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进食之后静息态fMRI脑功能连接的变化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p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密切相关,胃肠道的病理性改变、与进食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稳态系统及食物奖赏等因素都会引起大脑功能连接的变化,此外,不同的胃肠道生理状态也会引起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变化。以往研究揭示了人类进食行为的神经机制,然而并没有对静息状态下的健康人群生理性进食进行具体的功能连接分析。本研究排除胃肠道病理性改变和外界刺激的影响,以非侵入性的方法,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采集健康被试不同时间段(空腹、早餐后、餐后2h、午餐前)的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ce,BOLD)信号,研究生理性进食后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变化,对生理性进食后不同胃肠道状态下大脑的功能活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材料与方法:
  招募45名健康被试者,按照人口统计学特征平衡分为三组(每组8男,7女)。为了增加胃肠活动的差异,每组被试者分别服用不同药物,促进组(服用多潘立酮40mg),抑制组(服用奥替溴铵40m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40mg)。所有被试者均接受本实验提供的标准实验早餐一份(250ml无乳糖牛奶、4片全麦面包和一个鸡蛋),分别于空腹(7:30a.m,T1)、早餐后(8:00a.m,T2)、餐后2小时(10:00a.m,T3)及午餐前(12:00a.m,T4)四个时间段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检查。所有被试者每次进行扫描前均监测指尖血糖水平、填写饥饿评分量表。数据分析采用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作为种子点,与全脑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分别计算三组每个时间点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值,再利用Fisher’s r to-z将FC值转换成Z值。对提取的三组四个时间点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Z值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分别获得时间主效应脑区,药物主效应脑区,以及时间与药物具有显著交互效应的脑区(AlphaSIM校正),并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利用rest工具提取ROI内的FC值,在SPSS软件中对提取的功能连接Z值进行事后检验。并将ROI内的功能连接强度分别与血糖水平、饥饿评分进行皮尔森相关分析。
  结果:
  1.时间主效应:生理性进食后,后扣带回与右侧眶额回/壳核/丘脑、右侧缘上回、右侧岛盖的功能连接在不同胃肠道状态下存在显著差异。后扣带回与右侧眶额回、右侧壳核、右侧丘脑的功能连接变化趋势一致,与空腹状态比较,在早餐后、餐后2小时和午餐前状态下,该功能连接显著减弱(p<0.05);与空腹、早餐后、餐后2小时比较,该功能连接在午餐前状态下显著减弱(p<0.05);后扣带回与右侧缘上回、右侧岛盖的功能连接变化趋势相似,与空腹状态比较,该功能连接在早餐后、餐后2小时和午餐前状态下显著减弱(p<0.05)。
  2.右侧眶额回/壳核/丘脑的功能连接Z值与血糖水平、饥饿评分在空腹、早餐后2小时、午餐前具有相关性,在早餐后均无相关性;而右侧缘上回、右侧岛盖的功能连接Z值和血糖水平、饥饿评分在任何一个状态下均无相关性。
  3.药物主效应:后扣带回与双侧眶额回、左侧额中回、右侧楔前叶、右侧额上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中回、左侧舌回的功能连接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促进组和对照组相比,后扣带回和右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降低(p<0.05),后扣带回与左侧颞中回、左侧舌回的功能连接升高(p<0.05);抑制组与对照组相比,后扣带回与左侧舌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上回、双侧眶额回的功能连接降低(p<0.05),后扣带回与左侧颞中回、左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升高(p<0.05)。
  结论:
  1.健康被试生理性进食后静息态fMRI脑功能连接发生变化,在4个不同胃肠状态下,后扣带回与右侧奖赏系统(右侧眶额回/壳核)、右侧丘脑和右侧躯体感觉区(右侧缘上回、右侧岛盖)的功能连接会发生变化,改变趋势均为功能连接减低,并且呈现右侧偏侧化优势。右侧丘脑亦可能参与奖赏系统的功能活动。后扣带回与躯体感觉区(右侧缘上回、右侧岛盖)的功能连接发生改变,可能与监测、执行控制等功能有关。
  2.健康被试生理性进食后静息态fMRI,在4个不同胃肠状态下,胃肠动力药物也会对脑功能连接产生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各脑区功能连接变化复杂多样,且无规律性。胃肠动力药物对时间主效应上的脑区功能连接改变无影响。
  3.本实验首次揭示了在静息态fMRI下,后扣带回与全脑间功能连接在不同时间发生改变;在我们的实验时间段内(7:30-12:00),后扣带回与右侧眶额回/壳核/丘脑、右侧缘上回和右侧岛盖间功能连接呈下降趋势,并且呈现右侧偏侧化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参数刺激下针刺辅助麻醉对脊柱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麻醉效果的影响,为脊柱手术提供较佳的针刺辅助麻醉方案。  方法:  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2017年09月01日至2018年2月20日)符合纳入标准的脊柱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对照组)、针刺辅助麻醉连续波组(B组)和针刺辅助麻醉疏密波组(C组),共三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
