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qu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纸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山西长治老区一老农给记者来信称,老两口含辛茹苦供儿子考上大学,可儿子不孝。老父送儿子上学拖着笨重行李摔倒在校门口,儿子不但不扶,反而埋怨父亲“丢不丢人”。儿子上学期间还屡次向父母虚报学费,多要钱供自己“潇洒”。老农愤慨:学校能否教学生学到要有良心?无独有偶,马加爵杀人、刘海洋泼熊……这一桩桩令人发指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刺痛我们的神经,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孩子们越来越“坏”了?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我国古代启蒙教育读物之一 ——《三字经》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先贤告诉我们“善良需要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和 “教育产业化”的影响下,理性的知识灌输取代了对学生心灵的教育,传统的师道尊严抑制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教书育人的“圣地”变成了学生厌恶的“囚牢”。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生道德缺乏,心灵麻木,善良缺失。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成以善为本的人生观,使他们用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敬畏的心尊重生命,这不仅是教育德育目标的实现,更是对学生、对社会、对民族的一份责任。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使语文具有进行善良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呢?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教师彻底改变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新教学思想,自己拥有一颗博爱之心,才能切实开展善良教育。
   一方面,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教育固然应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充满人文关怀。教师不要对学生求全责备,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师生对立,努力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以一颗充满爱意的心熏陶学生,感化学生,师生共同把一堂堂冰冷的知识传授课改造成一节节充满温情爱意的情感熏陶课。这样,在充满善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成为善的发出者,班级变成爱的天堂。
   其次,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人文资源,用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善良教育。
   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家庭写亲情,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写母亲写妻子,肝肠寸断,一往情深。《边城》中老船夫忠厚朴实,翠翠天真纯净,天保、傩送执着追求爱情……这一幅幅有关“善”的美妙画卷,一个个体现“善”的美妙形象是使学生美化心灵、提升“善”的品质的绝好资源。教师领着学生在这样弥漫着温情、渗透着美好人性的文章中遨游,学生的善良之心被大大激发便是水到渠成了。
   除了正面的熏陶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揭露课文中邪恶迫害善良的种种罪行,唤醒学生对“恶”的憎恶、批判意识,对弱者的尊重、同情之心,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善良观。教师应教育学生:善良不等于懦弱,不是要当“老好人”,敢爱敢恨,能爱能恨,才是真正善良的人。例如,受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迫害的杜十娘、祥林嫂、阿Q、华老栓……他们渴望并努力改变命运,却最终逃不出腐朽的社会制度的魔爪,他们是那个社会制度的牺牲品,是值得同情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批判那些“善”的迫害者,以同情之心看待受害者,培养学生“除恶行善”、“嫉恶怜善”之心。这样,学生在每一节课中接受善、感悟善,善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得到巩固、升华。
   再次,在写作中引导学生发现、歌颂生活中的善,揭露、批判生活中的恶,为学生将内心感悟到的善外化提供一个平台。
   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然而,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平凡人、平凡事,并且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而非一个英雄。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善良并非英雄的专利,更多的是体现在生活中每一个细微之处。学生在作文中关心平凡善良的普通人,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而并非一味地礼赞英雄。这样,让善良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不断从心中涌出真善美,进一步用行动表达出来,成为爱的使者。
   这样,从感受、领悟,到表达、实践,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心中善的萌芽在悄无声息的爱之细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形成既善待自己又善待他人,既能赞美、追求善又敢于批判、抵制恶的善良观,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
  
