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样化及外部经营环境的复杂化,通货膨胀和金融创新等因素不断冲击着净利润的主导地位,基于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实现原则的净利润越来越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国际上权威性的会计职业团体开始探索新的收益模式,并逐步形成了综合收益的理念。为提高会计准则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我国也适时引入了综合收益观以顺应新形势下的会计核算与披露要求。2014年7月起正式施行的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也对综合收益的定义及会计处理方式等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综合收益是一种新的收益概念。它是由净利润及各个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组成的有机整体,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企业在特定时期的经营全貌,帮助利益相关各方有效判断该主体的真实盈利水平。那么,在当前会计实务中,我国会计准则所界定的综合收益概念是否具备高于传统会计收益的应用价值?还应当从哪些方面对会计准则中关于综合收益的规定进行修正?目前我国会计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分析入手,本文从实证角度对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和分析,将为综合收益与传统会计收益的应用价值对比以及会计准则的修订导向提供数据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两种学科背景下、具有不同定义和特征的收益范畴,即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然后通过介绍会计收益内涵不断演化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传统会计收益及综合收益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展示了后者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通过介绍相关理论依据,展示了对综合收益信息应用价值进行实证检验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引入综合收益理念的意义及应用难点,展示了对综合收益信息应用价值进行实证检验的必要性。实证研究部分将我国沪市A股2011-2013年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源,以相对关联和增量关联为研究的切入点。研究结论为:(1)在相对关联和增量关联检验中,净利润指标都表现出了价值相关性。(2)从相对角度来看,综合收益总额指标也具备价值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水平比传统净利润指标所对应的水平低;(3)从增量角度来看,在利润表中列示其他综合收益并未提供增量价值相关性,未能改善利润表中收益信息对于公司股价或股票收益率的解释能力。本文在借鉴已有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司规模、流通股占总股本比重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控制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和流通股占总股本比重这两个指标与公司股价或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而资产负债率与股价或股票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