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微博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优秀的编辑,传播我们想要传播的信息,扮演一个正义的使者,把一切的不公平和所有的悲伤难过记录下来,去帮助,去号召,甚至去讨伐。微博很好地促进了社会民主的进程,提高了社会监督的效率。但是微博的强大影响力,也直接导致了微博暴力,欺诈和社会的不安定。面对现状,如何进行有效的微博管理,在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之间,如何选择,如何面对,是我们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微博 管理 法律 道德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覆盖中国城乡各个年龄段的主流媒介,网民构成也越来越接近人口自然比例,互联网日益成为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倾听民声的重要渠道。互联网的不段发展,各种新型媒体也不断涌现,微博作为博客的成熟体也应运而生,成为个人言论和情感的传播媒介。微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和话题;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微博的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可以发布图片,分享视频等。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布信息快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例如你有200万听众,你发布的信息会在瞬间传播给200万人。单单看一条信息,确实并不能引起我们多大的反响重视,但是微博让众多意见汇流在一起,却又能成为持之有据的民意诉求,形成很大的影响力。
一、微博带来的正面能量
微博让人人都可以“出声”并“及时交谈”,不需要考虑观点,只是对当下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宣泄,成为大众与自我和外界沟通的一架桥梁。有些人基本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微博上,甚至有的二十四小时都在。正是微博的这种独特传播方式、途径让其弥补了传统媒体传播较慢,覆盖面较窄的局限。同时它传递信息的快速性以及强大的互动性,也是传统媒体一直努力追求的。“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twitter上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是在北京时间下午2点35分35秒,比彭博新闻社快了22秒”。
现今人们对于许多事情的了解和交流都是通过微博,不管是冷幽默似的“元芳,你怎么看”,还是搞笑的《江南style》的疯狂转发,都有效地让公众更加充分地了解诸多事实和信息。在网民的支持下,微博构成了众多的信息源,相对的也让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了最真实直接的信息,极大地促进了舆论监督的发展。
二、微博带来的负面影响
1.微公益变微诈骗
微微博转发的强大的确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激起了一个群体的救助行为,传递爱心。但是所谓的公益达人利用微博这个奇妙的媒体行善募捐,最后再混杂在公益达人里面,利用爱心诈骗的不法之徒屡屡被暴出。
2.虚假信息横行
“不好了,永善县团结乡双河村一所小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0余名小学生紧急住院治疗……”今年5月份,网友“向天再借五百年”在微博上发布了这条虚假新闻,在引起围观的同时也造成了小规模的恐慌,虽然后被证实是虚假消息,但仍然让围观群众的感情受到刺激,心理受到伤害。
而类似张国荣假死,金庸去世的虚假消息也时有曝出。当微博的强大信息传播让别有用心者歪曲使用,公众在第一时间没有核实信息就随手转发,但由于微博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网络管理技术和政策法规的滞后性,种种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3.社会的浮躁气息越加浓烈
在微博上总是有被冲热了头脑的人和缺乏理智的人。往往一个人的牢骚使得千万人心底的怒火被唤醒,结果整个社会都在头脑发热,一起攻击别人或者相互攻击。甚至有时候就像一个推波助澜的高手,把人们本来微小的情绪放大再放大,使得浮躁的社会更加浮躁。
三、法律规范与道德约束
微博在带给人们便捷和乐趣的同时,阴霾也随之附上。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微博传播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安定团结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因素,是微博在未来稳健的发展的首要任务。面对现状,如何正确运用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是法律规范的效力更强,还是道德的约束更有说服力?
