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皮肤淋巴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tus3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肤淋巴组织肿瘤是一组发生在皮肤的、相对罕见的、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诊断具有挑战性。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MF/SS)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受累是MF/SS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因此,准确的评估外周血肿瘤负荷对患者疾病分期、指导治疗十分必要。红皮病是以全身弥漫性发红为特征的重症皮肤病,病因复杂。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EMF/SS)常模仿多种炎症性红皮病(IE),部分EMF/SS患者组织学无特征性,鉴别诊断困难,但前者预后较差。因此,早期准确识别红皮病患者的潜在病因,尤其是鉴别EMF/SS引起的红皮病及IE对患者的对因治疗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流式细胞术(FCM)可对单个细胞同时进行多参数分析,具有快速、客观、定量等优势,但目前尚无标准的用于评估MF/SS患者外周血肿瘤负荷的FCM检测和分析方案。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多参数FCM对不同分期MF/SS患者及不同病因红皮病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进行TCR-vβ克隆性及多种免疫表型检测,探讨FCM在MF/SS患者诊断、外周血肿瘤负荷评估以及EMF/SS与IE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常以皮肤损害为首发表现。E2-2是调控BPDCN的一种重要转录因子。因此,本研究探讨了 E2-2免疫组化检查及外周血FCM检测在以皮损为首发临床表现的BPDCN患者诊断及肿瘤负荷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第一部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蕈样肉芽肿/Sézary综合征及其相关红皮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第一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蕈样肉芽肿/Sézary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外周血FCM在MF/S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建立多参数FCM方案,并对2017-2020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断的69例不同分期MF/SS患者的78份外周血标本进行TCR-vβ克隆性检测及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78份MF/SS标本中,30份检测到克隆性TCR-vβ表达,在早期、肿瘤期、Ⅲ期MF及SS患者中分别占13.9%、54.8%、50%和100%。在对应分期标本中,克隆细胞比例平均分别为6.5%、18.3%、12.2%和74.9%。克隆性TCR-vβ种类呈明显异质性。在37份(47.4%)MF/SS标本中检测到至少一种全T淋巴细胞标记表达异常,主要为CD7表达减弱或丢失,其次为CD3及CD4表达减弱,偶见CD2、CD5及CD45表达异常。克隆性TCR-vβ细胞与表达CD4+CD7-CD26-表型细胞具有明显一致性。其中2例肿瘤期MF显示肿瘤细胞计数>1000/μl,诊断由ⅡB期修订为Ⅳ期。仅在2例SS患者中检测到CD164表达。结论外周血受累可见于任何疾病分期的MF/SS患者。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及TCR-vβ克隆性,可明确诊断SS患者,辅助诊断MF患者,客观准确的评估外周血肿瘤负荷,有助于准确分期。第二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淋巴瘤相关红皮病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外周血FCM在红皮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7-2020年在我院就诊的33例不同病因红皮病患者(6例EMF,5例SS,22例IE)的外周血进行FCM检测。结果在3例EMF及所有SS患者中检测到克隆性TCR-vβ表达,而所有IE患者均为阴性,TCR-vβ克隆阳性对MF/SS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所有EMF/SS患者均检测到至少一种全T细胞表型表达异常,而仅在4份(18.2%)IE标本中检测到CD7表达减弱或丢失,余免疫表型无异常。在SS患者中,TCR-vβ克隆细胞计数均>1000/μl,CD4/CD8比值均>10,CD4+CD7-CD26-细胞比例均大于30%,与MF及IE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功能亚型分析显示,EMF/SS的肿瘤细胞主要为TCM,而IE患者以TEM浸润为主。此外,研究显示CCR4和CLA在EMF/SS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IE患者,CCR4在泛发性湿疹及药疹患者中的表达高于健康志愿者,而CXCR3及CCR5在红皮病型银屑病中的表达高于湿疹和EMF/SS患者。结论外周血FCM检测可明确诊断SS患者,可辅助EMF与IE的鉴别诊断,对不同病因IE患者间的鉴别诊断亦具有指导意义。第三章流式细胞术结合临床病理分析在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肿诊断中的研究目的探讨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肿(TMF)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我院诊断的24例TMF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资料,以及16份TMF患者的外周血FCM资料。结果24例TMF患者中,早期9例,肿瘤期15例。组织病理显示,20例患者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其中,4例肿瘤期患者可见瘤巨细胞形成,另4例患者大细胞呈灶状分布。免疫组化显示,CD30在18例患者中呈阳性表达,其中9例阳性大细胞比例>75%。外周血FCM显示,表达克隆性TCR-vβ的患者比例及克隆细胞比例在T M F患者中(分别为7 5.0%及15.4%)均高于不伴大细胞转化的MF患者(分别为22.8%和10.8%),且肿瘤细胞前向角散射明显增大。随访结果显示,5例(20.8%)肿瘤期患者死亡,平均为发生大细胞转化后3.3年。结论大细胞转化可发生于任何疾病分期的MF患者,常提示疾病进展、预后不良。结合皮损组织学检查及外周血FCM检测,有助于TMF患者的早期明确诊断及肿瘤负荷评估。第二部分流式细胞术结合临床病理分析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诊断中的研究目的探讨以皮损为首发临床表现的BPDCN患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20年我院诊断的28例BPDCN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并对6例患者的外周血行FCM分析。结果BPDCN患者的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模式。皮损主要表现为多发性(65%)、散在(20%)或孤立性(15%)斑块、结节或肿块。组织学上,多数病变(67.9%)显示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结节状浸润,少数呈间质性(14.3%)、浅表带状(7.1%)或血管附属器周围(10.7%)浸润模式。所有病变均无血管侵犯及坏死,仅1例显示表皮及附属器受累。肿瘤细胞类似于淋巴母细胞或髓系母细胞,细胞核轻度或明显异型,1例显示肿瘤细胞呈免疫母细胞样形态。