第一部分:EV71分离鉴定及乳鼠评价动物模型的建立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 EV71)C4亚型是中国主要流行株,感染儿童引起手足口病和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最重要的病原因子之一,是导致0~5岁儿童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抗病毒药物,开发针对EV71的疫苗是防控EV71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缺乏适合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癌手术当中,使用神经监测仪进行术中神经监测的应用价值及效果。  方法:研究将本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112例术前影像学或穿刺细胞学诊断为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监测仪组60例,非监测仪组52例。监测仪组在术中使用神经监测进行术中辅助,解剖和暴露喉返神经。非监测仪组用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软骨下角及气管食管旁沟三种入路方法暴露和定位喉返神经。术后进行为期6月的随访,比较两
学位
目的:研究侧脑室注射CuCl诱导大鼠阿尔茨海默病样行为学和病理学的特征性改变。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大鼠给水合氯醛1ml/100g麻醉,实验组10只大鼠注射含CuCl0.78μg/L生理盐水5μL,icv,对照组10只大鼠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icv,第5,10天重复注射。Morris水迷宫测定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Aβ免疫斑块,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学位
目的:  探讨胸骨后甲状腺的临床病理特诊断方法、外科治疗手段、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对可靠的资料,以进一步指导临床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收集自2015年03月至2018年03月期间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9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胸部X线检查,必要时加行颈部或胸部CT平扫或增强检查,根据影像学描述所得的特点,依据国际TI-R
研究目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中由动脉瘤破裂所致在临床中所占比例较高,大约为80%,而且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导致的全身系统性并发症死亡率较高,达23%。在出血量多、身体状态差的患者中并发症尤为常见,包括: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并消化道出血,双肺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1-2]。其中电解质紊乱主要表现为以低钠血症为主,可见于35%患者,多出现在发病后4-10天,以前交通动脉瘤居
目的:  下肢深静脉系统内血栓形成即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骨关节外科领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replacement,TJR)的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患者下肢静脉中的血液非正常的局部凝结,一旦血栓形成,将明显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静脉血液流动障碍,属于常见的血管疾病。其一旦发生会导致下肢肿痛及浅表静脉的曲张,
研究目的:1.研究腺苷A1受体激动剂2-氯环戊腺苷(CCPA)预处理是否对新西兰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2.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CCPA预处理后24h心肌组织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3.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中某些差异蛋白质,寻找可能参与CCPA预处理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的蛋白质。研究方法:实验分三部分:(1)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I/R组、NS组和CC
目的:本文以喉癌、鼻咽癌细胞株及石蜡切片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PV16/18E6、cyclinD、hTERT三种指标在喉癌、鼻咽癌中的表达,研究三种指标的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的差异及与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并分析其表达间的相关性。方法1)将培养好的鼻咽癌HNE1细胞和喉癌Hep-2细胞制作爬片。2)随机选取23例鼻咽癌患者的鼻咽部活组织病理检查标本(鼻咽癌组),8例鼻咽部慢性炎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