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实践始于个体对真实世界的身体感知和理性认识,并形成观念指导生产实践,无数微观个体的实践运动构成了现实社会,并通过秩序的表现进一步成为个体感知和认识的基础,形成下一个生产循环。因此建筑实践既是个体主观认知的反映,又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和塑造,几者紧密关联并相互作用。建筑实践既包含建造活动等非语言表现,也包括文本等语言类的表达,巴特指出所有的能指符号都会回到语言这一环,因此在压缩的、流动的社会时空中,词的秩序成为愈加关键的力量,也成为理解建筑实践及其内涵的重要途径。
本文首先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1979-2019年普利兹克奖的评审辞和获奖词进行关键词抽取,并以十年为一阶段分别展开讨论,指出两者的关键词都大体指向个体的、历史的和社会的三个维度。评审辞总体而言从对三个向度的平均兼顾到注重个体内部的探讨,21世纪初有所平衡而后转向了近年来对社会向度的重点关注;获奖词则以建筑自身的个体讨论为起点,逐渐地扩大、综合、交融,并相似地走向了对社会、人类议题的思考。“艺术”、“环境”、“人类”是两者共有的核心关键词,建筑领域以具体的表现如空间、形式、材料、建造等,对环境、人文、城市、责任、历史等宏观议题作出回应,同时在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中,这些语汇的内涵和形式也在改变。进一步地从资本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视角观察,普利兹克奖的议题和价值观念也受其影响,成为整体的、庞杂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产物。
全文共六个章节,第一章阐明20世纪60-70年代后现代主义盛行、全球化浪潮兴起、消费主义进入西方社会等时代背景,普利兹克奖在这一语境下诞生,并成为建筑观念生产和传播的一种媒介,文中从文本分析及社会性关联的角度对其评述文本展开研究。第二章为理论章节,对三个重要关系进行梳理——内部空间的演变、外部的关联与竞争、词语秩序作为其中关键,指出普利兹克奖也是建筑实践的一种方式,并从评述文本出发探析上述几层关系的相互作用。依照这一逻辑第三至五章针对普利兹克奖的评述文本展开详细论述。三、四章分别阐述评审辞和获奖词的关键词演变状态,两者各有重点但都逐渐趋向人类、社会这一共同的主题。第五章沿着前述结论进一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外部条件如何作用于普利兹克奖的价值观念演变,这其中蕴藏了不同利益主体的意图、目的,以及矛盾和冲突。最后,第六章将普利兹克奖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建筑观念做一简要的对比映照,并在回顾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这些观念意图是通过媒体传播形成了广泛的认知并作用于建筑生产,其中的困境在于媒介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真实”的隐蔽或消亡,如何在这之中发现真实,建筑如何再定义真实,以及学科议题指向何方,都成为思考。
基于上述讨论,普利兹克奖建筑观念演变的背后,既是其内部不同的利益主体——评审团和建筑师——各自目标与愿景的展现,也是消费主义、大众媒体等外部力量的作用中——专业和媒体两个共同体的较量与权衡。建筑实践向着愈加广泛、综合、多元的维度发展,对建筑师的角色和作用、建筑的价值与目标,乃至建筑学科的范式都提出新的思考。尽管文本并不意味着客观真实,但它可作为现实的镜像,成为观察、理解建筑实践的一种途径。
本文首先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1979-2019年普利兹克奖的评审辞和获奖词进行关键词抽取,并以十年为一阶段分别展开讨论,指出两者的关键词都大体指向个体的、历史的和社会的三个维度。评审辞总体而言从对三个向度的平均兼顾到注重个体内部的探讨,21世纪初有所平衡而后转向了近年来对社会向度的重点关注;获奖词则以建筑自身的个体讨论为起点,逐渐地扩大、综合、交融,并相似地走向了对社会、人类议题的思考。“艺术”、“环境”、“人类”是两者共有的核心关键词,建筑领域以具体的表现如空间、形式、材料、建造等,对环境、人文、城市、责任、历史等宏观议题作出回应,同时在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中,这些语汇的内涵和形式也在改变。进一步地从资本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视角观察,普利兹克奖的议题和价值观念也受其影响,成为整体的、庞杂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产物。
全文共六个章节,第一章阐明20世纪60-70年代后现代主义盛行、全球化浪潮兴起、消费主义进入西方社会等时代背景,普利兹克奖在这一语境下诞生,并成为建筑观念生产和传播的一种媒介,文中从文本分析及社会性关联的角度对其评述文本展开研究。第二章为理论章节,对三个重要关系进行梳理——内部空间的演变、外部的关联与竞争、词语秩序作为其中关键,指出普利兹克奖也是建筑实践的一种方式,并从评述文本出发探析上述几层关系的相互作用。依照这一逻辑第三至五章针对普利兹克奖的评述文本展开详细论述。三、四章分别阐述评审辞和获奖词的关键词演变状态,两者各有重点但都逐渐趋向人类、社会这一共同的主题。第五章沿着前述结论进一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外部条件如何作用于普利兹克奖的价值观念演变,这其中蕴藏了不同利益主体的意图、目的,以及矛盾和冲突。最后,第六章将普利兹克奖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建筑观念做一简要的对比映照,并在回顾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这些观念意图是通过媒体传播形成了广泛的认知并作用于建筑生产,其中的困境在于媒介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真实”的隐蔽或消亡,如何在这之中发现真实,建筑如何再定义真实,以及学科议题指向何方,都成为思考。
基于上述讨论,普利兹克奖建筑观念演变的背后,既是其内部不同的利益主体——评审团和建筑师——各自目标与愿景的展现,也是消费主义、大众媒体等外部力量的作用中——专业和媒体两个共同体的较量与权衡。建筑实践向着愈加广泛、综合、多元的维度发展,对建筑师的角色和作用、建筑的价值与目标,乃至建筑学科的范式都提出新的思考。尽管文本并不意味着客观真实,但它可作为现实的镜像,成为观察、理解建筑实践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