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在近年来常常见诸报端,不论是初中生围殴同学、还是小学生侮辱打骂被欺凌者,这些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已经成为愈演愈烈的不良风气,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校园欺凌之负面影响,一方面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另一方面还对社会造成巨大的道德隐患,从而导致道德失范问题,影响社会健康发展。在当前校园冲突与校园欺凌频发的当前,本文通过深刻分析北京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欺凌案件的过程与成因,发现校园中的结构紧张是导致校园欺凌易发的本质原因。特别是目标与手段的结构性紧张造成了部分校园中欺凌现象层出不穷。从目标的选择来看,校园欺凌实际上是社会群体失范在校园内的体现。而由目标催生出来的化解手段则采取类似于“维稳”的逻辑路径。相关学生的权益并未受到重视,这就致使学校处理此类事件时往往方式方法简单而粗暴,容易造成对学生的二次伤害。结构性紧张理论认为,当社会的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紧张或冲突时,越轨就可能发生。越轨行为是一种社会创造出来的行为,而不是越轨者一时病态冲动的结果。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化实际上是越轨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有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受社会结构紧张的影响,对校园欺凌案件的治理应该引入多方主体的协调参与模式。从社会来看,要加强相关立法,构建以预防—治理—教育为一体的防治体系;从学校来看,必须加大防止欺凌的校园文化建设,将事前预防与事后教育结合起来。从家庭来看,着重对孩子优良品行的塑造,传授孩子处理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只有社会、学校与家庭各方面应协调合作,不断重构社会秩序,改善人际互动,并有效引导公众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理性认知与应对,才能为学生营造出更加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