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系多种原发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是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最严重阶段。死率高达40%-60%,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迄今为止仍未完全阐明。以往的研究发现在多数ARDS患者的发病前后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抗炎症因子在急性肺损伤中有一定保护作用。近年来认为促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在参与调控炎症反应系统与抗炎症反应系统中的作用,是研究急性参与ALI/ARDS致病过程中机制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研究通过监测ALI/ARDS患者与有ALI/ARDS危险因素的易感者血浆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和IL-1 β(interleukin-1β),与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interleukin-10)水平及动态变化,分析两类患者细胞因子的差异和变化,探讨上述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与ALI/ARDS疾病发生和预后之间的联系。为ALI/ARDS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浙江大学硕土学位论文 一 年1月收住ICU的,有ALI/ARDS危险因素同时符合SIRS标准的首次 发病的住院患者。剔除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妊娠:有严重的谩性呼吸 系统或心脑血管疾病病史:有糖尿病和慢性肝脏疾病病史;有肿瘤、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发展为ALI/ARDS的 患者为ALI/ARDS组,未发展为ALI/ARDS的患者为易感组。本研究共 纳入 28例患者。ALI/ARDS组共 12例,死亡4例。ALI/ARDS发病时 间在纳入研究的第1-3天,其中有1例原发病为重症肺炎的患者(生 存组)在纳入研究的第2天开始静脉注射激素(初始剂量为甲基强的 松龙80my天人 时间为 3天。易感组共 16例,死亡 3例。对纳入研 究的患者记录年龄、性别、临床诊断、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ll)、P劝2/Fi02比值,记录从I/ARDS的发病时间。使用糖 皮质激素者,注明使用时间和初始剂量。病情好转而转入普通病房或 出院者,计入存活组;在ICU中死亡或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者,计入 死亡组(统计至发病的第28天为止)。 2.方法:患者纳入研究的第二天、第3天、第7天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 标本4ml,分等量置入含EDTA抗凝剂的Zml一次性试管。标本即时经 离心机 5000转/分离心 8分钟后,取上清液置入干燥管中冰箱-70 oC 保存待用。标本血浆的免疫学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主要试 剂:人TNF-a、IL-lp和IL-10的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晶美生物工 程有限公司。 3.统计方法:所得计数资料用XZ检验,计量资料以二士 s表示。满足方 差齐性的组间变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方差齐性的组间变异 用Games-Ho’elf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ll.0统 计软件包协助分析处理。 2 渐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果与讨论 二.血浆促炎症因子TNF-a和几-lP水平在两组间的比较: TNF-a和IL-lp被认为是炎症反应启动阶段中主要的促炎症细胞因 子。本研究中,ALI/NDS组患者血浆wF-口和几-16绝对值在第1、3、 7天均高于易感组,其中第1、3天几-l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LI/ARDS的死亡组患者血浆TNF a和几-16绝对值均高于生存组,死亡 组的WF-a无明显下降趋势,与生存组不同。死亡组的 IL-lfi在第 1、3 天的平均值都超过400pg/ml。上述结果与以往的报道基本一致。但 ALI/ARDS的死亡组与生存组间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 数较小有关。 2.血浆抗炎症因子IL-10水平在两组间的比较: 在启动炎症反应时,抗炎症反应也伴随发生,内源性的抗炎细胞因 子的水平随之升高。其中非特异的抗炎症细胞因子几-10是强有力的抗 炎因子之一。本研究中ALI/ARDS组血浆IL-10绝对值高于易感组,该结 果与Park和Donnelly 的报道较一致,而不同于Armstrong的观点。本 研究两对照组间促炎症因子的绝对值有较大差异,与Armstrong的研究 对象可能不完全相同。本研究ALI/ARDS的死亡组血浆几丑 绝对值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