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高负荷活性污泥工艺的影响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传统活性污泥法(CAS)相比,高负荷活性污泥法(HRAS)在捕获污水中有机物和碳转向等方面有着较为出色的性能,是一种潜在的污水资源化处理工艺。尽管已有文献对HRAS工艺的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泥龄等参数做了研究,但是少有研究温度对HRAS工艺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序批式反应器(SBR)建立了HRAS-SBR工艺,采用人工模拟高浓度有机污水作为处理对象,利用分阶段梯度升温模式探究温度对HRAS工艺去除污水中有机物效率的影响,并对单个周期内有机物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特征变化以及HRAS-SBR工艺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主要结论如下:
  (1)温度对HRAS-SBR工艺出水COD影响较小,稳定期结束后25℃条件下HRAS-SBR出水COD平均值为71±15mg/L,40℃时出水COD平均值为50±22mg/L。尽管HRAS-SBR工艺在25℃和40℃下都能去除进水中大部分COD(大于90%),但是本工艺出水总氮浓度较不稳定,随着温度从25℃升至40℃,出水总氮浓度从7.4±4.2mg/L上升至21.6±4.0mg/L。出水中NO2--N和NO3--N浓度均小于0.6mg/L,NH4+-N是出水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
  (2)单个周期动力学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HRAS-SBR工艺去除COD的速率变快、COD去除率升高。25℃时系统运行55min后即可完成进水中81%COD的去除,而40℃时HRAS-SBR能在运行45min后去除进水中95%的COD。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下降,在40℃时系统几乎不能在缺氧进水阶段去除总氮。在25℃、35℃和40℃条件下HRAS-SBR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6.0%、98.4%和68.0%。在周期内各阶段系统中均只检测出少量NO2-、NO3-(浓度小于1mg/L),NO2-、NO3-难以在HRAS-SBR工艺内积累。经短期降温实验发现,温度由40℃降至25℃后,HRAS-SBR工艺去除总氮的能力未受到明显影响,但系统在缺氧进水阶段去除COD的效率大大提升;
  (3)25℃和40℃下,HRAS-SBR内EPS中的多糖、腐植酸和蛋白质浓度都基本满足“多糖<腐植酸<蛋白质”的比例关系。缺氧进水阶段,饥饿状态的微生物为捕获水体中有机物而分泌了大量EPS;微曝气阶段,污水中营养物质浓度低、生物吸附能力减弱,导致此阶段活性污泥中的EPS减少;
  (4)高通量微生物测序表明,温度对HRAS-SBR工艺内微生物有着明显的筛选作用。与25℃相比,40℃下HRAS-SBR工艺内共有131种微生物菌属适应了高温环境,同时高温环境也孕育出了42种新的微生物菌属,并且有93种微生物菌属因为不适应高温而被环境淘汰。unclassified_o_Chloroflexales、Chloronema、Exiguobacterium、Thauera、Ignavibacterium、Pseudomonas和Proteiniclasticum菌属的相对物种丰度百分比较高,是适应高温条件的优势微生物菌属。高温环境下聚磷菌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百分比下降,使HRAS-SBR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下降。
  综上,本研究通过对新建立的HRAS-SBR工艺进行分阶段梯度升温操作,明确了温度对HRAS-SBR工艺降解污水中污染物能力的影响。环境的升温使得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大幅的改变,这导致了HRAS-SBR工艺脱氮除磷性能的下降,虽然出水COD浓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工艺对COD的去除速率有所加快。在整个分阶段梯度升温过程中,尽管系统中的EPS较不稳定,但多糖、腐植酸和蛋白质组分的含量还是基本符合“多糖<腐植酸<蛋白质”的比例关系。HRAS-SBR工艺已经建立,今后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于碳回收方向的研究。
其他文献
船旗国监督作为海事管理机构监督管理本国船舶的重要手段,在保障船舶安全、防止污染水域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船旗国监督的发展已陷入瓶颈。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船舶缺陷、缺失的专职检查人员使得船旗国监督检查趋向于形式化,检查缺陷项目趋向于表面化,对船舶安全无明显触动;工作机制运转不协调、人员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滞后也使得海事管理机构内部组织能力无法支撑船旗国监督的持续发展。  船旗国监督工作耗费了大量
随着内河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内河船舶的通航密度不断增大,发生水上事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人员落水等事故的发生,对搜救设备的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搜救船、快艇等为基础的搜救方式,受航速以及视野范围的限制,搜寻效率较低,发现遇险人员较困难。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逐渐应用于水上搜救工作。而在实际搜救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无人机接到任务后搜救范围的预测;无人机在执行搜救任
学位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长江沿线省市迎来了经济发展高峰期。目前长江干线流域已形成了跨江桥梁的集群化建设,由此产生了近距离连续单桥建设为特点的桥群河段。桥梁的集群化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增加了船舶通航安全风险。  船舶路径规划问题是智能船舶领域研究的重点,为了防止船桥碰撞事故的发生,确保通航船舶与桥梁的安全,最终实现桥群水域船舶的自主航行。本文以武桥
学位
为保障船舶安全营运和绿色航行,提高水上交通效率和保障水域环境,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Vessel Traffic Service)应运而生。VTS通过现代监测和通讯手段,对水上交通态势进行监控,传递通航信息。它一般由雷达监控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系统)、甚高频通信系统(VHF系统)、水文气象系统以及船舶数据处理系统组成。由于VTS雷达训练需求的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部分水域内船舶密度日益增大,水上交通环境日趋复杂,船舶航行安全问题愈加突出。水上多物标复杂环境中科学、合理的路径规划,有助于降低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此外,在船舶智能化发展中,自主航行是其核心内容之一,而船舶动态避碰路径规划是实现自主航行的关键。以船舶速度矢量变化与避碰效果之间的变化规律(避碰机理)为切入点,开展动态避碰路径规划研究,对最终实现船舶自主航行,提高智能化水平和降低
学位
船舶是水上交通活动的主体,识别船舶行为是理解水上交通态势和保障航行安全的关键。目前水上交通监管中船舶行为识别方法主要为人工观测识别。人工观测识别耗时长,成本高,监管范围有限,且需要依赖海事管理人员背景知识和专业经验。随着水上通航环境日益复杂,船舶数量和类型日益增多,人工观测识别方法难以满足复杂水域的交通态势感知需求。  受船舶的动态性和通航环境的多样性(航道条件、气象水文条件、交通条件的随机组合)
学位
随着世界贸易的日益频繁,水路运输以其大货运量、低成本等优势得以蓬勃发展,中国沿海已经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水域之一。然而,随着水上船舶交通态势日趋复杂,海上交通险情和事故发生频率的也不断增加,对海上船舶航行安全监管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船舶数量密集、交通冲突复杂导致的碰撞事故和险情多发的繁忙水域,是海事安全监管的重点水域。船舶在繁忙水域航行过程中受到水深、可航水域范围和船舶密度等通航环境条件的制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