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现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部分抗震措施规定多是根据试验结果、少量震害经验以及工程经验,并一定程度借鉴了国外规范的相关规定来制定的,因此这些措施基本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论证,按此规定设计的结构也缺乏实际地震加以检验。在此现实背景下,检验规范中关于这两类结构相关抗震措施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论文选取了五个处于八度区且高度超过60m的典型结构,并严格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规定设计后,利用经认真校准并确认稳定可靠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程序FW-EPA完成了上述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分析,从而对规范相关抗震措施进行了初步的识别。在上述研究思想的指导下,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严格按照规范完成了五个结构的设计,它们分别为一个八度(0.2g)区30层和两个八度(0.3g)区24层框-剪结构,一个八度(0.2g)区25层框-筒结构以及一个八度(0.3g)区20层框-筒结构。并在其中两个框-剪结构基础上按不考虑高规8.1.4条的规定又设计出两个结构。②对上述严格按现行规范设计的典型结构完成相应罕遇地震作用激励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类结构的总体反应性态规律,并重点考察剪力墙的抗震抗剪性能、连梁的延性需求、框架的反应性态以及整体结构在抗弯和抗剪方面的超强需求。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①由于五个结构中的剪力墙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均表现出较高的抗弯承载能力及较大的非线性刚度,使得每个结构的总体抗震性能较好。②对不同跨高比连梁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转角延性需求进行了识别,可以认为其最大延性需求一般不超过3.0,并且其位置一般处在结构的中下部楼层。分析发现,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是影响连梁延性需求的最直接因素。③剪力墙在罕遇地震下表现出较好抗弯承载能力及较大非线性刚度将结构的总体反应有效控制在较小程度,从而作用到框架部分的地震作用较小;同时规范相关措施又大幅提高了框架部分的抗力,上述两个因素是框-剪结构的框架部分在罕遇地震下基本保持未屈服状态的主要原因。因而建议规范对八度区高度超过60m的这类一级抗震等级的结构也可以适度放松框架部分的相关抗震措施。④联肢剪力墙的剪力重分布增大了受压墙肢的作用剪力、结构的动力效应以及整体结构抗弯能力的大幅超强对抗剪的不利影响,三者因素使得剪力墙肢已出现剪切失效的可能性,因此建议规范提高这类结构相应剪力墙的抗剪能力。⑤分析发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整体结构的最大底部剪力与弹性设计剪力的比值远远大于结构相应罕遇水准下的最大倾覆力矩与弹性倾覆力矩的比值。除此之外,结构整体抗弯能力超强因增大了整体结构的非线性刚度,从而提高了结构预期的作用剪力,这使得按剪力增强措施所提高的抗剪能力水平可能达不到作用剪力水平并最终导致剪切失效。因此,应慎重利用结构的抗弯超强能力。⑥通过分析结构各楼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剪力、倾覆力矩和位移时程变化规律,发现各楼层的反应具有相似性和滞后性。从而认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其实质是地震波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介质上传播引起的各种效应,因此这些反应也具有波的各种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