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红蝽特殊取食行为及其偏好性研究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zaizh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红蝽Pyrrhocoris tibialis St(?)l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半翅目Hemiptera红蝽科Pyrrhocoridae,具刺吸式口器,在田间以植物种子和汁液为食,为害农作物范围较广,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本研究通过室内外观测并全程记录地红蝽取食行为,以明确地红蝽特殊取食行为过程;通过自由选择记录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种子和植物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利用Y型嗅觉仪进一步检测地红蝽对植物种子和植物叶片气味源的趋向反应;将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种子的取食选择性与植物种子物理性状、营养物质含量及取食后虫体消化酶活性关联分析,将地红蝽对不同植物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与寄主植物叶片物理性状、营养物质、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取食后虫体解毒酶活性关联分析,并筛选显著相关因素与地红蝽取食选择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以期从食物理化性状及取食不同食物虫体酶活性的角度来探讨地红蝽取食选择行为机制,从而为指导作物抗虫育种及田间防治地红蝽的为害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地红蝽室外取食行为包括:寻水、吸水、清理、离开、搜寻、摩擦、刺探、插入、携带、攀爬、取食、静止、离开共13个过程;在试验时间内,室内92%的地红蝽完成先吸水后取食的2个行为过程,8%的地红蝽只进行吸水行为(P<0.001)。表明地红蝽取食行为是吸水—携带种子攀爬—取食的特殊取食行为。2.地红蝽对苘麻种子的取食偏好性最强,选择率为41.71%(P=0.000),取食时长为77.30 min(P=0.000),刺探次数为3.44次(P=0.000),均显著高于其余植物种子。地红蝽对6种植物种子的趋向性依次为苘麻>黑芝麻>薏仁>黑豆>绿豆>赤豆。与空气对照相比,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种子的气味反应百分率依次为96.67%、86.67%、76.67%、56.67%、50.00%和43.33%。3.地红蝽对植物种子取食选择性与植物种子的长(P=0.143)、宽(P=0.783)、容重(P=0.655)、比重(P=0.609)、百粒重(P=0.360)及种皮厚度(P=0.603)相关性均不显著,与长宽比(P=0.049)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0.2573x+0.5461,相关系数R为-0.812;与种子粗蛋白(P=0.648)、总糖(P=0.706)、淀粉(P=0.825)及粗脂肪(P=0.959)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与取食种子后虫体淀粉酶活性(P=0.522)相关性不显著,与胃蛋白酶(P=0.000)和脂肪酶(P=0.001)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54.932x+1.3601和y=1.1517x+0.1787,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6和0.974,其中,胃蛋白酶活性是影响地红蝽对植物种子取食选择的重要决定因子,脂肪酶次之。4.地红蝽对5种植物嫩叶的取食选择性依次为谷子>高粱>绿豆>大豆>玉米,选择率分别为43.47%、22.26%、15.01%、13.85%和5.65%,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趋性行为测定也取得了一致结果,地红蝽对5种植物叶片的趋向性大小依次为谷子>高粱>绿豆>大豆>玉米,与空气对照相比,地红蝽对不同植物叶片的反应百分率依次为86.67%、76.67%、70.00%、66.67%和53.33%。5.地红蝽对植物叶片取食选择性与植物叶片的长(P=0.654)、宽(P=0.075)、正面茸毛密度(P=0.085)、正面茸毛长度(P=0.567)、背面茸毛长度(P=0.600)、维管束埋深(P=0.758)及叶绿素含量(P=0.329)相关性均不显著,与长宽比(P=0.048)、背面茸毛密度(P=0.034)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0.0173x+0.0757和y=5E-05x+0.1332,相关系数R分别为0.881和0.906,其中,背面茸毛密度是影响地红蝽对植物叶片取食选择的重要决定因子,长宽比次之;与总氨基酸含量变化(P=0.288)相关性不显著,与叶片含水量(P=0.046)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6.9241x-5.2564,相关系数R为0.884,与蛋白质(P=0.013)和植物可溶性糖(P=0.029)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0.8417x+1.2491和y=-1.4777x+1.4942,相关系数分别为-0.951和-0.915,其中,蛋白质含量变化是影响地红蝽对植物叶片取食选择的重要决定因子,含水量次之,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影响最小;与类黄酮(P=0.032)和总酚(P=0.007)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1.2758x+1.0507和y=0.7158x+1.01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0和0.967,其中,总酚变化是影响地红蝽对植物叶片取食选择的重要决定因子,类黄酮次之;与取食叶片后虫体细胞色素P450(P=0.393)、羧酸酯酶(P=0.478)、谷胱甘肽-S转移酶(P=0.443)活性相关性均不显著。
其他文献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基于课标、教材的大综合,它通过梳理和整合课程内容,对各个模块进行重新编排,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完整的学习认知结构。传统“单元”教学强调一课一得、多课并讲,存在学生学得零散、单元间衔接不紧等问题。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大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学习以及持续改进,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期刊
