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韡:在冥想中突围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zhang7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部曲:刘韡个展”于3月20日起在虹坊内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刘韡这个引人注目的年轻艺术家,将自己近两年来的创作呈现给上海观众。
  展览开幕前一天,我被允许进入布展现场窥视一番,但情况并不美妙,电锯、敲打等嘈杂声音震耳欲聋,展厅成了一个装修工地,几个工人在收拾大概是从废品回收站买来的旧书,撕去封面后,一本本叠起来,中心用钢管支撑,拼装成一幢幢建筑,犬牙交错,彼此挨得十分紧密。虽然我没记住这件作品的名称,但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是一个城市的缩影,是一个炫幻的模型,超高的建筑与突破天际线的大跃进,让我想到许多短时间内迅速强大的城市。刘韡介绍说,刚开始设想可在俯瞰“楼群”时,看到书页串连起来变成一篇连贯的“文章”,后来觉得这个创意太刻意,就马上放弃了。一旦觉察到被归纳为“观念艺术”的可能,刘韡就会回避。这一点,在他另外的作品中也有充分体现。
  在最大一个展厅里,另一件体量庞大的作品正进入最为痛苦的分娩期,刘韡在现场不停地指挥着工人,神情有些焦虑。大量油漆成乳白色或果绿色旧门框——它们可能来自动拆迁后的废料市场,被工人用来搭建一组作品,每一个配件都像建筑的部件,并可以解读出哥特式建筑的细部特征,它们向上寻找突破,引人入胜地向着无限的高度进行一番自我膨胀的想象。盘桓于夹板碎片与锯末之间,我在废弃的门框与哥特式建筑之间进行联想,觉得这这个创意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内实现,绝对是一个有趣的实验与证实,上海,中国最早向西方文明开放的城市,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又让西方人感到震撼与迷惑,那么废弃物与西方文明之间的转换,可能就体现了中国草根的智慧或机巧?再或者,它影射了中国快速转型中的尴尬现实?
  在去年双年展上,这件作品其实是展出过的,但受制于场地,束缚了刘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次,他可以比较完整地体现最初的思路了。
  但是,也可能是相反。他一再跟我说,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观众解读成功,更不愿意自己在作品中体现一个完美的、可以用文字表达的观念。既往的经验对作品本体的干扰越少,越能接受作品的本原。“我希望在作品中体现个人意志与时间的痕迹。但常常在作品成形后,被人破解了密码,或者自己发现作品的主旨自个儿跑出来了。
  其他作品也泄密了这个想法。比如《黄金分割》,是用钢板对旧家具进行一番解构,按黄金分割的比例来重新定义。但作为上海人,我还是联想起过往的经验,并对它们的变形感到亲近,产生丰富的联想。
  刘韡是关注度很高的青年观念艺术家之一,被视为艺术愤青,多以具有尖锐社会讽刺意味和醒目视觉形象的大型装置闻名,同时广泛涉足摄影、影像、绘画、雕塑等领域。其作品包含环境退化、充满权力和政治色彩的历史、诱惑和憎恶并存的当代城市生活作品等主题,记录着文化焦虑心境下对感情过剩、堕落和侵略的反思。他特别注重探讨艺术视觉样式与观者参与间的互动性,通过对观众生理与心理的交替作用而促使其重新审视身处的社会环境。
  似乎是为了配合这次以装置为主的个展,刘韡还拿出五件油画作品,均为《冥想系列》,这些看似玄妙无比的油画,与装置一起搭配,构成了另一种语境,特别是一段白杨树干,被锯成两截后,在表面再装上类似电视天线的不锈钢杆,在底部接一块类似锅状天线的圆形铁板,这似曾相识但又无法定义的作品可以单独观看,也可以与环境一起考察,比如它的背景就是一幅《冥想》,在它们组成的穿透性空间里,我甚至想到了当下正在演变中的日本福岛核电站辐射危机。
其他文献
当苏联红军的反击在1943年秋指向乌克兰时,一场空降作战在第聂伯河西岸上演了,这是卫国战争期间苏军罕见的空降行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它未能取得预期的战役效果。奔向大河  在举世闻名的库尔斯克坦克会战之后,趁胜追击的苏联红军发起了一系列反击行动,时至1943年9月下旬,其兵锋直指乌克兰第一大河:第聂伯河。  接连败退的德军打算依河据守,而第聂伯河正是其所谓“东墙”防线的中心,这条防线分为“黑豹”和“沃
2007年浙江卷的三道语用题出人意料地全部以新颖的面貌展现在考生面前,面对命题者“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很多考生“慌不择路”,出现了不少的失误和答题漏洞。为此,笔者想通过这三个题目来探寻高考语用题的本质特点,并结合考生的答题情况,给正在备考的考生几点应考建议。  先来说说第22题:  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新词、新语及其新用法在网络报刊书籍等各种传媒中大量涌现,让人应接不暇。它给现代汉语带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引起语法界一些人士的关注和忧虑。  出现新造词的领域主要是以大、中学生等年轻人为阅读对象的通俗报刊,以后逐渐扩展到有影响的大报刊。如多次出现于媒体上的“吸引……眼球”式的词语组合就是其中典型一例。如《人民日报》2002年一篇新闻,题目为《西部开