  (作者单位:邯郸市二十五中学)
其他文献
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教师经常谈到的一句话就是“要写出真情实感”。文字是作者思想的服饰,一篇好的作品只有包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才能打动人。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描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他是说,写文章的人大都内心有所触动,就把这种情感写出来,那看文章的人呢,就要一层层剥开文字,一步步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样做就像沿着水波寻找
公元534年,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东方的北魏王朝,因内忧外患而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波斯的萨珊国王科斯洛伊斯一世正致力于恢复由马兹达克运动造成的破坏,西欧的法兰克人成功灭亡了罗纳河谷的勃艮第远亲。至于占据半个地中海的拜占庭罗马人,也颁布了里程碑式的《查士丁尼法典》。  不过,在当年的北非内陆,还有一场容易为人所忽略的玛梅斯战役。虽然和许多大事相比,并无太多特殊价值,但对当地居民和新来的入侵
随着2007年高考的结束,此前倍受人们关注的新课程下的高考业已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新高考究竟考什么、怎么考,我们似乎可以从部分省区的高考中看到一些端倪。今年我国有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参加新课程高考。从四省区高考试题来看,总的特点是稳中有变化,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和新课标新要求。就语文学科而言,具体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试卷结构:试卷长度加长了,但试题答量与以往基本一致。试卷分为必考试题和选考
当苏联红军的反击在1943年秋指向乌克兰时,一场空降作战在第聂伯河西岸上演了,这是卫国战争期间苏军罕见的空降行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它未能取得预期的战役效果。奔向大河  在举世闻名的库尔斯克坦克会战之后,趁胜追击的苏联红军发起了一系列反击行动,时至1943年9月下旬,其兵锋直指乌克兰第一大河:第聂伯河。  接连败退的德军打算依河据守,而第聂伯河正是其所谓“东墙”防线的中心,这条防线分为“黑豹”和“沃
2007年浙江卷的三道语用题出人意料地全部以新颖的面貌展现在考生面前,面对命题者“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很多考生“慌不择路”,出现了不少的失误和答题漏洞。为此,笔者想通过这三个题目来探寻高考语用题的本质特点,并结合考生的答题情况,给正在备考的考生几点应考建议。  先来说说第22题:  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新词、新语及其新用法在网络报刊书籍等各种传媒中大量涌现,让人应接不暇。它给现代汉语带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引起语法界一些人士的关注和忧虑。  出现新造词的领域主要是以大、中学生等年轻人为阅读对象的通俗报刊,以后逐渐扩展到有影响的大报刊。如多次出现于媒体上的“吸引……眼球”式的词语组合就是其中典型一例。如《人民日报》2002年一篇新闻,题目为《西部开
与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一样,博伊德也有很多的名号,“疯子少校”“贫民窟上校”,当然也有人将其誉为“元帅级的战略家”,他制定了战斗机的空战战术,他提出了OODA环,他备受推崇也备受争议,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博伊德,这个名字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某种生活方式,成为某种西方的禅。 博伊德是谁?  这个问题曾出现在一个最不该出现的地方。1997年,博伊德去世,美国空军礼节性地派出一位中将参加他的葬礼。这
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给传统的语文课堂增添了诸多异彩,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需进行有机整合,如果过多地强调或者放大现代技术的作用,过多地依赖现代技术,那就远离甚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近来,笔者有机会听了不少语文课,发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语文课堂也随之出现了一些现代病。主要表现:一是以预设代替生成。如教师将教学流程制成课件:导入课文——展示目标
最新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跑步者消耗氧气的速度与较年轻的跑步者几乎相同。消耗氧气的速度被研究人员成为“跑步能量”。研究发现锻炼时,虽然老年跑步者的步态会有所改变,但是他们还是保持年轻时的能量水平,或良好的跑步效率。  研究作者表示,有证据证明,什么时候开始锻炼都不晚,最关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身体的锻炼形式。研究还提出了另一个年龄增长时人们要保持运动的原因。身体有自己的燃料效率,我们发现对于久坐或只偶
经典散文《背影》落选于某版新课标教材,据说原因之一是文中反映的生活距现代社会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其次是文中父亲形象学生不喜欢,诸如形象太老土,不够帅,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做事婆婆妈妈女人气等。教材选文删留本属正常,因选者自有其标准、体系,经典亦不例外。但将其简单归为上述原因,不免令人费解。不易理解之说,窃以为,教材中许多难解内容尽皆删去,不就一了百了了么?不喜欢之说,也令人惊愕:我们对孩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