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应用OCTA观察弱视儿童的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是否存在异常。方法:在这项横断研究研究中,共纳入了83例弱视儿童及39例正常儿童,其中单眼弱视39例,双眼弱视44例,单眼弱视儿童的弱视眼及双眼弱视儿童视力较差眼合并为弱视组共83眼,对侧眼组39眼,选择正常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较佳眼,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时,选择右眼纳入正常对照组共39眼。通过临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OCTA观察弱视儿童的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是否存在异常。方法:在这项横断研究研究中,共纳入了83例弱视儿童及39例正常儿童,其中单眼弱视39例,双眼弱视44例,单眼弱视儿童的弱视眼及双眼弱视儿童视力较差眼合并为弱视组共83眼,对侧眼组39眼,选择正常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较佳眼,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时,选择右眼纳入正常对照组共39眼。通过临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视网膜浅层(SCP)和深层毛细管丛的血管密度(DCP)、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灌注区(FAZ)面积,视盘血管密度和RNFL厚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中心直径2mm范围内血流(Flow)面积、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比较弱视组与对侧眼组及正常对照组间的黄斑区血管密度、FAZ面积、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及Flow面积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黄斑区6mm×6mm扫描中,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黄斑区整体SCP血管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8.90±3.22%,50.18±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黄斑区整体DCP血管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8.34±5.65%、50.73±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弱视组、对侧眼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在中心凹处的DCP血管密度分别为34.96±6.58%、35.26±7.51%、37.46±7.17%,弱,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及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45)。弱视组、对侧眼组及正常对照组间的FAZ面积(P=0.332)、黄斑区视网膜厚度(P=0.815)、视盘血管密度(P=0.398)和视盘周边RNFL厚度(P=0.710)、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P=0.949)及Flow面积(P=0.8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斑区整体、中心凹及旁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SCP及DCP血管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心凹处的相关系数最大,(Ps=0.000,rs=0.556;PD=0.000,rD=0.627),Flow面积与旁黄斑及旁中心凹处的SCP血管密度存在负相关关系(P=0.002,r=-0.240;P=0.001,r=-0.264),Flow面积与旁黄斑及旁中心凹处的视网膜厚度也存在负相关关系(P=0.004,r=-0.229;P=0.000,r=-0.273),Flow面积与中心凹处SCP血管密度、视网膜厚度、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及FAZ面积无显著相关性。结论:1.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供应较正常眼减少,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供应无减少。2.弱视眼的FAZ面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盘血管密度、视盘周边RNFL厚度和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无改变。3.单眼弱视患者的对侧眼中心凹处深层血管密度较正常眼降低。4.OCTA可以揭示弱视儿童黄斑区SCP及DCP血管密度异常。
其他文献
目的:肺炎克雷伯菌是常寄居在健康人体的由酸性脂多糖组成厚荚膜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肠杆菌科细菌,可引起宿主身体多个部位的感染,在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病原菌检测中检出率颇高。抗生素在治疗致病菌感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抗菌药的频繁使用,全世界范围内耐药菌的检出率与日俱增。研究致病菌的临床特征、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致病菌的耐药机制及研究新作用靶点的抗生素对临床致病菌感染的治疗、预防耐药菌的出现至关重
一、TIPS术后早期总胆红素升高的影响因素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t,TIPS)后早期总胆红素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肝胆内科2017年12月~2019年12月10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预防再出血选择择期TIPS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早期总胆红
第一部分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可靠稳定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小鼠模型。方法:将12只7日龄(P7)的C57BL/6新生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OIR组。高氧组的新生小鼠同哺乳母鼠一同置于氧浓度75±2%的氧箱中连续饲养5天,于P12取出放回正常空气中继续饲养至P17。正常组始终在空气环境中饲养。用石蜡切片HE染色法和视网膜铺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功能研究及分子机制研究,评估miR-181b在胆管癌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分析其对胆管癌进展的影响、探索其生物学功能发挥涉及的分子机制。方法1、使用miRNA芯片技术分析胆管癌中miRNAs差异表达谱,q RT-PCR分析miR-181b在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量;2、回顾性分析189例胆管癌患者和68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资料,q RT-PCR分析miR-181b在胆管癌患者和健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桩蛋白(paxillin,PXN)与乳腺癌抗雌激素耐药蛋白(brest cancer anti-estrogen resistance 1,p130Cas/BCAR1)在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并对两者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选取恶性黑色素瘤80例,皮内痣(intradermal nevus)30例
目的:生物人工肝系统(bioartificial liver,BAL)应用过程中临床肝衰竭患者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和药物浓度对BAL肝细胞的生存影响巨大,因此,提高肝细胞的抗毒性能力可以促进BAL的应用效能。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改造能够应用于生物人工肝系统(BAL)的人肝细胞株增强其抗毒性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 2,SOD2)是抗氧化应激的重要基因,是清除细胞
目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是导致非小细胞肺癌(NSCLC)侵袭转移、化疗耐受的重要原因。抑制上皮间质转化成为了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耐药的重要策略。尽管有许多对于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但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近年研究表明人类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gene,ALDH)是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的重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DJB,Duodenal-jejunal bypass)对2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肝脏胆汁酸代谢的影响及其降糖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1.通过高脂饮食和低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健康雄性SD大鼠,建立2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十二指肠切断原位吻合术(假手术组,即Sham组)和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组(手术组,即DJB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3周测量大鼠空腹体
目的:探究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对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SiewertⅡ型患者的近期手术疗效、术后短期生活质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国内单家医疗中心2014年01月至2018年2月经腹行AEG根治加D2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数据及短期随访资料。根据界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有123例患者参加此项研究。并根据切除方式不同,分为近端胃切除术(PG)组34例,全胃切除术(TG)组89例
目的: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大脑是肺癌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预后也差。炎症是肿瘤的重要特征,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衍生的炎症复合指标如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