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构建和编制适合中学生使用的心理复原力自我评定量表;通过在合肥市中学生中应用该量表进行心理复原力评定,评价其信度和效度。方法:依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心理复原力动态模型,将量表设计为6个维度;根据每个维度的操作性定义编制量表条目,形成由36个条目组成的心理复原力量表初始条目池。选取合肥市城、乡各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和高一各一个班的全部学生进行初始量表具体条目的条目测试,对原始条目池进行修改,形成由6个维度,共30个条目构成的初始量表。在合肥市以城、乡各1所中学的2481名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30个条目构成的心理复原力初始量表进行预试,通过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等评价指标进一步检验量表维度和条目构成的合理性,删除应用效果较差的条目,形成由28个条目构成的心理复原力自我评定量表。选取合肥市包河区和市辖肥东县作为研究现场,分别选取其辖区内的公立的、办学规模和条件中等的普通初中和高中学校各2所作为研究学校,每所学校抽取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各4个班级的全部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评定答卷共4287份,有效应答率88.9%。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心理复原力评定、儿童抑郁评定和认知态度评定。结果:根据在初一和高一年级的条目测试结果,删除初始条目中的第3、9、13、20、25、34条目,形成由自我效能、问题解决、合作与交流、自我意识、目标与渴望、共情6个维度,每个维度各5个条目共30个条目构成的心理复原力评定初始量表。在合肥市2481名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在校中学生中进行心理复原力自评预试。条目分析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3、25条目因子负荷小于0.4应删除,故初始量表修改为由自我效能、问题解决、合作与交流、自我意识、目标与渴望、共情6个维度,共28个条目组成的自评量表。条目分析结果显示,各条目均数在2.61~4.23之间,标准差在1.0~1.24之间;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323至0.650之间;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各因子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55以上(P<0.01),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218名在校学生间隔2周的重测信度为0.89。在合肥市城乡共4287名中学生中,应用上述中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进行自我评定,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分半信度为0.84,重测信度为0.89;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各因子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613以上,并大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中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评分与CDI评分呈负相关。合肥市中学生复原力总体上女生高于男生,城市高于农村,高三年级学生评分低于其它年级,学习成绩差、有抑郁症状均可增加学生心理复原力低下的危险性。结论: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根据更大范围的应用研究进行修订,心理复原力低下的界值需要更多的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