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配位化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之一是通过设计合成有机配体、选择合适的金属离子,从而构筑出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目标产物。由于配合物结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结构的完全预测还很难做到,目前配合物的合成还是基本依赖于自组装,而这种自组装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方面的研究才具有挑战性和意义。本论文以三唑类配体和三唑羧酸类配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它们在构筑配合物过程中的一些规律。用这些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配位,自组装得到了一系列的具有零维或二维结构的配合物,解析了它们的晶体结构,研究了部分配合物的荧光性能。具体内容如下:一、主要介绍了配位聚合物相关概念与研究背景,并对三唑类配体的配位化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以此为基础,简要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目的以及本课题所取得的进展。二、(a)设计、合成了三个3-芳基-4-苯基-5-巯基-1,2,4-三唑类配体,并与Ni(II)及Zn(II)盐反应得到了[Ni(L1)2(OH)2]n(1)、[Ni(L1)2(OH)2]n(2)、{[Ni(L2)2(OH)2] (CH3CN)2}n(3)和{[Zn(L2)2(OH)2](CH3CN)2}n(4)四个具有二维结构的配合物;(b)设计、合成了两个苯基取代-7H-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嗪类配体,用溶剂挥发法或溶剂回流法与Co(II)盐及Zn(II)盐反应得到了三个零维结构的配合物,其中两个Co(II)配合物为同分异构体;(c)以α-三唑苯乙酮(L6)为有机配体与Cd(II)盐反应得到了一个具有单核结构的配合物[Cd (L6)6(ClO4)2](8),解析了其有机金属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研究了它的荧光性能。三、合成了1,2,3-三唑-4,5-二羧酸(H2L8),并以它为有机螯合配体,与Ni(II)盐反应得到了一个配合物[Ni2(L8)2(MeOH)6](9),并解析了这个配合物的晶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