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提高;物理;兴趣
有的学生说物理枯燥无味;有的学生说物理奥妙无穷。为什么学生对物理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关键是个人学习兴趣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一个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相反,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个性。要达到这种境界,老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学好物理的情感,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感到亲切、可敬,产生情感交融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放手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物理课堂上的讨论是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物理教材中有一些新知识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因此这类新课,老师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推导、讨论,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得出新的结论。有时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见解往往来自于课堂讨论时各抒己见之中,而学生讨论热烈之时就是他们的发散思维最活跃之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在于设计出能吸引和激发学生自由讨论的思考题,在于设计出可以有多种答案的开放题,能澄清学生的模糊不清、错误认识的辨析题,在于设计出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创新题,这就需要物理教师们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的艺术。
三、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体味学物理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使物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物理。物理课程不仅要考虑物理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物理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物理概念、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等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善于摄取开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周围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事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物理,实现生活经验物理化,让物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既让学生看到了物理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运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组织学习竞争
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竞赛可以定时间而不定任务,也可定任务而不限时间。一节课有一两次乃至三四次短时间的竞赛,使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课堂虽小,钻研进去,便会发现,这里面有着广阔的天地,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当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乐趣。
五、注重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一)演示实验要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要有一定的可见度,现象要清晰可见,能充分说明问题。所以应尽量选用大型的仪器,尽可能提高仪器本身的可见度,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实验现象。
(二)演示实验要因地制宜,贴近生活。物理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用日常生活中实例来演示,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到学物理有用,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求知欲。例:(1)在演示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让学生分别抽动课桌上一堆书中第二本和倒数第二本,自己体会、感觉摩擦力的大小:(2)在讲解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的知识时,让同座位的同学中一位同学用手轻敲桌面,另一位同学耳朵贴在桌上听,能听到非常清脆的响声,真实地感到声音在固体能传播:(3)演示大气压强时,选用在注射器下吊挂热水瓶代替钩码,使学生感到更具体、生动、有趣。
(三)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得与失的乐趣。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要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之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目标之外的东西,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实验中,少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以下两个故障:(1)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却有示数。(2)灯泡亮,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但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却不能改变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此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去分析、找原因,解决这类故障。并适时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这类问题让他们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四)重视课后的小实验、小制作。要鼓励学生去做,并适时进行评比。如在学生学习了弹性势能后,要求他们动手制作弹弓,并比一比看看谁的弹弓威力大,能射穿更厚的纸。这样既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给他们提供动手的机会,又迎合好动的心理,使其感到物理课的趣味性。又例如,许多学生在回家做了“纸锅烧水”的小实验后,感到物理真是妙不可言,纸还能烧水呢!极大地激发了学物理的兴趣。
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成功。而成功总是会使人兴奋,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没有人认为自己不行,愿意落后,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我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从物理学习中得到成功,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并将此转化为新的学习动机,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持久,才能挖掘潜力,才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做到自主发展,变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这就是物理教学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提高;物理;兴趣
有的学生说物理枯燥无味;有的学生说物理奥妙无穷。为什么学生对物理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关键是个人学习兴趣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一个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相反,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个性。要达到这种境界,老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学好物理的情感,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感到亲切、可敬,产生情感交融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放手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物理课堂上的讨论是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物理教材中有一些新知识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因此这类新课,老师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推导、讨论,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得出新的结论。有时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见解往往来自于课堂讨论时各抒己见之中,而学生讨论热烈之时就是他们的发散思维最活跃之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在于设计出能吸引和激发学生自由讨论的思考题,在于设计出可以有多种答案的开放题,能澄清学生的模糊不清、错误认识的辨析题,在于设计出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创新题,这就需要物理教师们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的艺术。
三、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体味学物理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使物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物理。物理课程不仅要考虑物理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物理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物理概念、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等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善于摄取开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周围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事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物理,实现生活经验物理化,让物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既让学生看到了物理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运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组织学习竞争
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竞赛可以定时间而不定任务,也可定任务而不限时间。一节课有一两次乃至三四次短时间的竞赛,使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课堂虽小,钻研进去,便会发现,这里面有着广阔的天地,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当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乐趣。
五、注重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一)演示实验要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要有一定的可见度,现象要清晰可见,能充分说明问题。所以应尽量选用大型的仪器,尽可能提高仪器本身的可见度,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实验现象。
(二)演示实验要因地制宜,贴近生活。物理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用日常生活中实例来演示,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到学物理有用,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求知欲。例:(1)在演示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让学生分别抽动课桌上一堆书中第二本和倒数第二本,自己体会、感觉摩擦力的大小:(2)在讲解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的知识时,让同座位的同学中一位同学用手轻敲桌面,另一位同学耳朵贴在桌上听,能听到非常清脆的响声,真实地感到声音在固体能传播:(3)演示大气压强时,选用在注射器下吊挂热水瓶代替钩码,使学生感到更具体、生动、有趣。
(三)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得与失的乐趣。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要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之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目标之外的东西,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实验中,少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以下两个故障:(1)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却有示数。(2)灯泡亮,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但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却不能改变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此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去分析、找原因,解决这类故障。并适时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这类问题让他们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四)重视课后的小实验、小制作。要鼓励学生去做,并适时进行评比。如在学生学习了弹性势能后,要求他们动手制作弹弓,并比一比看看谁的弹弓威力大,能射穿更厚的纸。这样既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给他们提供动手的机会,又迎合好动的心理,使其感到物理课的趣味性。又例如,许多学生在回家做了“纸锅烧水”的小实验后,感到物理真是妙不可言,纸还能烧水呢!极大地激发了学物理的兴趣。
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成功。而成功总是会使人兴奋,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没有人认为自己不行,愿意落后,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我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从物理学习中得到成功,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并将此转化为新的学习动机,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持久,才能挖掘潜力,才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做到自主发展,变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这就是物理教学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