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香蕉(Musa spp.)是世界鲜果贸易量及消费量最大的水果之一,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但是香蕉枯萎病的大规模爆发和流行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了解香蕉中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以及土壤相关微生物在不同土壤酸碱度和有机质中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各类变化的原因,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分析了不同酸碱度的土壤与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蕉(Musa spp.)是世界鲜果贸易量及消费量最大的水果之一,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但是香蕉枯萎病的大规模爆发和流行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了解香蕉中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以及土壤相关微生物在不同土壤酸碱度和有机质中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各类变化的原因,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分析了不同酸碱度的土壤与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在不同时间段中病菌和微生物的含量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pH梯度(pH值分别为4.5、5.5、6.5、7.5、8.5)设置下的自然土和灭菌土壤中,香蕉枯萎病的带菌量,在pH7.5和pH8.5处理下较pH6.5、pH5.5和pH4.5处理下显著降低,其中pH7.5与pH8.5处理在接种75 d时土壤带菌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就接种Foc4后15 d-75 d与接种3 d相比土壤中带菌量的下降速率而言,15 d时在自然土中下降效率最高的pH7.5处理较下降率最低的pH6.5处理高出19%,在灭菌土壤中下降效率最高的pH7.5处理较下降率最低的pH4.5处理高出22%。这表明碱性处理能够对土壤中的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含量有明显的影响。(2)在不同pH梯度(pH值分别为4.5、5.5、6.5、7.5、8.5)设置下的土壤中,在接种病原菌后75 d时,pH7.5和pH8.5处理土壤中的可培养的放线菌与细菌数量差异不大,但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中,可培养的放线菌数量分别是pH6.5、pH=5.5和pH=4.5处理的1.76、2.87和4.39倍,可培养的细菌数量分别是pH6.5、pH=5.5和pH=4.5处理的1.34、2.00和2.288倍。这表明碱性处理的土壤较酸性处理的土壤中可能存在更多可培养数量的细菌与放线菌,从而影响了土壤中枯萎病菌的生长与繁殖。(3)不同腐植酸钾添加量(16 g/kg,32 g/kg,64 g/kg,96 g/kg)的土壤,在接种枯萎病菌后30 d时,其病菌量显著低于无添加的空白对照;且土壤病菌量随着腐植酸钾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自接种后30 d时,其病原菌量的下降效率,在腐植酸钾添加量(16 g/kg,32 g/kg,64 g/kg,96 g/kg)中的处理土壤较空白对照分别高出11%、9%、8%、13%,且呈现添加量越大,病菌量下降效率越高的趋势。(4)对不同腐植酸钾添加量(16 g/kg,32 g/kg,64 g/kg,96 g/kg)的土壤进行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质添加处理土壤的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数量都显著高于CK处理;而且随着腐植酸钾添加量的增加,其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数量增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越来越明显;而在土壤中的真菌数量,却随着时间和腐植酸钾添加量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对土壤中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生长和繁殖有产生影响,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土壤中可培养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种类有关。(5)在不同腐植酸钾添加量(16 g/kg、32 g/kg、64 g/kg、96 g/kg)下的土壤,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和危害明显不同。在接种7 d时,除添加64 g/kg和96 g/kg腐植酸钾处理外,其他添加量的处理均可观察到植株发病;在14 d时,所有处理都有病株出现;在21 d时,未添加腐植酸钾的CK对照病情指数就达到100;在接种28 d时,添加腐植酸钾处理的土壤病情指数升高,但各处理较未添加腐植酸钾的CK对照分别低25.0%、25.0%、41.7%和33.3%;在35 d时,除添加64 g/kg与96 g/kg腐植酸钾处理组中的病情指数未达100外,其余添加量的处理中病情指数均达100。这表明在土壤中进行一定的有机质含量添加,能显著减少或减缓枯萎病的发生。
其他文献
恩诺沙星属化学合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支原体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畜禽胃肠道、呼吸道等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本试验利用恩诺沙星和桉叶油的药用特点,筛选合适的辅料包括乳化剂、助乳化剂、p H调节剂和抗氧化剂,研制出了一种可采用吸入方式给药的禽用恩诺沙星纳米乳,对该制剂进行了质量评价及稳定性考察,同时开展了人工诱发感染试验,对其进行药效学评估,为临床合理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施肥是农业生产主要的措施之一,对土壤质量和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影响,长期施肥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影响作物产量。近年来,农业上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严重板结,作物病害增多,严重减产的现象已引起广大农民的注意,有机肥因在农业生产使用中无污染、肥力高、长效持久、活化土地以及促进植物生长、增产的特性而备受关注。在生
香蕉(Musa spp.)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水果之一。香蕉枯萎病是由古巴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严重威胁香蕉产业。近年来,以栽培抗病品种结合综合防治措施为代表的技术应用使香蕉枯萎病的危害程度有所降低。香蕉抗病病机理研究可为抗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抗病基因克隆可为抗病育种奠定材料基础。植物细胞壁是寄主与病原
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一种深受大众欢迎的蔬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辣椒杂种优势利用对于辣椒生产有重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大量辣椒杂交种子是通过人工去雄繁制而成的,成本高且耗时长,而运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三系配套生产杂交种子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方法,可以极大地减少制种成本。近年来,辣椒全基因组草图的公布,为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原产于我国,是南方重要的大宗果树,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然而,单产低是限制荔枝产业的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坐果率低是荔枝单产低下的主要原因,提高荔枝坐果率是目前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本研究以坐果率有明显差异的不同荔枝品种为试材,从坐果过程观测、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组学分析,开展荔枝坐果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荔枝是我国南方具有重要营养和经济价值的特色果树,严重的荔枝幼果脱落是荔枝产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在荔枝上关于幼果脱落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NAC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果实成熟、叶片衰老、果荚开裂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通过RNA-seq技术共挖掘了2730个与果实脱落相关的基因,其中包括了12条NAC转录因子。然而,NAC转录因子是否参与了荔枝果实脱落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因此,
磷元素是植物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土壤磷的有效性往往低于植物正常生长的需求。为了适应低磷胁迫,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适应性机制,包括根形态构型的改变以及叶片花青素的累积等。大豆(Glycine max)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土壤有效磷的缺乏显著限制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我们前期通过对低磷胁迫下大豆根系c DNA酵母文库的筛选,鉴定到与蛋白磷酸酶
甜菜素是一种由L-酪氨酸衍生的水溶性含氮色素,可分为甜菜红素和甜菜黄素。甜菜素对植物形成红、紫、黄等颜色起着重要作用,其较高的营养价值、抗氧化活性和消炎能力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有着积极的影响。目前,甜菜素生物合成的途径还不清楚。本研究以有刺黄皮白肉火龙果(黄龙果)果皮三个发育关键时期(绿色果皮黑色种子、转色期和成熟期)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与甜菜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候选基因,通过表达特性分析
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Xcc)是十字花科黑腐病的病原菌,其危害严重,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型抗黑腐病药物。生物素是生物体内许多酶的辅因子,参与到多种代谢途径中,对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生理活动至关重要。在病原菌中,生物素的合成与其致病力密切相关,因此生物素合成途径已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型抗菌药物的作用靶标。因此,本论文研究了野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农业生产上一类极具有破坏性的植物病原线虫,寄主广泛,每年可导致全球农作物产量大幅度降低。作物根结线虫病传统防治方法效果有限,为此,需要开发出新的防治作物根结线虫病技术。因根结线虫寄生多种植物,且自然界里抗根结线虫植物资源有限,所以推测根结线虫抑制寄主的防卫机制可能存在保守的信号通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很有可能揭示根结线虫抑制寄主防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