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zhixiangxiaz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为了活动的便捷,文献资料查阅、网络资料查找成了使用最多的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使文献、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资料,最完整的资料来源仍然是人。所以,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活动起来,让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联系,使每次活动都是真实情景下的真实学习过程,真正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一、舍远求近——主题才能鲜活
  在“亲近长江”这个主题活动中,一个小组研究的是“长江的历史”。上网浏览、看书查找……众多材料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长江历史悠久,其内容纷繁复杂,学生做基本的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况且这些对小学生来说有些遥不可及。在一次小组讨论时,一个学生说:“这些材料对我们有什么用呢?理解都有困难。”另一个学生说:“我们回去问问大人吧。”我加入他们的讨论:“那你们长辈对于长江可能了解什么?”“我爷爷说,我们家原来就住在长江边,他经常给我讲他小时候在江边捉鱼捉虾、吃鲜美鱼虾的事……”“对,原来居住在长江边的人对我们这儿的长江可熟悉了。”我故意卖了个关子。小组长说:“我们把研究的‘长江的历史’改为研究‘我们这儿长江的昨天和今天’会好一些。”于是,“比较研究身边长江的昨天和今天”的课题就诞生了。
  二、只要做有心人——生活处处是活动的源泉
  在“饮食与健康”这一主题活动中,是先入为主,直接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还是从生活出发,再寻根究底?事实证明,后者的效果更为理想。活动这样进行:学生在家中记录一周每日三餐的家庭食谱,看看一个星期中自己一家人吃了些什么。从记录的食谱中,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家庭这样的吃法合理吗,有营养吗,是否健康?这对活动的进行起到推进作用,此时再利用《食物的营养成分》和《预防营养不良》等资料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再去搜索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了解来搭配营养食谱。最后学生拿出自己所记录的食谱与自己搭配的营养食谱相比较,发现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将活动推向高潮。
  综合实践课程,除去上网查资料、采访等一些手段外,能否用最平实、最贴近生活、最让学生唾手可得的东西来推动活动,使其达到教学高潮呢?这个活动可让学生从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还原生活的本质,让学生从不起眼的日常家务入手,发现原来生活就是一个大学堂,里面有很多的学问。
  三、付诸实践——扩大研究的价值
  在“想与近视说再见”活动中,学生走访了许多家庭,采访了很多人,并做了大量记录,还上网查阅了各种资料。他们都觉得学生中“近视眼”人数不断增加,严重地影响了大家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他们有义务且必须提醒大家爱眼、护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挥价值。于是他们进行的宣传活动有:①利用写字课时间,给一年级的小同学一对一地辅导眼保健操的正确姿势。②制作手抄报、漫画等贴到走廊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护眼知识。③播放学生中不良用眼习惯的镜头,让大家进行反思,再播放对眼科医生的采访片段,提高大家的认识。④请个别近视的学生现身说法,提高大家的警惕性。⑤幻灯片演示“教你护眼之道”。
  四、未雨绸缪——为活动保驾护航
   1.主题切合实际
  众所周知,只有当实践活动选定的主题切合实际,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否则只会是无本之木。因此,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要基于自身资源,立足本土,确立实践活动主题;使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所面临的较为普遍的、熟悉的、乐于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大而空、偏而怪、难着边际的虚空课题。例如,针对纸业公司的进驻而进行的“纸的研究”,以上结合本土资源的“亲近长江”,许多学生申请研究的“我与动画”、“我与网络游戏”……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和周边社区现实,学生便于活动,乐于参与活动,有着较强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意向。
  2.创设活动的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予以支持,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这门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得以存在的价值。可以说,课程资源相当于这门课程得以依存的母体,尤其是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一大亮点。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因为它的实践性才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够坐而论道,更能够起而行之。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翻开《阿里山的云雾》这篇文章,脑海中又浮现出当时上课的情景。回想起这节课的点点滴滴都使我感受很深。它不仅让我品尝到了课堂中精彩的滋味,还让我体味到了具有生命活力的和谐之美,更让我感受到了做语文教师的成功喜悦。我把它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品读孕育生命之花  《阿里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语言优美,适合朗读。于是我在预设构想时决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有目的地认真、反复去读。自
中年级段的作文教学肩负着让学生学会写好段落并能逐渐成篇的重任,只有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观察和表述方法,教师在高年级的作文指导中才能得心应手。怎样通过教师的指导,让中年级学生构段乃至成篇的本领高超而又有创造性呢?首先,保护他们作文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为此,我们提倡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多创设活动情境,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本着“有效指导、轻松习作”的理念,中年级作文教学策略需要把握好如下几点:  一、创设多
新课标规定五、六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层表述。”由于学生的个性客观上存在差异,对习作技能的领悟快慢不一,对生活的感悟深浅不同,习作水平之间存在差距是在所难免的。随着学生年段的增长,这种差距日趋明显。如何对待学生习作中这种参差不齐的现象呢?我认为可以采取分层要求习作的办法。  一、放低准绳,激发兴趣  (一)不限习作内容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我们想做好一件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拥有精锐的工具,具备适当的手段,习作讲评同样如此。对于学生而言,适宜的方法就是“利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立体化”习作讲评与以往的任何一种讲评方式都大为不同,它打破了传统习作讲评是某次习作训练终结的这一格局,灵活地穿插在习作指导、学生起草初稿和习作讲评课
一、恨的缺失    通过媒体宣传我们会发现,现在情感教育的流行语是“爱的教育”。仿佛爱是全能的,只要有了爱,学校就会办好,教育就会成功,人们就能健康成长。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见国人对周围事物的冷漠,在他们的身上,最缺少的是什么呢?是鲜明的爱与恨。在这些冷漠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隐忧的社会现象:爱和恨的情感缺失。    二、恨之切。爱之深;爱愈浓,恨愈明    拥有爱和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如何有效地呈现一节课中的新语言项目。是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时常遇到的难题。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成了我的追求。  1.匠心布置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应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教师应匠心布置校园环境,力求使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点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自己书写的张贴在走道墙壁上的古诗文、名言警句、绘画作品,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如春风化雨般
Unit 9 Shopping  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以实物教学和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给学生营造语言应用的氛围,把学生带到购物的情景里。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一系列活动,掌握知识。最后通过表演、对话、比赛等对知识点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Can I hel
一、在直接交流中理解词的意义  金明东老师的《给予树》一课的词语教学:  金老师先让小朋友带拼音读词语,再去拼音读词语,紧接着,便是一轮理解词语意义的练习。  师:词语会读了还不够,还要懂,不知你读懂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生1:“圣诞节”是个节日。  生2:“立即”就是立刻的意思。  师:你真聪明,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生3:“仁爱”就是仁慈、慈爱。  师:你真了不起,用了组词的方法解释词语
当维纳斯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她的断臂便成了亘古不变的缺憾美,带给美术家无限的遐想,带给文学家不尽的情愫,带给历史学家更多的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遭遇着“缺憾”、感受着“缺憾”,但我发现,当“缺憾”被成功利用后,便再也不是“缺憾”,它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另一种资源。    一、“教”的缺憾    教后知不足。经历了无数的课堂教学,欣赏了无数的同仁献艺,观摩了无数的大师表演,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