与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一样,博伊德也有很多的名号,“疯子少校”“贫民窟上校”,当然也有人将其誉为“元帅级的战略家”,他制定了战斗机的空战战术,他提出了OODA环,他备受推崇也备受争议,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博伊德,这个名字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某种生活方式,成为某种西方的禅。 博伊德是谁?  这个问题曾出现在一个最不该出现的地方。1997年,博伊德去世,美国空军礼节性地派出一位中将参加他的葬礼。这
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给传统的语文课堂增添了诸多异彩,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需进行有机整合,如果过多地强调或者放大现代技术的作用,过多地依赖现代技术,那就远离甚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近来,笔者有机会听了不少语文课,发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语文课堂也随之出现了一些现代病。主要表现:一是以预设代替生成。如教师将教学流程制成课件:导入课文——展示目标
最新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跑步者消耗氧气的速度与较年轻的跑步者几乎相同。消耗氧气的速度被研究人员成为“跑步能量”。研究发现锻炼时,虽然老年跑步者的步态会有所改变,但是他们还是保持年轻时的能量水平,或良好的跑步效率。  研究作者表示,有证据证明,什么时候开始锻炼都不晚,最关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身体的锻炼形式。研究还提出了另一个年龄增长时人们要保持运动的原因。身体有自己的燃料效率,我们发现对于久坐或只偶
经典散文《背影》落选于某版新课标教材,据说原因之一是文中反映的生活距现代社会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其次是文中父亲形象学生不喜欢,诸如形象太老土,不够帅,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做事婆婆妈妈女人气等。教材选文删留本属正常,因选者自有其标准、体系,经典亦不例外。但将其简单归为上述原因,不免令人费解。不易理解之说,窃以为,教材中许多难解内容尽皆删去,不就一了百了了么?不喜欢之说,也令人惊愕:我们对孩子是
报纸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山西长治老区一老农给记者来信称,老两口含辛茹苦供儿子考上大学,可儿子不孝。老父送儿子上学拖着笨重行李摔倒在校门口,儿子不但不扶,反而埋怨父亲“丢不丢人”。儿子上学期间还屡次向父母虚报学费,多要钱供自己“潇洒”。老农愤慨:学校能否教学生学到要有良心?无独有偶,马加爵杀人、刘海洋泼熊……这一桩桩令人发指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刺痛我们的神经,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孩子们越来越“坏”了?
今年3月,英特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立一个生产300毫米晶圆的工厂。这个代号为Fab 68的工厂因为投资额巨大、技术先进,对国内半导体人才带来震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数个月过去了,Fab 68将再度成为媒体的焦点:英特尔大连晶圆厂于9月7日正式破土动工,英特尔的董事长贝瑞特也来连参加仪式。为配合这一进程,英特尔大连工厂已经开始了少量高级经理人的招聘活动。  8月23日
一、设计说明    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常源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经典篇章,将林冲这一独特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既写出他性格中的复杂多维,又展示了他性格的立体流转;加上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细微动作的细腻传神的描写,也使这篇小说具有了更多的魅力。本课设计力图化繁为简,从解读人物的性格之谜入手,梳理环环相扣、曲折有致的情节,感受作品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