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与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ft1985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关,关人之贻。
  每每读起《诗经》中的爱情篇章,我们总会被古人丰富的情感所打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描写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思慕之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讲述的则是一女子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的焦急心情。“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表现的则是男子期盼与女子见面的焦急心情。“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描写男女互赠定情物,展现了相互爱慕的小儿女情怀。“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则反映的是男子与女子闹矛盾,女子的怨怼心情。诗歌虽然都不长,但读过之后,在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其实就是审美想象。那么,通过阅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是语文教师的必要任务之一。
  一、朗诵诗歌,找出诗歌的意象
  关于意象的解释很是复杂。我在讲授其义时,就简明扼要的告知学生: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譬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就是意象,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的隐逸风范。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杨柳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找出《邶风·静女》的意象为静女、我(男子)、彤管、荑。
  二、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
  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以上的解释也过于学理化,讲给学生听,学生还得很长的时间来加以消化。我干脆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他们:“意境就是你们看了整首诗后,脑袋里面浮出的画面。如果给你们纸和笔,你们会画出怎样的图画。这就需要你们的想象。”
  学生们马上就回答:“我们看到了一男一女在城墙角约会,女孩送给男孩彤管和荑草。”
  三、研读诗歌,充分展开诗意想象
  最早提到“想象”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心灵论》中说:“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想方式。”但希腊时代主要是用摹仿来解释文艺的,开始用“想象”来解释文艺的,是罗马时代的斐罗斯屈拉特。斐罗斯屈拉特说:想象“是用心来创造形象”,想象能塑造出未见过的事物,它会联系到现实去构思成它的理想。
  关于《邶风·静女》的解读就有多种,“一说:这是讥剌卫宣公好色,偷娶子妇。一说:是淫奔期会的诗。”(《〈诗经〉译注》)这两种解释无疑损坏了诗的美感。我们暂且撇开时代的道德的因素,站在当下来看这首诗,这首诗反映的就是男女恋爱约会的场景,基调欢乐而且明快。它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
  “诗歌只有三小节,但我们可以想象出多个不同的故事。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男孩和女孩之间约会是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注意:诗歌的意象都必须出现在故事的内容中。”
  同学们经过思考后,想象了以下几种可能:
  1.男孩和女孩相约在城墙角楼,女孩躲起来了。男孩等得焦急万分,抓耳挠腮,走来走去。在等待的过程中,男孩不由想起了女孩曾送给他的彤管,那个彤管红而发亮,真是美极了。还有女孩亲自从野外采摘的荑草,也是美丽无比。“其实是我的女孩太美了。”男孩想着,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了甜蜜的微笑。
  2.男孩和女孩相约在城墙角楼,女孩躲起来了。男孩等得焦急万分,抓耳挠腮,走来走去。女孩看见男孩的样子,扑哧地笑出了声。她一下子跳了出来,送给男孩一只彤管,男孩爱不释手。两人相约去野外游玩,女孩看见了荑草,采摘下来,娇羞地把它送给了男孩,表明心迹,男孩大喜。
  3.男孩和女孩相约在城墙角楼,女孩躲起来了。男孩等得焦急万分,抓耳挠腮,走来走去。在等待中,男孩掏出女孩送與他的彤管,吹起了悠扬缠绵的曲调,诉说着相思之情。女孩听了非常感动,终于从躲藏的地方走了出来。两人相约去野外游玩,女孩看见了荑草,采摘下来,娇羞地把它送给了男孩,表明心迹,男孩大喜。
  通过学生的解读,我们惊喜地发现,《邶风·静女》绝不是一首道德诗,而是一篇情景化的、具有多重可能性的诗歌。
其他文献
在新课改推动下,高中语文教育方式不断更新,对于教育事业具有很大的意义。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教师在注重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使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三步曲”之充分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古人通过经验告诉我们在语
《鸿门宴》是《史记》名篇,节选自《项羽本纪》,在各版教材中均有入编。故事的开端,项伯“夜驰之沛公军”,劝张良“与俱去”,张良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事,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为由,表达了自己不可背离沛公,独自逃生的态度。这个理由成立的前提主要在于“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根据苏教版《教学参考用书》的译文,该句意为:我为韩王送沛公,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由此可知,“为
一、心灵写诗:《爱心与教育》的最初题名  《爱心与教育》一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赞其为“一本活的教育学”,还有无数教育界的同行将此书奉为圭臬。可以说,该书的教育学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评价都止于这种认可。《爱心与教育》出自于教师李镇西的笔下,是一本探索素质教育的手记,大家自然而然把该书当作教育类著作来读。然而,读者却忽视了李镇西同时也是一名从小便怀揣着“文学
在教授《地球上的王家庄》一文时,很多学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文中究竟谁是“神经病”?或曰:此文读不懂,莫名其妙,神经病也;或曰:“我”是神经病,因为我总是数不清有多少只鸭子,文中结尾也明确说我成了“神经病”;也有的认为“父亲”是神经病,因为父亲总是表现出与王家庄人不同的面貌,王家庄人也如此称呼他。更多人在主旋律的解读模式下,“睿智”地认为“王家庄人”才是神经病,那么,究竟该怎么理解?  一、以文
中考语文命题以其广阔的视野、丰厚的积淀、典雅的文化引领着语文教师去拓宽语文复习的广度与深度,去挖掘语言运用的诗意与张力,去思考语文素养的温度与远度。还语文复习以本来面目,让学生跨过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三重门,必能使语文复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一重门:积累语言——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之母,是语文复习之源,抓好源头,语文复习才能源远流长。  首先是字词的音形
训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结构布局”是为了解决任务驱动型作文“形似”的问题。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布局规律,任务驱动型作文也一样。所谓“形似”,就是文章的结构外形要像那种文体文章的“样子”,要符合那种文体文章的结构布局的要求。  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该写成什么样呢?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结构布局可用五个字来概括:引、立、议、联、结。  1.引。即引用作文材料。方法是,简练、概括地整合作文
在新课标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必考题,一般都是以3道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分值9分,且置整张试卷之首,其重要性和关键性不言而喻,但也是广大考生心虚而头疼的一大难题。在此,我们拟从考试大纲、考题特点、解题思路三个方面谈几点认识,以期给2016年高考备考的广大考生些许帮助。  一、考试大纲——复习备考的导航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
本着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优势,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功能特点,2017年语文版初中教材做了新的修订。此次新修订教材的課文数量减少了15%,共有40%的课文被替换,同时,古诗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有所增加。既做到减量提质,又十分重视古诗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面对新版教材,如何把教材修订的精神贯彻落实到教学中去,需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结合实际,在实践中进行总结与探索。在
《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一、二自然段写景,美点纷呈,学生容易品味领悟;三、四自然段段写痛和悲,对“生死”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困惑,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文本,怎样突破重难点,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体悟到文章的美,如何结合学生实际打造成极具冲击力的设计。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读是课堂的灵魂。《普通高中语文
读过“月是故乡明”专题,假如要你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你会怎样写呢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举行全球征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主题歌歌词活动。假如你参加,你会怎样写呢你将写些什么呢  一、为什么要记住乡愁(请联系《月是故乡明》专题,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