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红蝽Pyrrhocoris tibialis St(?)l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半翅目Hemiptera红蝽科Pyrrhocoridae,具刺吸式口器,在田间以植物种子和汁液为食,为害农作物范围较广,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本研究通过室内外观测并全程记录地红蝽取食行为,以明确地红蝽特殊取食行为过程;通过自由选择记录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种子和植物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利用Y型嗅觉仪进一步检测地红蝽对植物种子和植物叶片气味源的趋向反应;将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种子的取食选择性与植物种子物理性状、营养物质含量及取食后虫体消化酶活性关联分析,将地红蝽对不同植物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与寄主植物叶片物理性状、营养物质、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取食后虫体解毒酶活性关联分析,并筛选显著相关因素与地红蝽取食选择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以期从食物理化性状及取食不同食物虫体酶活性的角度来探讨地红蝽取食选择行为机制,从而为指导作物抗虫育种及田间防治地红蝽的为害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地红蝽室外取食行为包括:寻水、吸水、清理、离开、搜寻、摩擦、刺探、插入、携带、攀爬、取食、静止、离开共13个过程;在试验时间内,室内92%的地红蝽完成先吸水后取食的2个行为过程,8%的地红蝽只进行吸水行为(P<0.001)。表明地红蝽取食行为是吸水—携带种子攀爬—取食的特殊取食行为。2.地红蝽对苘麻种子的取食偏好性最强,选择率为41.71%(P=0.000),取食时长为77.30 min(P=0.000),刺探次数为3.44次(P=0.000),均显著高于其余植物种子。地红蝽对6种植物种子的趋向性依次为苘麻>黑芝麻>薏仁>黑豆>绿豆>赤豆。与空气对照相比,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种子的气味反应百分率依次为96.67%、86.67%、76.67%、56.67%、50.00%和43.33%。3.地红蝽对植物种子取食选择性与植物种子的长(P=0.143)、宽(P=0.783)、容重(P=0.655)、比重(P=0.609)、百粒重(P=0.360)及种皮厚度(P=0.603)相关性均不显著,与长宽比(P=0.049)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0.2573x+0.5461,相关系数R为-0.812;与种子粗蛋白(P=0.648)、总糖(P=0.706)、淀粉(P=0.825)及粗脂肪(P=0.959)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与取食种子后虫体淀粉酶活性(P=0.522)相关性不显著,与胃蛋白酶(P=0.000)和脂肪酶(P=0.001)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54.932x+1.3601和y=1.1517x+0.1787,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6和0.974,其中,胃蛋白酶活性是影响地红蝽对植物种子取食选择的重要决定因子,脂肪酶次之。4.地红蝽对5种植物嫩叶的取食选择性依次为谷子>高粱>绿豆>大豆>玉米,选择率分别为43.47%、22.26%、15.01%、13.85%和5.65%,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趋性行为测定也取得了一致结果,地红蝽对5种植物叶片的趋向性大小依次为谷子>高粱>绿豆>大豆>玉米,与空气对照相比,地红蝽对不同植物叶片的反应百分率依次为86.67%、76.67%、70.00%、66.67%和53.33%。5.地红蝽对植物叶片取食选择性与植物叶片的长(P=0.654)、宽(P=0.075)、正面茸毛密度(P=0.085)、正面茸毛长度(P=0.567)、背面茸毛长度(P=0.600)、维管束埋深(P=0.758)及叶绿素含量(P=0.329)相关性均不显著,与长宽比(P=0.048)、背面茸毛密度(P=0.034)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0.0173x+0.0757和y=5E-05x+0.1332,相关系数R分别为0.881和0.906,其中,背面茸毛密度是影响地红蝽对植物叶片取食选择的重要决定因子,长宽比次之;与总氨基酸含量变化(P=0.288)相关性不显著,与叶片含水量(P=0.046)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6.9241x-5.2564,相关系数R为0.884,与蛋白质(P=0.013)和植物可溶性糖(P=0.029)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0.8417x+1.2491和y=-1.4777x+1.4942,相关系数分别为-0.951和-0.915,其中,蛋白质含量变化是影响地红蝽对植物叶片取食选择的重要决定因子,含水量次之,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影响最小;与类黄酮(P=0.032)和总酚(P=0.007)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1.2758x+1.0507和y=0.7158x+1.01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0和0.967,其中,总酚变化是影响地红蝽对植物叶片取食选择的重要决定因子,类黄酮次之;与取食叶片后虫体细胞色素P450(P=0.393)、羧酸酯酶(P=0.478)、谷胱甘肽-S转移酶(P=0.443)活性相关性均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