细胞中的功能,通过残耳组织中进行TIS11D蛋白RIP-seq及差异表达数据联合分析ZFP36L2在残耳软骨细胞中的下游效应基因。结果:1.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侧耳软骨相比,小耳畸形侧残耳软骨共得出差异表达的 RNAs1079 个,包括 mRNAs305 个、lncRNAs134个、microRNAs112个、circRNA214个,其他类型RNAs314个,且差异基因主要为下调基因(74%)。2.通过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耳软骨,残耳软骨中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以及细胞粘附相关的基因显著下调,而与器官发育相关的基因显著上调。3.通过构建差异表达RNAs的ceRNA调控网络可知在差异表达的RNAs存在复杂的调控关系,ZFP36L2是调控网络中差异表达倍数最大的RNA结合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表达可受到LncRNA-ENST00000449766的调控作用。4.通过细胞学实验表明,在残耳软骨细胞中,ZFP36L2对相关基因的调控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显著表现于抑制软骨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组分的合成,包括COL2A1编码的Ⅱ型胶原、COL1A1编码的I型胶原、COL11A2编码的Ⅺ型胶原。其次残耳软骨细胞的增殖速度与正常耳软骨细胞无显著差异,而残耳细胞迁移速度较正常耳软骨细胞慢,ZFP36L2敲减后,可在早期提高残耳细胞增殖速度,并可以提高残耳软骨细胞的迁移能力。5.通过 siRNA 转染实验敲低 lncRNA-ENST00000449766 后,发现 ZFP36L2 的表达量降低,表示lncRNA-ENST00000449766可以正向调控ZFP36L2基因的表达。6.通过残耳组织中进行TIS11D蛋白RIP-seq数据显示ZFP36L2在残耳软骨中主要通过与mRNA的3’UTR区域结合发挥效应作用,联合转录组基因差异表达结果筛选出21个基因作为ZFP36L2在残耳软骨中的直接效应分子。结论: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下,先天性单纯型小耳畸形患者残耳软骨与正常耳软骨组织之间转录组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RNAs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调控网络,差异基因突出表现在残耳软骨中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以及细胞粘附相关的基因显著下调,而与器官发育相关的基因显著上调。残耳软骨中ZFP36L2在lncRNA-ENST00000449766的作用下表达增高,通过抑制COL2A1、COL1A1、COL11A2基因表达,促进了残耳软骨细胞外基质异常合成,而通过抑制软骨细胞中SOX9、SOX5、DLK的表达,从而抑制残软骨细胞成熟,幼稚的软骨细胞分泌胶原减少,更加促进了残耳软骨的异常发育。COL2A1、COL1A1、COL11A2等基因未直接受ZFP36L2的调控,可能作为PRELP、CTHRC1、LOXL1、COMP的下游分子而参与致病机制。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不伴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过表达或基因扩增的一类乳腺癌亚型,其具有侵袭性强的生物学
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LAIV)通过滴鼻感染途径接种,既能够诱导产生血清中和抗体,又能刺激粘膜免疫应答。目前上市的LAIV以鸡胚为培养基质生产。鸡胚作为生产基质,除了其供应周期制约着疫苗的生产能力之外,还存在着可能因为接种活疫苗引入外源因子污染的风险。Vero细胞是人用生物制品生产普遍采用的细胞基质,但在Vero细胞上进行流感病毒培养时,不同毒株间产量差异大或不能连续传代。目前,国际上仅见对甲型流感
该博士论文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组成。第一部分HSP90β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机制研究第一章肺腺癌蛋白质组学整合分析鉴定出HSP90β作为潜在预后标志物背景:肺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尽管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但仍有大量的肺腺癌患者没有可用的靶向治疗选择。由于蛋白质是细胞的功能执行者,肺腺癌的蛋白质组和信号转导的深入表征将为全面了解该疾病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临
研究背景及目的:在我国以及全球,结直肠癌一直是公共卫生健康严重的负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前列。尽管随着肠镜筛查的应用以及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推广,仍有约25%的患者在首次就诊时被诊断为转移性结直肠癌;同时,约有50%的患者在术后会出现疾病进展。传统的手术、放化疗、介入以及靶向治疗等带来的生存获益较为有限,转移性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15%。因此,寻求新的药物治疗是提高晚期结直肠癌总生存的关键
背景: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广泛感染人类,引发多种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其中与鼻咽癌发病密切相关——在约98%的鼻咽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可以检测到EBV的核酸。目前,已有多种EBV毒株的基因序列发表,不同肿瘤来源的EBV毒株携带不同的基因变异。EBV的变异可能在其致瘤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特定类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然而,对与鼻咽癌相关的EBV基因变异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背景:小细胞肺癌是所有肺癌中,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的肺癌类型。本次研究构建并验证了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手术切除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方法:本研究回顾并分析了2000年至2014年间美国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研究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并整合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形成列线图模型。然后,通过
研究目的基于我国河南省林县队列数据,从危险因素暴露、血清分子标志物、口腔唾液菌群三个角度,探讨与上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及死亡风险相关的宏微观因素,为我国高发区上消化系统肿瘤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和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1.1984年在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招募了 29,553名40-69岁受试者,基线收集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家族史、体格检查、合并症、恒牙脱落及口腔黏膜白斑等信息,前瞻性随访,
细胞生命周期的核心是单个亲本细胞完成基因组的复制及平均分配,最终产生两个相同的子代细胞。细胞周期即是成功完成细胞繁殖所需事件的一个周期。CDK1和PLK1作为细胞周期经典激酶,在整个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蛋白质磷酸化及泛素化修饰是真核生物体蛋白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covalent modifications,PTMs)中常见的两种类型,贯穿于细胞周期中。泛素
背景:全球约10%的医药卫生方面的支出用于负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而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作为DM的一种严重和危险的微血管并发症,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病因。在我国,DN患者数量迅猛增加,已成为肾病科常见住院病因,同时也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替代治疗的第二大病
背景: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实体肿瘤,早期诊断困难,进展迅速,5年生存率小于10%,阐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家族是一类Ⅱ期代谢酶,参与异生素化合物和致癌物质的解毒作用。其中,谷胱甘肽转移酶mu-3(GSTM3)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胰腺癌中尚未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