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第16窟中回鹘天公主服饰复原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石窟是一座地处我国甘肃省境内的文化艺术殿堂,是现今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石窟,其中绚丽多彩的壁画不仅体现了绚烂的佛教艺术,更记载了大量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其中包括大量甘州回鹘时期回鹘贵族女性服饰信息。   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是今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共同祖先。甘州回鹘时期是回鹘族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甘州回鹘采取与曹氏归义军的联姻政策,是少数民族服饰与汉族服饰相交融的推动力,这一特色也反映在甘州回鹘时期的贵族女性服饰上。本文以榆林窟第16窟中回鹘天公主(曹氏归义军首领曹议金之妻、甘州回鹘天睦可汗之女)为例,分析研究甘州回鹘时期贵族女性服饰特点,并将壁画中的人物服饰进行复原制作。   甘州回鹘时期贵族女性服饰已有学者对其研究,学者们皆依据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服饰信息,以服装的讨论为主,其它配饰、发髻和面妆未作详细研究;而目前以敦煌石窟壁画中甘州回鹘时期贵族女性服饰为对象的复原研究并无先例。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重点利用敦煌石窟中甘州回鹘时期贵族女性供养人图像,结合文献和实物交叉研究,对甘州回鹘时期贵族女性服饰,包括服装、配饰、发髻和面妆的款式结构、材料种类、制作工艺、色彩纹样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验制作等复原方法进行二维图像到三维实物的复原制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期望对图像(特别是壁画作品)中的中国古代人物服饰复原研究在方法论上也有所贡献。   全文共分为五章,主要包括前期研究和复原研究两大部分:   第一章是对复原对象即榆林窟第16窟中回鹘天公主的历史、社会背景以及身份进行说明。以张大千和段文杰对复原对象的临摹图为例阐述临摹在服饰复原研究中的重要性。论述壁画服饰复原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线描复原研究对象的正面、侧面、背面。   第二章是服装的研究制作,对壁画中人物所着服装的款式结构、面料色彩、纹样装饰手法和制作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制作论证各部分的可能性,最后完成复原制作。   第三章是配饰的研究制作,分为桃形凤冠、发饰、花钿、耳饰、颈饰,同样对其款式、材质、制作工艺进行论证,通过实验制作完成复原研究。   第四章是发髻和面妆的研究制作,面妆分为粉妆、眉、眼、花钿、唇,经过理论研究之后,在真人模特的协助下完成复原研究。   第五章是结合各部分复原研究结果,论述甘州回鹘时期贵族女性服饰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回鹘时期贵族女性服饰的区别,试讨论榆林窟第16窟中回鹘天公主所着服饰是出席重要场合的着装,是判断当时女性贵族身份的依据。   复原研究以结构为主,以视觉效果(外观)为基本原则,力求最大限度合乎原貌;因复原对象为图像而非实物,复原研究及制作过程中有一定的主观发挥。在各部分款式基础上进一步做细节的变通:如选择质地接近的材料、可能性较大的色彩以及采用较为现实可行的方式完成实物的复原制作。   通过前期研究深入讨论服饰色彩、材质等在壁画绘制时初始状态;通过复原研究及制作,较好的恢复榆林窟第16窟中回鹘天公主服饰的原貌,款式结构在外观上与壁画相似度较高;并对前人研究中的疑点和不足做出判断,如服装领部结构确定应是立式翻领结构,衣袖与克夫应是拼接结构;服装的衣身下摆逐渐宽大,形制似等腰梯形,而不是突然变大或直筒的H型。
其他文献
黄河三角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黄河三角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歌曲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这里流传着许许多多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本文将从
期刊
期刊
随着西安市城市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道路绿化活动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但是目前西安市许多道路在绿化之后不但不能达到美化道路环境和舒心宜人的效果,而且步行活动与车
在我国,从1904年三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的创办开始,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专业教育已经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史中,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办学形式的独特价值,并
陈洪绶是生活于明清之交的一位杰出画家,其独特的画风所呈现出的深郁凝重而又灵动的绘画面貌,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高古奇骇”的人物造型,“渊雅静穆”的高古气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