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肤淋巴组织肿瘤是一组发生在皮肤的、相对罕见的、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诊断具有挑战性。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MF/SS)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受累是MF/SS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因此,准确的评估外周血肿瘤负荷对患者疾病分期、指导治疗十分必要。红皮病是以全身弥漫性发红为特征的重症皮肤病,病因复杂。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EMF/SS)常模仿多种炎症性红皮病(IE),部分EMF/SS患者组织学无特征性,鉴别诊断困难,但前者预后较差。因此,早期准确识别红皮病患者的潜在病因,尤其是鉴别EMF/SS引起的红皮病及IE对患者的对因治疗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流式细胞术(FCM)可对单个细胞同时进行多参数分析,具有快速、客观、定量等优势,但目前尚无标准的用于评估MF/SS患者外周血肿瘤负荷的FCM检测和分析方案。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多参数FCM对不同分期MF/SS患者及不同病因红皮病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进行TCR-vβ克隆性及多种免疫表型检测,探讨FCM在MF/SS患者诊断、外周血肿瘤负荷评估以及EMF/SS与IE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常以皮肤损害为首发表现。E2-2是调控BPDCN的一种重要转录因子。因此,本研究探讨了 E2-2免疫组化检查及外周血FCM检测在以皮损为首发临床表现的BPDCN患者诊断及肿瘤负荷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第一部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蕈样肉芽肿/Sézary综合征及其相关红皮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第一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蕈样肉芽肿/Sézary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外周血FCM在MF/S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建立多参数FCM方案,并对2017-2020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断的69例不同分期MF/SS患者的78份外周血标本进行TCR-vβ克隆性检测及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78份MF/SS标本中,30份检测到克隆性TCR-vβ表达,在早期、肿瘤期、Ⅲ期MF及SS患者中分别占13.9%、54.8%、50%和100%。在对应分期标本中,克隆细胞比例平均分别为6.5%、18.3%、12.2%和74.9%。克隆性TCR-vβ种类呈明显异质性。在37份(47.4%)MF/SS标本中检测到至少一种全T淋巴细胞标记表达异常,主要为CD7表达减弱或丢失,其次为CD3及CD4表达减弱,偶见CD2、CD5及CD45表达异常。克隆性TCR-vβ细胞与表达CD4+CD7-CD26-表型细胞具有明显一致性。其中2例肿瘤期MF显示肿瘤细胞计数>1000/μl,诊断由ⅡB期修订为Ⅳ期。仅在2例SS患者中检测到CD164表达。结论外周血受累可见于任何疾病分期的MF/SS患者。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及TCR-vβ克隆性,可明确诊断SS患者,辅助诊断MF患者,客观准确的评估外周血肿瘤负荷,有助于准确分期。第二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淋巴瘤相关红皮病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外周血FCM在红皮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7-2020年在我院就诊的33例不同病因红皮病患者(6例EMF,5例SS,22例IE)的外周血进行FCM检测。结果在3例EMF及所有SS患者中检测到克隆性TCR-vβ表达,而所有IE患者均为阴性,TCR-vβ克隆阳性对MF/SS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所有EMF/SS患者均检测到至少一种全T细胞表型表达异常,而仅在4份(18.2%)IE标本中检测到CD7表达减弱或丢失,余免疫表型无异常。在SS患者中,TCR-vβ克隆细胞计数均>1000/μl,CD4/CD8比值均>10,CD4+CD7-CD26-细胞比例均大于30%,与MF及IE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功能亚型分析显示,EMF/SS的肿瘤细胞主要为TCM,而IE患者以TEM浸润为主。此外,研究显示CCR4和CLA在EMF/SS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IE患者,CCR4在泛发性湿疹及药疹患者中的表达高于健康志愿者,而CXCR3及CCR5在红皮病型银屑病中的表达高于湿疹和EMF/SS患者。结论外周血FCM检测可明确诊断SS患者,可辅助EMF与IE的鉴别诊断,对不同病因IE患者间的鉴别诊断亦具有指导意义。第三章流式细胞术结合临床病理分析在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肿诊断中的研究目的探讨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肿(TMF)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我院诊断的24例TMF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资料,以及16份TMF患者的外周血FCM资料。结果24例TMF患者中,早期9例,肿瘤期15例。组织病理显示,20例患者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其中,4例肿瘤期患者可见瘤巨细胞形成,另4例患者大细胞呈灶状分布。免疫组化显示,CD30在18例患者中呈阳性表达,其中9例阳性大细胞比例>75%。外周血FCM显示,表达克隆性TCR-vβ的患者比例及克隆细胞比例在T M F患者中(分别为7 5.0%及15.4%)均高于不伴大细胞转化的MF患者(分别为22.8%和10.8%),且肿瘤细胞前向角散射明显增大。随访结果显示,5例(20.8%)肿瘤期患者死亡,平均为发生大细胞转化后3.3年。结论大细胞转化可发生于任何疾病分期的MF患者,常提示疾病进展、预后不良。结合皮损组织学检查及外周血FCM检测,有助于TMF患者的早期明确诊断及肿瘤负荷评估。第二部分流式细胞术结合临床病理分析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诊断中的研究目的探讨以皮损为首发临床表现的BPDCN患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20年我院诊断的28例BPDCN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并对6例患者的外周血行FCM分析。结果BPDCN患者的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模式。皮损主要表现为多发性(65%)、散在(20%)或孤立性(15%)斑块、结节或肿块。组织学上,多数病变(67.9%)显示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结节状浸润,少数呈间质性(14.3%)、浅表带状(7.1%)或血管附属器周围(10.7%)浸润模式。所有病变均无血管侵犯及坏死,仅1例显示表皮及附属器受累。肿瘤细胞类似于淋巴母细胞或髓系母细胞,细胞核轻度或明显异型,1例显示肿瘤细胞呈免疫母细胞样形态。免疫组化显示,CD4和CD56分别在17.9%和7.1%的BPDCN患者中表达丢失,CD 123和TCL-1各在2例髓系肉瘤患者中弱阳性表达,仅65%的BPDCN患者同时表达上述4种标记。E2-2染色显示,在27例BPDCN患者中呈弥漫强阳性表达,另1例显示阳性细胞比例约为20%,而所有髓系肉瘤患者均为阴性。六例BPDCN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查均检测到肿瘤细胞,比例从1.5%到83.4%不等,且CD56呈异质性表达。结论BPDCN患者皮损的临床和组织学均呈异质性,E2-2可作为诊断BPDCN敏感且特异的免疫标记,BPDCN病程呈侵袭性,FCM有助于早期识别外周血受累,并评估肿瘤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