近年来,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关于如何降低空气颗粒浓度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植物不仅可以増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加快空气中颗粒物沉降速率,还可以通过叶片截留大气颗粒物,改善空气质量。本研究以中国北方17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洗脱称重法测定各树种滞尘能力,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叶片滞尘粒度,扫描电镜观测植物叶表微观结构,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
学位
推进杂粮产业发展是山西省实施“特”“优”战略的重要抓手,明确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是山西省杂粮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谷子、荞麦是山西省主要杂粮作物,土壤硒、锌含量供应特征也是影响杂粮品质及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山西省谷子、荞麦主产区土壤全量硒锌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进一步选择土壤全量硒锌含量高、中和低3个水平样点土壤,分析不同样点土壤硒、锌形态赋存特征,硒、锌形态含量与土壤理化
学位
<正>大单元教学是指将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所实施的整体化教学,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大有裨益。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具有显著的大单元特点,所以,教师应及时调整自身教学理念,通过制定明晰的单元教学目标、拓展单元主题资源、设计单元任务等手段,渗透大单元概念,帮助学生整合碎片化知识点,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理念是一种注重教育整体化的教学理念,强调将某一阶段的教学
期刊
刘庄《钢琴变奏曲》在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基础上,采取自由变奏式手法而完成的音乐创作,其主题内容主要表达了沂蒙山一年四季好风光的美好景色,并在曲式结构上采取变奏分组的创作手法,展现了一副生动、有趣的山东民俗画卷。本文结合《沂蒙山小调》,浅论了《刘庄钢琴变奏曲》的音乐创作及演奏艺术,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魅力风景的赞美之情。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理念深入实施,教育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生态课堂是立足于现代化教学理念提出的课堂类型,与应试教学形成对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一个民主、开放、包容、多元的教学手段。语文是小学教学最主要的学科之一,也是有关汉语母语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建生态课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一个新目标。本文就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对生态课堂的创
期刊
本研究通过山西旱塬麦区2019-2021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和腐殖酸两种肥料在当地农户施肥模式下不同替代比例以及减氮施肥模式下替代后对冬小麦产量及水肥效应的影响,以期为当地旱塬小麦减氮增效有机替代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在农户施肥水平下,30%和50%腐殖酸和有机肥替代处理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7.5%-18.2%,其中50%有机肥替代处理增产幅
学位
在新中考政策的大背景下,开展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系统性,从而提高学生在新中考政策下美术展示活动中美术作品的质量,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美术核心素养。文章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初中美术教学现状,阐述了美术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并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提出美术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原则,以湘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为例,探索初中美术大单元的教学策略。
期刊
本试验以黄瓜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完全随机设计方案,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中不同镉添加水平(0、1、3、5 mg·kg-1土)下施加不同浓度磷(0、50、100、150、200 mg P2O5·kg-1土)对黄瓜光合作用、抗氧化酶系统、土壤酶活性、土壤镉形态及黄瓜产量品质的影响,阐明磷对黄瓜镉毒害的缓解机制,为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磷肥及保护环境生态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单施Cd处理下,随着施
学位
矿区土地复垦是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煤矿开采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结构破坏和微生物活性降低是复垦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施肥被认为是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土壤结构的有效措施。因此,探究不同复垦年限及施肥措施下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其物理组分、胶结物质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对于复垦土壤培肥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的复垦定位试验平台,以复垦6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