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大短板。大量农民长期居住在农村地区是中国的国情、农情,不断促进农民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大量研究表明,必要的外部资金支持对改善农户福利具有重要帮助,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严重的农户正规信贷配给问题。当前,中国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户各类融资需求更加旺盛,融资难问题也愈发突出。近十多年来,中国农户正规信贷市场供给发生了很多变化,突出表现在供给主体不断增多、银行内设部门持续优化、贷款供给规模逐年增加等方面,这些变化也为多视角深入研究农户正规信贷配给问题创造了便利条件。以往涉及农户正规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角度普遍局限于市场需求方农户群体视角,未直接从市场供给方银行机构视角切入开展系统性研究,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及相关传导机制也未能引起各方关注和重视。本文试图对上述缺憾作出一些尝试性弥补,创新之处可主要概括为“四个新”:一是新视角。直接从信贷市场供给方银行机构角度入手,在构建相关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说基础上,不仅实证分析了银行机构层面的农户筛选行为规律,还深入分析了农户贷款经办人员(客户经理)层面的管理行为特征及其影响,以及农户家庭层面的相关融资行为特征,揭示了一直被当作“暗箱”对待的银行机构内部运作机理。在当前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本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也更加凸显。二是新变量。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程度动态变化、农户筛选行为动态变化、银行机构管理特征、外部信用环境、政府干预行为、贷款经办人员自主决策行为等新变量进行了识别刻画。三是新数据。本文使用的样本数据均为第一手调查获取,涉及2399家银行机构、5485名客户经理、360户农户家庭等样本,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对银行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和农户家庭的问卷调查等,覆盖范围广、样本数量大且相对客观准确。四是新发现。在新视角、新变量、新数据支持下,本文得出了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对提升中国农户正规信贷市场的运行效率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是根据文献回顾和实践观察等情况,归纳提炼出相关研究假说和理论模型,并运用银行机构、客户经理以及农户家庭三个层面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并作出研究展望。具体研究框架如下:第1章主要阐明了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第2章是理论和实证文献回顾部分,主要评述了信贷配给、联保贷款、农户经济行为理性、农村金融市场等相关理论以及有关的实证研究,为后文相关分析建立起点、做好铺垫。第3章根据文献回顾和实践观察情况,归纳提出了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的研究框架和逻辑主线,即风险识别能力、外部信用环境、政府干预行为等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银行机构农户筛选行为变化农户融资行为变化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变化”的农户正规信贷配给传导机制,并构建银行机构农户筛选行为模型、农户融资行为模型对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运用联保贷款相关理论对传导机制进行拓展分析。第4章至第6章是本文实证分析部分,其中,第4章是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整体的实证分析,运用银行机构样本数据验证了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及配给传导机制的存在性;第5章是对本文农户正规信贷配给传导机制第一个传导环节的进一步验证分析,即以农户联保贷款为例,借助银行机构客户经理管理行为数据,对配给传导机制中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因素显著影响其农户筛选行为的传导环节(即第一个传导环节)进行了深入分析。第6章是对本文农户正规信贷配给传导机制第二个传导环节的进一步验证分析,即运用京津冀农户家庭融资行为样本数据,对本文配给传导机制中受银行机构管理行为影响的农户融资行为变化情况(即第二个传导环节)进行了深入分析,即识别出了农户遭遇的担保配给、交易成本配给等各类正规信贷配给现象,同时,还对农户资金缺口、首选融资渠道、最终融资约束等情况进行了延伸分析。第7章在回顾前文主要研究结论基础上,给出了对策建议,作出了研究展望。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以及规范研究等分析方法。在实证分析中,根据研究问题特点及数据情况,在交叉统计分析基础上,主要应用二元PROBIT、IVPROBIT、多元线性回归等计量模型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有关问题进行了回归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关于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的研究结论。风险管理能力、区域信用环境等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通过改变银行机构担保管理、审贷管理等农户筛选行为,进而影响农户的贷款需求行为,结果导致数量配给、担保配给、风险配给、交易成本配给及社会资本配给等各类信贷配给现象的强弱变化,最终表现为市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下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程度的松紧变化,即银行机构农户贷款供给数量的增减变化。而政府干预因素可能主要通过改变银行机构担保管理行为的途径影响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程度的松紧变化。第二,关于配给传导机制中农户联保贷款管理行为的研究结论。银行机构客户经理将联保小组成员限定在同一村庄范围的管理行为有利于改善农户联保贷款的结构和质量,进而促进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张。而放宽联保小组成员直系亲属关系和年龄差距限制的管理行为,虽然短期内可提高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发展速度,但却会降低贷款质量,最终可能导致贷款规模的萎缩。进一步分析发现,综合信贷管理水平差的银行机构更容易发生客户经理农户联保贷款认知和管理行为偏差,结果导致贷款质量不佳、发展节奏不合理,最终影响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关于配给传导机制中农户家庭融资行为的研究结论。农户生产经营用途资金缺口倾向选择正规渠道融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受到银行机构担保管理、审贷管理等农户筛选行为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担保配给、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数量配给等现象,其中,农户小额融资需求(小于等于10万元)和大额融资需求(大于30万元)更容易受到各类信贷配给现象影响,只有小部分受配给农户可通过非正规融资渠道寻求到资金支持。此外,研究还发现农户是否有资金缺口、是否首选正规渠道主要受农户基本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融资便利性、社会资本状况等相关因素影响。本文结合研究内容提出的对策建议如下:一是对中国银行机构的工作建议:加强农户贷款业务精细化管理,依托现代科技和长效机制等手段,切实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等;建立客户经理正向激励机制,打通职业晋升通道,落实尽职免责规定,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等;推广农户联保、银政合作、批量化管理等潜力大、带动强的业务模式;以创新贷款担保为重点打造农户贷款系列产品线。二是对中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建议:加大农村信用环境整治力度,加快推进惠农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风险补偿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和农户大数据等基础建设,加强农户现代经营理念引导等。三是对中国农户群体的发展建议:提升组织化水平,增强讲诚信意识,提高沟通主动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