免疫组化显示,CD4和CD56分别在17.9%和7.1%的BPDCN患者中表达丢失,CD 123和TCL-1各在2例髓系肉瘤患者中弱阳性表达,仅65%的BPDCN患者同时表达上述4种标记。E2-2染色显示,在27例BPDCN患者中呈弥漫强阳性表达,另1例显示阳性细胞比例约为20%,而所有髓系肉瘤患者均为阴性。六例BPDCN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查均检测到肿瘤细胞,比例从1.5%到83.4%不等,且CD56呈异质性表达。结论BPDCN患者皮损的临床和组织学均呈异质性,E2-2可作为诊断BPDCN敏感且特异的免疫标记,BPDCN病程呈侵袭性,FCM有助于早期识别外周血受累,并评估肿瘤负荷。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基于CNCC队列和SEER数据库的中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治疗策略及预后比较研究背景:外科治疗策略可能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提供预后改善的间接证据。但目前中美两国缺乏基于人群的相关研究。研究目的:比较中美两国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人群在临床病理,治疗策略和生存率方面的差异。同时评估不同时间段,中美之间患者的治疗策略和生存变化。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至2017年美国S
研究背景深低温保存是目前长期储存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的唯一方法,解冻复苏后仍具备良好性能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是建立ASCs干细胞库和临床应用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应用于临床还是基础研究,均要求提供的储存干细胞的质量是优化的、稳定的和均一的。但目前ASCs干细胞库的细胞来源缺乏统一的标准,细胞质量非常不稳定,生物学活性差异很大。要获得质量最佳、生物
目的甲状旁腺癌是罕见的内分泌肿瘤,其诊断困难且预后不佳。目前,甲状旁腺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诊断及分型尚缺乏有效的标志物。本研究旨在从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分别对散发性甲状旁腺癌的候选诊断标志物进行系统性筛选和验证,并探讨其生物学功能及潜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3例甲状旁腺癌和41例甲状旁腺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及肿瘤标本,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分析基因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变异频谱和特征,
研究背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影响成千上万绝经后妇女的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病人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时通常表现为腰、髋部疼痛,易发生脆性骨折。虽然研究人员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病理机制尤其是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相关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将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结合起来研究、分析和解释大量生物数据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微阵列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已广泛用于预测疾
研究背景先天性小耳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结构畸形,其具体病因仍不明确。第一,有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耳颌畸形的动物有胚胎期耳颌供养血管出血和血肿的证据,据此推测,胚胎耳发生原基或胎耳局部各种原因导致的缺血缺氧,可能致使耳软骨细胞发生畸变,从而造成耳廓及相关结构发育异常。第二,组织工程是小耳畸形新兴的治疗手段,软骨细胞常作为种子细胞被应用于组织工程相关研究,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时一般在常氧(21%氧含量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 tb)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结核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结核病防控难究其原因是结核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均面临着严重的瓶颈问题。制约结核病诊防治手段无法获得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制和结核病的免疫保护机制仍没有完全阐释清楚,需要更加深入研究揭示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与宿主的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这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近年来,随着癌症防治意识的提高,乳腺癌检出率有所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方式较全面,可显著延长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但随着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延长,后期随访不及时,早期乳腺癌骨转移容易漏诊,一旦发生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患者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并发生一系列骨相关不良事件(skeletal-rela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几十年显著上升,中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已高达11.2%,且糖尿病患者常伴随着超重和肥胖。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症占45.8%,同期我国的流调数据也显示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者占41%,肥胖者占24.3%,腹型肥胖者占45.4%。目前肥胖的治疗模式包括生活方
研究背景先天性小耳畸形是整形外科常见的疾病,尤其在亚裔人种中发病率较高。目前解决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最好办法仍是自体肋软骨移植耳廓再造术,但该手术尚存在诸多问题,如肋软骨供区胸廓畸形,再造耳廓形态不理想等。组织工程的发展为软骨移植开辟了新的道路,体外利用软骨细胞制造具有耳廓形态的软骨结构早已可以实现,但组织工程耳廓的力学强度、柔韧性和灵活性仍与天然耳廓存在较大差距。天然耳软骨的活动度和韧性在很大程度上
研究背景:单纯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波动较大,常需多次注射。近期研究发现在自体颗粒脂肪中加入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但最终的存活率与混入ADSCs的生物学活性密切相关。自噬是真核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上调自噬有望在移植后早期的缺血乏氧状态下,提高ADSCs在面对应激刺激时的活性,同时改善其旁分泌功能,最终促进移植脂肪的存活。但上调自噬改善ADSCs活性的机制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