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头痛,发病率及患病率较高,亚洲(除韩国及香港)偏头痛患病率在男性和男性中分别为3.6%-6.7%和11.3%-14.4%和[3-4]。偏头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1,5],也给社会带来了负担,据统计偏头痛每年造成的总损失可高达2500亿[2]。目前关于偏头痛机制的各学说均无法对偏头痛的发病作出完全清楚的解释,研究者们急需寻找新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在偏头痛先兆发生时,脑血流灌注明显下降[6-8]。这种扩散性的脑血流灌注减少是由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引起的,CSD导致了偏头痛先兆的发生[9-11]。由此产生了CSD学说。Ophoff及De Fusco等研究发现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变异可导致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的发生,FHM是一种离子通道疾病[13-14]。Harring等报道了偏头痛患者的脑脊液中的钙离子浓度异于正常[15]。大量文献表明离子通道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存在一定的作用,偏头痛也可能是一种与离子通道相关的疾病。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potassium channel,BKCa)是一种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可由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和细胞膜的去极化而激活[4,12-13]。BKCa通道根据调节性β亚基的不同,可分为四个亚型,即:KCNMB1、KCNMB2、KCNMB3和KCNMB4[15]。BKCa通道参与了疼痛的形成过程[16-17]。同时在调节大脑血管的舒缩功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已被认为与偏头痛的发病相关[18-21]。BKCa通道四个亚型是否都参与了偏头痛的发作,并且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是否具有同样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以探讨BKCa通道的某一种或几种亚型可能直接参与偏头痛的发病基础。材料和方法1.分组:A.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NS10mg/kg);B.模型组: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TN10mg/kg),建立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2.观察两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及测定痛阈值,以明确造模成功。3.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枕叶皮层KCNMB1、KCNMB2、KCNMB3和KCNMB4的表达变化。结果1.造模15min后明显观察到模型组大鼠出现烦躁不安的表现,其挠头、舔毛及爬笼的频率增多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2.大鼠四肢的痛阈值测定结果为:对照组大鼠的痛阈值是相对稳定的,而模型组大鼠的痛阈值显著下降。3.RT-PCR结果显示在大鼠枕叶皮层中,KCNMB2及KCNMB4的基因有表达,分别为468bp及300bp。 KCNMB1及KCNMB3的基因在大鼠枕叶皮层中均无表达。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示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枕叶皮层组织中均可见KCNMB2、KCNMB4表达,KCNMB1、KCNMB3无表达。模型组大鼠的KCNMB2及KCNMB4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5.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示在大鼠枕叶皮层中KCNMB2及KCNMB4的蛋白有表达,二者分子量分别为50kDa及38kDa。KCNMB1及KCNMB3的蛋白在大鼠枕叶皮层中均无表达。模型组大鼠的KCNMB2及KCNMB4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结论1.皮下注射硝酸甘油能有效的建立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2.BKCa通道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病,其中KCNMB2、KCNMB4在偏头痛大鼠枕叶皮层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可能是偏头痛的发病基础。3.KCNMB1、KCNMB3在偏头痛大鼠枕叶皮层中无表达,二者可能不参与偏头痛的发病,或者是通过其它途径在偏头痛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