1.道德引导
微博的近距离沟通,缩短社会的鸿沟,缩短明星和粉丝的差距,缩短政府和群众的距离,让每个大众都享受到了平等自由开放。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吸引了大批微博拥护者。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微博的低门槛,导致参与成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道德的约束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正确引导公众对于微博的认识,诚实使用这个言论工具。另一方面,在微博管理的计划中,靠道德去约束,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微博这个价值观如此多元化的平台里,仅仅只靠道德自我约束显然有很大的挑战性,力度未免单薄了些。
2.法律规范
道德靠社会舆论约束人,法律以国家强制力制约人。微博管理中,道德约束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仅仅靠个人自身的道德感去自我约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法律规范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和保障,对于微博管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微博行为必须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微博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
(1)微博后台实名制。一方面加强在互联网隐私方面的的保护,个人微博用户言论上要严格自律,不管是发布言论还是转发前都要严格自我把关,不确定的信息不转发,随时自我提醒,对发出的每一条信息负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实行微博后台实名制。微博注册时要事先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等详细信息,系统核对无误后,才能拥有自己的账号。相信通过实名制,微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2)各个门户网站应设立专业的“微博监察员”。这些监察员应对微博的内容进行监管一旦发现涉黄、涉赌、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等非法信息出现,必须严肃处理,以防止不良信息肆意传播,危害社会安定团结。同时微博运营商应通过与微博用户签订服务协议的方式规范用户言行,若微博用户发生违规行为,可立刻停止其微博使用权限。
四、结论
微博的蓬勃发展让每个人都可以最快速、最便捷地获得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手信息,也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心情和信息让别人知道。这种互动互利的高效快捷传播方式让我们在欣喜接受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弊端。面对层出不穷的微薄诈骗,暴力宣泄和言语攻击谩骂,需要完善和警惕的有很多。
在自我道德约束的同时,法律的规范应通过推进立法、提升微博服务提供商的管理、提高微博用户法律意识,颁布行业自律公约等手段规避相关法律风险,使微博服务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在一个不认同道德的社会,一切条文都会形同虚设。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分属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二者彼此渗透,相互补充。微博的管理整体的框框应该划归于国家的法律机器,然后在道德的基础上提升社会整体自我素质。国家与社会相互依赖尊重,法律和道德相互作用,一起谱写微博社会的和美乐章。
参考文献:
[1]许天颖.中国微博能走多远[J].传媒观察,2010(3).
[2]李子君.微博浮现著作权阴影 微博运营商也将担侵权责任[N].北京商报,2011年3月3日.
[3]赵婷.微博侵权同样受罚[N].经济导报,2011年09月
05日.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微博 管理 法律 道德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覆盖中国城乡各个年龄段的主流媒介,网民构成也越来越接近人口自然比例,互联网日益成为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倾听民声的重要渠道。互联网的不段发展,各种新型媒体也不断涌现,微博作为博客的成熟体也应运而生,成为个人言论和情感的传播媒介。微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和话题;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微博的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可以发布图片,分享视频等。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布信息快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例如你有200万听众,你发布的信息会在瞬间传播给200万人。单单看一条信息,确实并不能引起我们多大的反响重视,但是微博让众多意见汇流在一起,却又能成为持之有据的民意诉求,形成很大的影响力。
一、微博带来的正面能量
微博让人人都可以“出声”并“及时交谈”,不需要考虑观点,只是对当下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宣泄,成为大众与自我和外界沟通的一架桥梁。有些人基本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微博上,甚至有的二十四小时都在。正是微博的这种独特传播方式、途径让其弥补了传统媒体传播较慢,覆盖面较窄的局限。同时它传递信息的快速性以及强大的互动性,也是传统媒体一直努力追求的。“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twitter上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是在北京时间下午2点35分35秒,比彭博新闻社快了22秒”。
