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的“两社联动”模式研究——以徐汇区M社区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国治理的根基在基层,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为社区居民打造和提供“绿色、宜居、共享”的社区环境是目前社区治理的重要工作,社区环境治理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加强社区环境治理不仅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全球性共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国家法律法规、居民环保意识、环境治理实践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完善在社区的平台上,这就决定了动员社区内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要性。
  本文从基层社区的研究视角出发,以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M村为研究样本,前期通过资料搜集发现该小区原本属于上海市的老旧小区,后来逐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深入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该小区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效果恰恰体现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本文首先介绍了M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社区管理体制,接着介绍了M村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一般流程和“社区-社会联动模式”的运作流程。实施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前期,社区居委会面对繁多的社区事务和社区自治能力不足的问题,M社区党总支带头参与组织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并积极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以专业化的服务方式和项目化的运作流程来治理社区环境。扎根社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主动配合居委会开发出许多贴近居民需求和喜好的环保项目,并指导成立了多个社区自治组织,为不同居民群体参与环境治理提供属于居民自己的多样化载体,由此拓展了居民参与的公共空间,提升了居民社区参与的能力和居委会开展社区自治活动的能力。
  通过上述案例研究,本文发现: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模式一方面是保障社区居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自主性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社区内各个主体之间开展的“社区-社会联动模式”在社区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社区党委作为牵头,共同维护参与秩序和保障居民利益。
  本文认为,社区环境治理实践创新有赖于社区治理体制的创新,而“社区-社会组织联动模式”则是这种体制创新的必由路径,也是这种新体制的内在机制。在当下社区自治能力和居委会管理能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党组织等传统体制内的组织,应主动吸纳或引入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员参与社区治理实践,而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则应主动嵌入社区治理体制,助力基层政府、社区党委和居委会开展社区工作,共同建构政社分开与合作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的新体制、新模式,共同提升社区服务的专业水平。
其他文献
对于公司而言,人才无疑是首要资本,公司想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拥有更高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得到充足人才的支持,唯有如此,方能达到跨越式发展。  近些年,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很多公司的人才流失问题不断加重,X能源装备公司虽然作为央企但也不能幸免,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削弱了X能源装备公司企业竞争力[2]。本文将着眼于X能源装备公司近5年的人才流失数据,充分研究、挖掘不同类
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旅游不仅具有庞大的消费基础,也能够打破过往的区位观念、民族观念,且在完善的交通网络支持下,旅游淡旺季也不如过往分明。  在旅游产业发展早期,游客的旅游目的大多为观赏美景、参观古迹,随着时代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游客对于旅游的要求也逐渐增多,更倾向于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知识、放松身心、实现体验。这意
学位
针对农村居民点空心化和乡村衰落的问题,全球都在寻找措施和方法促进乡村振兴。我国也不例外,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都为农村居民点结构的重构和功能的调整做出相应指导。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农村居民点重构提出新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空间结构布局散乱,“三生”功能衰退,现有的结构和功能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性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年轻人从农村搬到城市;而与此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的空巢现象越来越多。农村传统的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式日渐衰退,现实中,家庭养老的功能日益弱化。这使得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服务的需求供给上出现空白,而又受限于农村整体较低的经济水平以及较为落后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方面使得企业在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时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与无利可图的局面,另一方面使得政府在选择包揽农村养老服务
学位
我国的居民自治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建国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了居民自治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90年代到21世纪初轰轰烈烈的社区建设运动中居民自治的基本制度被确立下来,新世纪的今天由居民需求引发的内生性居民自治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现,为居民自治增添了新内涵。居民自治中有两大参与力量一类是国家力量,一类是社会力量,国家与社会不同互动方式左右了居民自治的形态与发展,本文提出国家—社会互动
学位
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与科研比例失衡、绩效评价指标片面化的现象。因此,绩效考核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高校教师评价的科学性,是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S高校为切入点,借助文献回顾、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和手段深入探讨区域特色研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府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要求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多种社会主体协同供给公共服务的机制,政府不再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民间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到资源动员中,社会逐渐形成了多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如今,在崭新的资源动员嵌入的社会背景下,积极开展资源动员对于提高民间公益组织供给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非常重要。  本文在资源动员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分析
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尤其凸显了公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因而社区治理的有关问题备受关注。从宏观层面上看,党中央对社会治理、政府职能履行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微观层面上看,上海具体出台了“1+6”文件,“缤纷社区”行动计划等完善社区治理,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目前的实际而言,由于社区治理效率不高,公民自我治理不充分、利他性活动缺乏,政府职能定位不清,致使社区治理面临困境
学位
针对新公共管理运动带来的部门分割、协调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西方国家进行了“整体性治理”,通过跨部门合作等促进政府横向纵向的协调,学术界也掀起了相关的研究浪潮,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8次行政体制改革,“大部制”越来越成为其中的主旋律,但部门间协同执行力不足、碎片化严重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越来越对领导小组产生路径依赖,领导小组在政治运作中起到了促进政策执行的作用,而学术界对这一现象
学位
社会组织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和主体。在传统模式下,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管理由不同部门负责,属地管理和专业指导相互掣肘,导致社会组织发展受限,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政府和民间为了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向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场地经费、能力培训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推动社会组织的成长,这组成了社会组织的孵化环节。近年来,政府在保留双重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在属地管理基础上向社会组织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