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隧洞应变-结构面型岩爆过程及预警方法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_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加速发展,基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在地质条件及其复杂的西南地区,其开发力度和建设规模都不断增加,许多大规模的地下洞室群开挖不可避免。岩体的开挖就会破坏其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受扰动岩体应力将会重新分布,从而会形成局部应力集中区域,导致围岩较大变形或者诱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如坍塌、岩爆等。其中,岩爆是脆性岩石地区高应力环境下开挖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破坏形式,其发生时伴随的强烈能量释放及围岩破坏,对施工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对现场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应变-结构面型岩爆在西南地区工程建设中比较常见,对施工过程影响较大。结构面对围岩应力重新分布有较大影响,应变-结构面型岩爆过程有一定的特点及预测方法有其独特的规律。目前,岩爆的监测预警已经成为西南地区工程建设中最为关注的挑战,深入研究并解决这一难题,对西南地区水电开发的国家战略实施至关重要。双江口水电站施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应力水平较高,隧洞深埋段岩爆频发,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及施工进度。因此,开展双江口水电站进厂交通洞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爆过程与预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开挖扰动影响下深埋隧洞应变-结构面型岩爆过程及微震监测预警方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为核心,以双江口水电站进厂交通洞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在开挖过程中的岩爆监测预警及数值模拟。通过微震监测结果,揭示了岩爆灾害发生规律及所对应的微震活动特征,确定了隧洞岩爆序列类型。将微震监测与地震预报理论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岩爆预警指标,并将小波包全频段和HHT瞬时频率分析技术引入到岩爆预警当中,研究了进厂交通洞岩爆发生过程中微震活动频谱演化规律,确定了岩爆的频率前兆信息。通过RFPA3D数值模拟软件,深入研究了在逐步开挖卸荷作用下隧洞围岩最大主应力分布及转移规律并阐释了进厂交通洞岩爆序列特征,揭示了应变-结构面型岩爆破坏过程,总结了隧洞在开挖过程中应变-结构面型岩爆形成和发生的条件。研究结果对于西南地区高应力及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工程岩爆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价值和实际工程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托双江口水电站进厂交通洞工程,结合微震预警机理及其技术特点,分析了现场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制定合适的微震监测方案,构建了进厂交通洞独特适用的6通道微震监测系统。针对现场复杂的施工环境,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现场信号波形进行转换,并准确识别有效微震信号。通过微破裂信息数据实时采集,实现对隧洞岩爆展开24小时连续动态监测,获得围岩内部微震活动相关的动态信息。构建双江口水电站进厂交通洞工程的微震监测系统为岩爆的实时监测与准确预报奠定了基础条件。(2)基于微震活动率和其释放能量时间序列曲线,确定了进厂交通洞岩爆序列类型为工程扰动下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并分析了视应力、视体积、能量指数和Es/Ep值等震源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岩爆过程围岩内部的微震活动特征并确定岩爆前兆信息。基于日事件数N和b值,提出了一个新的岩爆预警指标lgN/b,能够较好的预测岩爆风险和定性的分析围岩内部活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能量指数急剧下降且累积视体积快速上升预示着围岩的劣化,为岩爆的预警期。Es/Ep值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应变-结构面型岩爆发生过程围岩经历了剪切损伤、拉剪混合损伤和拉伸损伤的转变。lgN/b值较大时,岩爆发生的风险较大,且lgN/b值的大小和岩爆大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241个微震事件的主频值,分析了岩爆发生过程中事件主频值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揭示围岩内部微震活动特征。利用小波包全频段分析技术对241个微震事件的波形进行转换,提取主要频段信息,建立了进厂交通洞岩爆频谱预警模型,可以反映信号全频段中各个频带能量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能够更加准确的对岩爆进行预测。引进HHT瞬时频率转换技术,对临近岩爆的时间段内监测到的波形进行转换并深入分析,揭示了岩爆发生前微震事件波形的瞬时频率变化规律,即:频率分布范围从宽变窄,且频率有明显降低趋势。本文通过采用单一信号的频谱信息,提取了岩爆发生的有效前兆信息,可以用于预警模型与预警分析,为围岩内部微震活动状态的判断提供重要参考。(4)利用真实破坏过程分析软件RFPA3D,模拟了高应力环境下结构面和逐步开挖卸荷共同作用的隧洞三个不同断面围岩裂隙萌生、发育和扩展的过程,揭示了根据隧洞前期开挖的围岩破坏特征可以预判其附近岩体结构面特征的规律,探索了应变-结构面型岩爆破坏机制。基于隧洞围岩在结构面和逐步开挖卸荷共同影响下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识别和圈定了岩爆易发区域。将数值模拟结果、现场破坏特征和微震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很好的解释了现场岩爆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的原因,可为较强岩爆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苯乙烯是重要的聚合物单体。与传统的乙苯脱氢工艺相比,甲苯甲醇侧链烷基化反应制苯乙烯技术路线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但开发高性能的甲苯甲醇侧链烷基化催化剂仍是一项重要挑战。本文在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上,重点从甲醇脱氢组分的研究入手,提升CsX沸石三元复合催化剂的总体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用碱金属盐、金属氧化物和沸石分子筛三类甲醇脱氢组分与CsX沸石通过机械混合制备了一系列二元复合催化剂,并开
