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绒山羊对西藏高原的低氧、高寒、紫外线强等环境具有很强适应能力,其羊绒品质一流,是西藏乃至我国珍贵的绒山羊品种资源。但其产绒量并不高,加之近年来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西藏绒山羊羊绒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因此如何提高西藏绒山羊产绒量是生产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Hoxc13、KAP9.2、TGF-βI和TGF-βRI基因对毛发的生长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相关基因在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西藏绒山羊中未见报道。为此,本试验以西藏阿里地区和那曲地区6个县(日土县、措勤县、革吉县、改则县、噶尔县、班戈县)的西藏绒山羊为研究对象,取200只西藏绒山羊的耳部皮肤组织,用于RNA和DNA提取。克隆测序获得西藏绒山羊Hoxc13、KAP9.2、TGF-βI和TGF-βRI基因全长CDS序列;直接测序法检测这4个基因在西藏绒山羊中的多态性;采用qRT-PCR法对这4个基因在不同海拔的西藏绒山羊中进行表达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Hoxc13基因CDS序列为993 bp,登录号为:MF151165;KAP9.2基因CDS序列为576 bp,登录号为:MF320738;TGF-βI基因CDS序列为1173 bp,登录号为:MF173604。TGF-βRI基因CDS序列存在两种亚型:1494 bp、1506 bp,登录号分别为:MF186222、MF351607。2、Hoxc13基因外显子1上有3个新突变位点,分别为c.70G>T位点、c.120C>A位点和c.258C>G位点,其中c.70G>T位点为错义突变,氨基酸由丙氨酸变为苏氨酸,另2个位点为同义突变;KAP9.2基因外显子区有25个SNP位点及1处30 bp缺失突变,其中c.76C>A,c.151A>C,c.273G>A,c.279C>A,c.302C>G,c.574C>T,c.584G>A位点为本研究新发现的7个突变位点。25个SNP位点中12个为错义突变,分别是c.59C>G,c.65T>C,c.76C>A,c.151A>C,c.153C>A,c.238G>A,c.302C>G,c.320G>C,c.388C>T,c.515G>C,c.574C>T,c.584G>A,另13个为同义突变;TGF-βI基因外显子1上有2处新突变,分别为c.138C>T位点和c.228C>G位点,均为同义突变;TGF-βRI基因外显子5上存在1个新突变位点,即c.825T>C位点,为同义突变。其余外显子未检测到SNP位点。3、mRNA表达分析显示KAP9.2表达量在高海拔地区显著高于特高海拔地区,TGF-βI、TGF-βRI表达量在高海拔地区显著低于特高海拔地区,而Hoxc13表达量在不同海拔地区无差异。综上,本研究获得了西藏绒山羊Hoxc13、KAP9.2、TGF-βI和TGF-βRI基因的CDS序列,并揭示了西藏绒山羊Hoxc13、KAP9.2、TGF-βI和TGF-βRI基因的多态性及其在不同海拔的相对表达,同时也为研究和筛选影响西藏绒山羊绒毛产量的主效基因提供基础资料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