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为了活动的便捷,文献资料查阅、网络资料查找成了使用最多的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使文献、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资料,最完整的资料来源仍然是人。所以,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活动起来,让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联系,使每次活动都是真实情景下的真实学习过程,真正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一、舍远求近——主题才能鲜活
在“亲近长江”这个主题活动中,一个小组研究的是“长江的历史”。上网浏览、看书查找……众多材料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长江历史悠久,其内容纷繁复杂,学生做基本的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况且这些对小学生来说有些遥不可及。在一次小组讨论时,一个学生说:“这些材料对我们有什么用呢?理解都有困难。”另一个学生说:“我们回去问问大人吧。”我加入他们的讨论:“那你们长辈对于长江可能了解什么?”“我爷爷说,我们家原来就住在长江边,他经常给我讲他小时候在江边捉鱼捉虾、吃鲜美鱼虾的事……”“对,原来居住在长江边的人对我们这儿的长江可熟悉了。”我故意卖了个关子。小组长说:“我们把研究的‘长江的历史’改为研究‘我们这儿长江的昨天和今天’会好一些。”于是,“比较研究身边长江的昨天和今天”的课题就诞生了。
二、只要做有心人——生活处处是活动的源泉
在“饮食与健康”这一主题活动中,是先入为主,直接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还是从生活出发,再寻根究底?事实证明,后者的效果更为理想。活动这样进行:学生在家中记录一周每日三餐的家庭食谱,看看一个星期中自己一家人吃了些什么。从记录的食谱中,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家庭这样的吃法合理吗,有营养吗,是否健康?这对活动的进行起到推进作用,此时再利用《食物的营养成分》和《预防营养不良》等资料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再去搜索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了解来搭配营养食谱。最后学生拿出自己所记录的食谱与自己搭配的营养食谱相比较,发现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将活动推向高潮。
综合实践课程,除去上网查资料、采访等一些手段外,能否用最平实、最贴近生活、最让学生唾手可得的东西来推动活动,使其达到教学高潮呢?这个活动可让学生从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还原生活的本质,让学生从不起眼的日常家务入手,发现原来生活就是一个大学堂,里面有很多的学问。
三、付诸实践——扩大研究的价值
在“想与近视说再见”活动中,学生走访了许多家庭,采访了很多人,并做了大量记录,还上网查阅了各种资料。他们都觉得学生中“近视眼”人数不断增加,严重地影响了大家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他们有义务且必须提醒大家爱眼、护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挥价值。于是他们进行的宣传活动有:①利用写字课时间,给一年级的小同学一对一地辅导眼保健操的正确姿势。②制作手抄报、漫画等贴到走廊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护眼知识。③播放学生中不良用眼习惯的镜头,让大家进行反思,再播放对眼科医生的采访片段,提高大家的认识。④请个别近视的学生现身说法,提高大家的警惕性。⑤幻灯片演示“教你护眼之道”。
四、未雨绸缪——为活动保驾护航
1.主题切合实际
众所周知,只有当实践活动选定的主题切合实际,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否则只会是无本之木。因此,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要基于自身资源,立足本土,确立实践活动主题;使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所面临的较为普遍的、熟悉的、乐于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大而空、偏而怪、难着边际的虚空课题。例如,针对纸业公司的进驻而进行的“纸的研究”,以上结合本土资源的“亲近长江”,许多学生申请研究的“我与动画”、“我与网络游戏”……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和周边社区现实,学生便于活动,乐于参与活动,有着较强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意向。
2.创设活动的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予以支持,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这门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得以存在的价值。可以说,课程资源相当于这门课程得以依存的母体,尤其是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一大亮点。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因为它的实践性才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够坐而论道,更能够起而行之。
(责编陈剑平)
一、舍远求近——主题才能鲜活
在“亲近长江”这个主题活动中,一个小组研究的是“长江的历史”。上网浏览、看书查找……众多材料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长江历史悠久,其内容纷繁复杂,学生做基本的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况且这些对小学生来说有些遥不可及。在一次小组讨论时,一个学生说:“这些材料对我们有什么用呢?理解都有困难。”另一个学生说:“我们回去问问大人吧。”我加入他们的讨论:“那你们长辈对于长江可能了解什么?”“我爷爷说,我们家原来就住在长江边,他经常给我讲他小时候在江边捉鱼捉虾、吃鲜美鱼虾的事……”“对,原来居住在长江边的人对我们这儿的长江可熟悉了。”我故意卖了个关子。小组长说:“我们把研究的‘长江的历史’改为研究‘我们这儿长江的昨天和今天’会好一些。”于是,“比较研究身边长江的昨天和今天”的课题就诞生了。
二、只要做有心人——生活处处是活动的源泉
在“饮食与健康”这一主题活动中,是先入为主,直接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还是从生活出发,再寻根究底?事实证明,后者的效果更为理想。活动这样进行:学生在家中记录一周每日三餐的家庭食谱,看看一个星期中自己一家人吃了些什么。从记录的食谱中,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家庭这样的吃法合理吗,有营养吗,是否健康?这对活动的进行起到推进作用,此时再利用《食物的营养成分》和《预防营养不良》等资料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再去搜索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了解来搭配营养食谱。最后学生拿出自己所记录的食谱与自己搭配的营养食谱相比较,发现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将活动推向高潮。
综合实践课程,除去上网查资料、采访等一些手段外,能否用最平实、最贴近生活、最让学生唾手可得的东西来推动活动,使其达到教学高潮呢?这个活动可让学生从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还原生活的本质,让学生从不起眼的日常家务入手,发现原来生活就是一个大学堂,里面有很多的学问。
三、付诸实践——扩大研究的价值
在“想与近视说再见”活动中,学生走访了许多家庭,采访了很多人,并做了大量记录,还上网查阅了各种资料。他们都觉得学生中“近视眼”人数不断增加,严重地影响了大家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他们有义务且必须提醒大家爱眼、护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挥价值。于是他们进行的宣传活动有:①利用写字课时间,给一年级的小同学一对一地辅导眼保健操的正确姿势。②制作手抄报、漫画等贴到走廊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护眼知识。③播放学生中不良用眼习惯的镜头,让大家进行反思,再播放对眼科医生的采访片段,提高大家的认识。④请个别近视的学生现身说法,提高大家的警惕性。⑤幻灯片演示“教你护眼之道”。
四、未雨绸缪——为活动保驾护航
1.主题切合实际
众所周知,只有当实践活动选定的主题切合实际,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否则只会是无本之木。因此,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要基于自身资源,立足本土,确立实践活动主题;使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所面临的较为普遍的、熟悉的、乐于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大而空、偏而怪、难着边际的虚空课题。例如,针对纸业公司的进驻而进行的“纸的研究”,以上结合本土资源的“亲近长江”,许多学生申请研究的“我与动画”、“我与网络游戏”……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和周边社区现实,学生便于活动,乐于参与活动,有着较强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意向。
2.创设活动的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予以支持,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这门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得以存在的价值。可以说,课程资源相当于这门课程得以依存的母体,尤其是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一大亮点。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因为它的实践性才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够坐而论道,更能够起而行之。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