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牵挂 生之流逝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
  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本。
  示范课上,韩军老师为了引导初中同学理解他所解读到的“生之背,死之影”的寓意,从文中提到的祖母,父亲,我,我的儿子四个人所代表的四代人组成的生命链条出发,启发同学去理解生命的延续与流逝,第一次是祖母(死)了,第二次是父亲(老)了,第三次是父亲(走)了,第四次是父亲将(大去)了。且多番诠释文中四次流泪的含义:是作者感悟到生命的脆弱、短暂,以及生命将逝的沉重、伤感、悲戚与无奈。父亲留下的让“我”不能忘怀“背影”,是生命逝去留给作者的无奈与遗憾。
  韩军老师对文本做如此深刻的解读,真令人耳目一新。这一解读,如果从《背影》一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来说的话,应该说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也毋容置疑的讲,这其实是对《背影》的一种成人化解读。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另说为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此时,作者已为人父,他的所想所感,自然已是有别于少年、青年时期。即便他曾与父亲的关系不是很融洽(韩军老师为证明文本主题是“生命感而非父子情”的看法,引用了一些作者与父亲关系不睦的材料),但作为一个成了家的人,有了儿子,做了父亲,又长时离家在外,当接到父亲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书信,自然便也能体会出一些父亲的“好处”来。关于这点,我们还是听听作者的。
  1947年7月1日,作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作者“泪如泉涌”的情感内心当是很复杂的了,至少应有自己年轻时怄气与父亲,如今,父亲孤单,大限将至,在世时日不多了,便想起父亲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车站送行的情景来。这样深沉的成人情感,只能是由成年人来理解。要初中学生来理解,实在是困难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韩军老师在示范课中,也曾努力引导同学,想让他们在“车站送行”一节中理解他赋予背影的含义:生之艰难,死之无奈。但年龄尚轻的初中同学,怎么也理解不了,老是会认同“父子情深”的内涵。为此,韩军老师还举了眼下生活事例,说你们现在最烦的就是父母的唠叨啰嗦,朱先生也嫌父亲啰嗦啊。可当提问同学时,回答仍是父子之情。几番启发引导,几个聪明的同学猜得老师用意,总算给出了老师所要的回答,老师便顺势引领,做了归结。
  这真的不能怪同学。我们老师也无须让初中同学去明白这种成人才能理解的情感,等他们年龄到一定阶段,自然会明白的。这也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我想说一点的是,韩军老师在示范课上,以初中年龄段的年轻人烦父母唠叨来说明朱先生当年也嫌父啰嗦是合适的,因为课文里就有“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的文字。可要用此来证明该段文本含义是“生之背,死之影”,而非“父子情深”,就不妥了,因为这是作者为父之后写的回忆性文字。课堂上的同学对父母的“烦”,不等同于文中作者对父亲的“烦”,文中的“烦”,其实要表达的是作者当年不懂父爱而今懂了的愧疚与忏悔。
  再来说说“车站送别”。此为重点章节,在文本中有三大段,将近占到全文的三分之二。正如上文作者说的:“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父子之情是天性,即便以前与父亲有过不和睦,怄过气,但当知道父亲就要永远离开自己时,父子间的矛盾在天性之情的冲击下消融;更因自己做了父亲,“养儿方知父母恩”,于是,留在作者记忆力最能集中地表现父爱的“车站送别”便被写进了文本。
  该节写到“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在这段文字中,“我的眼泪又来了”,说的不是作者当年坐上火车座时的事,而应该是作者写文章时的事。此次流泪,是在文章结尾处写到的读父亲的书信流泪之后,因为读家书骤觉父亲大限将至而流泪,是本文写作的契机。
  当然,文中的几次流泪,除了祖孙之情,父子之情外,也有着生命流逝的深深的感叹。祖母死了,父亲渐衰了,最近两年“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了,父亲“大去之期不远”了,“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作者是以一个家庭里四代人的生老更替,昭示了生命的流逝与无奈。
  那么,选入初中的该文,老师该如何解读呢?
  我觉得,教师应考虑十四五岁的少年学习者的心理年龄及生活实际。可以将文本的写作背景较多地介绍给同学,让他们知道,这是作者做了父亲,与年迈的父亲天各一方已两年多了,接到父亲书信,得知老父大限将至,骤然伤感而写成的文字。父子之情肯定是有的,但还应有作者更深的人生感慨。理解这些都将有待于初中同学将来的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总之,作者笔下的“背影”,既有浓浓的情,也有深深的慨,应是情之牵挂,也当是生之流逝。
  ★作者单位: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太京中学。
其他文献
在新课标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必考题,一般都是以3道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分值9分,且置整张试卷之首,其重要性和关键性不言而喻,但也是广大考生心虚而头疼的一大难题。在此,我们拟从考试大纲、考题特点、解题思路三个方面谈几点认识,以期给2016年高考备考的广大考生些许帮助。  一、考试大纲——复习备考的导航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
本着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优势,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功能特点,2017年语文版初中教材做了新的修订。此次新修订教材的課文数量减少了15%,共有40%的课文被替换,同时,古诗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有所增加。既做到减量提质,又十分重视古诗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面对新版教材,如何把教材修订的精神贯彻落实到教学中去,需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结合实际,在实践中进行总结与探索。在
《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一、二自然段写景,美点纷呈,学生容易品味领悟;三、四自然段段写痛和悲,对“生死”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困惑,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文本,怎样突破重难点,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体悟到文章的美,如何结合学生实际打造成极具冲击力的设计。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读是课堂的灵魂。《普通高中语文
读过“月是故乡明”专题,假如要你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你会怎样写呢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举行全球征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主题歌歌词活动。假如你参加,你会怎样写呢你将写些什么呢  一、为什么要记住乡愁(请联系《月是故乡明》专题,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关,关人之贻。  每每读起《诗经》中的爱情篇章,我们总会被古人丰富的情感所打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描写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思慕之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讲述的则是一女子久候恋人不至
一步,两步,三步……在脚下,在心里,默默地踱着步子,踱出欢乐与诗意,踱出责任与生命,就这样,一遍遍读莫怀戚的《散步》,读得越多,越能感受文章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真是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此刻重读,更多了一份凝重,谨以此文悼念莫怀戚先生,天堂一路走好。  不可或缺的家人——捡拾生活  “爱”的启蒙——母亲  该
相较于专题复习课,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更为丰富多样。因为文本本身的不同,再加上教师理解的差异,如何确定本文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它更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认真程度。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激趣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受业解惑”,更在于激發学生学习兴趣。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最终还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所有阅读课一个相同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带来文本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获得能力。  这个
据胡裕树所述,关联词语是分句与分句之间联系的语法手段之一,还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甚至段落。比较各种文本后,我认为,关联词语更是议论文中重要的逻辑思维标记。从思维入手掌握关联词语的使用技术是驾驭议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这一基本功既是思维的,也是语言的。下面,我们对议论文行文中如何用关联词语标记思维过程进行分类概说。  一、平面思维  这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思维模式,也是最平实的论述展开方式,这种思维方
《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  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听说书”一事,而在后
控制——价值理论认为,环境、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学业情绪、学业成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因果循环系统。语文教育环境的好坏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活动、家长的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控制学习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胜任感和价值判断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学业情绪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学业成就的好差和学习模式的形成对学生的控制感、主观价值感及学业情绪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