新材料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物质基础,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先导。新材料的设计将有助于引领人们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进军。近年来,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成为材料设计的重要基础,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日渐成熟。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热力学性能的多功能材料是当今研究热点之一,并在机械加工、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诸多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从理论上设计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和热力学性质的新型功能材
聚变能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材料问题是聚变堆关键问题之一。磁约束聚变堆中,高能量、高密度的氘氚等离子体不断进行聚变核反应,释放出高能量中子,诱导结构材料发生嬗变反应,生成大量杂质原子,杂质原子偏聚在晶界区域能够显著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本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从原子尺度上研究了金属钒和低活化钢中的晶界与杂质He原子的相互作用,阐明了 He原子在晶界上偏聚和扩散行为,以及低活化钢中晶界合金
在子流形理论中,子流形的几何与拓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始终是基本的研究课题,并且对理解几何与拓扑这两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乘积流形中的极小子流形的几何刚性.本文包括了三部分内容且结构安排如下.在第二章中,我们证明了广义柱面Sn1(c)×Rn2中的紧致极小子流形的一系列拼挤定理.事实上,利用不同的几何不变量的Simons型公式,我们分别得到了关于第二基本形式模长的平方、
有机磷酸酯(OPEs)是一类新兴有机污染物,其多被用作阻燃剂、消泡剂及增塑剂等工业产品。由于OPEs是以非共价结合的方式添加到材料中,因此随着OPEs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OPEs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水体是OPEs的一个重要的汇集区,通过污水管网及河流输入,大量的OPEs被排放到近岸海域中。目前,OPEs在不同营养级的近海生物体内均有检出,然而,OPEs在近岸海洋食物网中的污染水平、生物积累特征及
农村区域住宅为某镇或市或省尺度下的多个农村住宅构成,农村区域宅终端(供暖、炊事、家用电器、照明、生活热水)能耗的预测是探索针对区域农宅节能减排措施、完成高强度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目前,缺少较全面的适用于北方农村的区域住宅终端能耗预测方法及模型,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供暖与用电终端(含炊事)能耗预测方法及模型,炊事能耗预测方法与模型(除电炊事外)的研究为辅。传统供暖能耗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量大、所需
光学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肿瘤学、遗传工程学及植物学等各领域的生物医学检测。传统高性能光学显微镜存在体积较大、价格昂贵且需要专业人员在实验室操作完成等不足,限制了显微检测技术面向个人用户及基层的现场检测应用。因此开发一种微米级分辨率、小畸变的便携式显微镜,满足现场实时检测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以上检测需求,光学透镜由于性能稳定、造价低廉且原理简单等优点被作为市面上商用
随着人类对世界探索的扩展与深入,所涉猎环境愈发复杂化和多样化,这对光电设备提出愈来愈多的挑战,传统理论所构建的仪器已趋于技术极限,人们进而研究开发新的技术,偏振技术便在近些年来应运而生。然而,相关技术研究不足却逐渐限制着偏振技术的发展,因此,亟需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有所进展。光在散射环境中传输时的偏振特性及其相关技术作为能够促进偏振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备受各国研究机构重视。在散射环境中,Mie
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探讨了有限群不变式中的超曲面问题.在研究有限群与其子群不变式的关系时,T-函子被证明是一有力工具.本文研究了T-函子对超曲面的作用.我们证明了在Steenrod代数上的不稳定代数范畴中,T-函子不会增加作用对象的嵌入维数.进而有T-函子在不稳定代数范畴内保持超曲面这一结论.从而可知如果有限群的不变式是超曲面,那么它稳定子群的不变式也是超曲面.反之则不然,本文给
风机基础结构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疲劳分析是海上风电场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对于海上风机三桩基础结构而言,其疲劳分析关键管节点为三平面Y型管节点,该节点为空间管节点,且在服役期承受多种疲劳荷载(如风、浪、流、水位、冲刷等),因此该节点的热点应力往往受反应叠加效应和多平面相互作用影响。各国规范和已发表文献中缺乏对复杂荷载同时作用下热点应力计算方法的系统探讨,也没有对多平面相互作用的定量结论,更没有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