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再认识——基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分析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gaoz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问题一直是哲学界关注的中心。作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他在对以往人的本质思想进行批判和借鉴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从现实的人出发,着眼于唯物史观建立起来的科学的理论。基于对新形势下我国发展状态的分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加强社会管理水平、增强自身执政能力和提高执政水平的基础,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以人为本”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进行评述和分析。第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各类批判。马克思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着手,然后转移到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政治领域批判,随后是对异化劳动的经济领域批判,最后强调从“现实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即从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出发去认识人的本质。只有消除旧式分工,消灭私有制才能复归人的本质,才能实现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二章介绍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基本内涵。在对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经济领域异化劳动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并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指出劳动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而社会性则是人的所有属性中最根本的属性。第三章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及发展。中国共产党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人民心中的期待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人为本”也有了新的诠释。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回应人民期待,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时俱进,提出了“中国梦”思想。强调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可能实现。第四章主要是分析“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中“人”和“本”的内涵需要从人的本质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以人为本”是针对“以物为本”而提出的,它不同于“以民为本”。强调“人”是“现实的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本”则从劳动、社会性两个角度来阐释,劳动本身蕴含了需要和尊重两重含义。第五章主要是论述“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联系。“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最终实现。  “以人为本”的提出彰显了党的现代意识及执政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新水平,认识到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根本地位和重要作用,强调了人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体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关注人、关心人的情怀。我们要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指导下,从现实的人出发,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主动将“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各个方面,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其他文献
袁甫是陆九渊的再传弟子,其《蒙斋中庸讲义》是《四库全书》四书类中,唯一一部现存的陆门学派的著作。袁氏认为《中庸》一书“无一语非中庸,无一语非性命”,且“天命之谓性”
在生态危机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如何解决生态危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理论派别应运而生
20世纪40年代末,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萌芽并启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引发人民革命战争;21世纪初头十年,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取得重大的阶段性胜利。这一胜利是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笔者认为先秦儒道二家的“道”--客观孤立就“道”本身说不涉及与人、物的关系乃同为宇宙创生性实体,以之为出发点,通过对“道”都有形而上建构
20世纪西方哲学完成了从认识论到语言学的转向,这一重大转向使得语言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凸显,语言也因此被视作知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的决定性条件。这一转向在中
施特劳斯以一种反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围绕着对“自然”概念以及“自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的论述,指出了现代性所带来的各种危机,展现了其对于现代性的深刻反思。施特劳斯沿袭了哲
“崇高感”是康德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旨在以康德哲学的概念框架为背景,疏理、分析和阐明“崇高感”的基本涵义,说明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在判断力批判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