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积极性的几点做法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c1c2c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物科学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生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呢?
  
  一、以情感激励学生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学生若喜欢某科任老师,学习该科的积极性就高,若不喜欢某科任老师甚至放弃该科的学习。优秀的教育家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且是艺术的事业。情感是形成教学艺术魅力的关键因素。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应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授课时做到有声有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使学生受到感染,如同置身艺术殿堂。这时的学习是一种享受。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被融会、激活、点燃,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生物学习活动中去,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对学习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带有感情色彩的科学史,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时充满自豪感,激发他们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精神。学习科学家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受到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等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和献身事业,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作为生物学科,在联系实际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生物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与实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对一些生物的观察仅停留在表面,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缺乏应用意识,教学与实际严重脱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书本知识融化到生活实际中。如桃花的结构教学中,学生取一朵桃花,观察它的外形,对照桃花的结构示意图,辨认花瓣的颜色、数目以及雌蕊和雄蕊。学生研究的是鲜活的生物体,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又如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中,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认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
  
  三、利用生物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基本就产生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都是在长期的实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直观的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如学习种子萌发条件时,让学生取植物种子探究种子萌发条件。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热情高涨,激发学习生物的欲望。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也正是学习动机勃发的时候。学生对一些生物现象因好奇去实验,实验中积极探究、发问和求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求欲望,提高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整个心灵奉献给学生,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融会到生活中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感受丰富多彩的生物现象,使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利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根据KBM方法的思想引入平均法,给出了多重共振发生的条件.通过在多重共振关系式及对应的相位中引入相应的调谐参数,得到了分析多重共振分岔系统的改进平均法,并应用此方法结
提出"身国共治"既是道教养生的重要范式,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并以道教经典与重要人物为线索展现了道教"身国共治"思想的历史脉络.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中的诸多知识点难度较大,借助Google Earth辅助课堂教学有助于把抽象的地理现象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搭建平台,能更
诗歌在我们中学的语文教科书中随处可见,它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做好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中国人喜欢吟诗作对,从古至今,含蓄的中国人都以诗作为表达自我感情的媒介,也许是因为诗歌语言凝练吧,也许是因为诗歌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吧,总之,诗歌往往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情意。然而,由于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难免会因为难于理解诗歌意蕴而出现排斥心理,具体表现为盲目地记录教师的分析,做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就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分析课文、理解句子含义、归纳主旨等内容上,应该逐步拓展到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我以“审美”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以“思考”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乐美,在“思”中感受意境美,引领学生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尽情地读、写、说、议、思、悟,让课文中的风景美、道德
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取得了世界公认的“中国经验”,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单纯的文化资源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甚至成为地方的支柱性产业,进而
一、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的思考    传统的教育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有人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见,作文课在语文教学中所占地位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进行作文指导呢?    一、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作文的材料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  1.多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