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教材的使用受到现实教学情境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处理。教材内容处理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及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对教材内容处理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就是针对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对教师教材内容处理展开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学科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变化,教材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处理是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基础》教材是高中信息技术的必修模块教材,在衔接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内容处理的宏观研究;了解《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内容处理现状,包括教师教材内容的变动程度与选择、处理方式、处理依据以及影响因素。二是对《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内容处理的微观研究。即将信息技术课堂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把教材内容按照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价值性知识进行分类,观察研究教师对这四类教材内容具体的处理方式。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相关数据的具体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和资料收集研究发现:(1)教师对教材基本满意,将教材看作是一种课程资源。(2)教师对课程日标认识存在分歧,教材内容处理主要依据学情。(3)教材内容处理方式主要是补充教学资源、增删和更换活动主题。(4)教材内容处理重视“信息加工”主题,忽视“信息技术与社会”主题。(5)教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知识内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6)教材内容处理忽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直接沟通。针对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1)教材编写者应考虑增强教材中实践主题活动内容的课堂可操作性。(2)细化课程目标,增强其对教材内容处理的指导作用。(3)完善三维教学目标,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4)教材内容“学材化”处理,增加学生与教材的直接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