现今人们对于许多事情的了解和交流都是通过微博,不管是冷幽默似的“元芳,你怎么看”,还是搞笑的《江南style》的疯狂转发,都有效地让公众更加充分地了解诸多事实和信息。在网民的支持下,微博构成了众多的信息源,相对的也让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了最真实直接的信息,极大地促进了舆论监督的发展。
二、微博带来的负面影响
1.微公益变微诈骗
微微博转发的强大的确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激起了一个群体的救助行为,传递爱心。但是所谓的公益达人利用微博这个奇妙的媒体行善募捐,最后再混杂在公益达人里面,利用爱心诈骗的不法之徒屡屡被暴出。
2.虚假信息横行
“不好了,永善县团结乡双河村一所小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0余名小学生紧急住院治疗……”今年5月份,网友“向天再借五百年”在微博上发布了这条虚假新闻,在引起围观的同时也造成了小规模的恐慌,虽然后被证实是虚假消息,但仍然让围观群众的感情受到刺激,心理受到伤害。
而类似张国荣假死,金庸去世的虚假消息也时有曝出。当微博的强大信息传播让别有用心者歪曲使用,公众在第一时间没有核实信息就随手转发,但由于微博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网络管理技术和政策法规的滞后性,种种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3.社会的浮躁气息越加浓烈
在微博上总是有被冲热了头脑的人和缺乏理智的人。往往一个人的牢骚使得千万人心底的怒火被唤醒,结果整个社会都在头脑发热,一起攻击别人或者相互攻击。甚至有时候就像一个推波助澜的高手,把人们本来微小的情绪放大再放大,使得浮躁的社会更加浮躁。
三、法律规范与道德约束
微博在带给人们便捷和乐趣的同时,阴霾也随之附上。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微博传播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安定团结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因素,是微博在未来稳健的发展的首要任务。面对现状,如何正确运用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是法律规范的效力更强,还是道德的约束更有说服力?
1.道德引导
微博的近距离沟通,缩短社会的鸿沟,缩短明星和粉丝的差距,缩短政府和群众的距离,让每个大众都享受到了平等自由开放。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吸引了大批微博拥护者。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微博的低门槛,导致参与成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道德的约束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正确引导公众对于微博的认识,诚实使用这个言论工具。另一方面,在微博管理的计划中,靠道德去约束,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微博这个价值观如此多元化的平台里,仅仅只靠道德自我约束显然有很大的挑战性,力度未免单薄了些。
2.法律规范
道德靠社会舆论约束人,法律以国家强制力制约人。微博管理中,道德约束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仅仅靠个人自身的道德感去自我约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法律规范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和保障,对于微博管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微博行为必须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微博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
(1)微博后台实名制。一方面加强在互联网隐私方面的的保护,个人微博用户言论上要严格自律,不管是发布言论还是转发前都要严格自我把关,不确定的信息不转发,随时自我提醒,对发出的每一条信息负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实行微博后台实名制。微博注册时要事先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等详细信息,系统核对无误后,才能拥有自己的账号。相信通过实名制,微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2)各个门户网站应设立专业的“微博监察员”。这些监察员应对微博的内容进行监管一旦发现涉黄、涉赌、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等非法信息出现,必须严肃处理,以防止不良信息肆意传播,危害社会安定团结。同时微博运营商应通过与微博用户签订服务协议的方式规范用户言行,若微博用户发生违规行为,可立刻停止其微博使用权限。
四、结论
微博的蓬勃发展让每个人都可以最快速、最便捷地获得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手信息,也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心情和信息让别人知道。这种互动互利的高效快捷传播方式让我们在欣喜接受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弊端。面对层出不穷的微薄诈骗,暴力宣泄和言语攻击谩骂,需要完善和警惕的有很多。
在自我道德约束的同时,法律的规范应通过推进立法、提升微博服务提供商的管理、提高微博用户法律意识,颁布行业自律公约等手段规避相关法律风险,使微博服务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在一个不认同道德的社会,一切条文都会形同虚设。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分属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二者彼此渗透,相互补充。微博的管理整体的框框应该划归于国家的法律机器,然后在道德的基础上提升社会整体自我素质。国家与社会相互依赖尊重,法律和道德相互作用,一起谱写微博社会的和美乐章。
参考文献:
[1]许天颖.中国微博能走多远[J].传媒观察,2010(3).
[2]李子君.微博浮现著作权阴影 微博运营商也将担侵权责任[N].北京商报,2011年3月3日.
[3]赵婷.微博侵权同样受罚[N].经济导报,2011年09月
05日.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