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ov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能对学生提高音乐的理解和认识水平起作用,而且还是我们实施美育的一种手段,教师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独立的音乐审美判断能力。那么,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可见“倾听”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地位,“倾听”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聆听音乐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审美艺术形式的必经之路。
  为了培养“倾听”的习惯,教师要努力创造合适的学生“倾听”的氛围。为了培养“倾听”的习惯,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姿态,形成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基础,同时根据作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倾听”的愿望。如在欣赏琴曲《流水》时,教师可以先不出示标题,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这首乐曲是俗的还是雅的?是悠远古朴的还是时尚激烈的?是中国的乐曲还是外国的乐曲?这一连串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愿望。
  但是“倾听”的习惯养成,仅仅使学生有积极的态度还是不够的。因为“倾听”不仅仅是倾听的过程,同时,还是对作品深入感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倾听”习惯的培养和“倾听”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倾听”音乐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通过倾听找到曲式中的对比、重复和变奏。当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建立了对作品曲式特征的音乐记忆时,教师可以用打乱乐曲曲式顺序的方式,让学生去判断作品的结构,通过倾听、倾听、再倾听,直到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止。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突出“民族性”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所谓突出“民族性”就是重视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民歌、民乐、曲艺音乐、戏曲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突出民族性的欣赏,它对了解华夏优秀文化,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例如著名的七律《长征》,它是在长征胜利的1935年10月,毛主席信笔写就的。30年后,由彦克、吕远谱曲而成的合唱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短短56个字,高度形象地概括了长征的历程。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这首歌曲时,可以先指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学习。由歌词中的表现,可以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与现在有些学生对学习易产生的懒惰情绪进行比较、教育,通过歌词,还可以促使学生感受到现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产生对民族英雄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又如筝曲《渔舟唱晚》,全曲描述了桨橹摇划、船舟拍浪、夕阳西下、夜色渐浓、满载而归等五个情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首曲子时,可以采用边给学生讲解描述,边让学生听音响音乐的方法。然后提问:“那些情景的变化为什么能表现得那么丰富呢?”学生一阵思考后,教师再介绍:“筝,又名古筝、秦筝,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因后汉刘熙《释名》的‘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而得名。筝在汉时有12弦,唐宋时为13弦,近现代弦乐器改革发展后为25弦,可转12个调,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一件极具表现力的弹拨乐器。乐器第二段丰富的旋律表现就是通过按、揉、滑等演奏技巧,表现出长音咏叹、短调铿锵等音乐特点。”通过介绍,让学生对我们民族的乐器感兴趣,从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这门学科是非常高深的,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探讨和研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被引入音乐课堂,这将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总之,每位音乐教师应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音乐欣赏教学的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武宁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编辑老师您们好!非常感谢您们给了我这么好的一份刊物。我是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公司的管理人员。虽然我们是一家民营企业,但老总很重视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也乐于创造条件让员工们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和知识。我就是在查找对企业管理等有关的报刊时结识了《现代企业》,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订购的。但收到刊物后就爱不释手,作为学习的必备工具每期必读,对许多有用的文章专备了几个本子记录和剪裁下来以方便应用。  《现代企业》
语文教材是语文美育的载体,它储存着许多审美信息,蕴藏着强大的审美潜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一篇文章都是美的珍珠,充满魅力,有着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当然,要使教材中蓄存的审美信息和美育潜能转化为美感教育的巨大能量,还必须依赖师生审美实践的不断运动,使教学所具有的美学结构与师生的审美结构达到默契配合,才能产生美感效应。教材所具有的美育功能产生美感效应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了学校教学,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这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并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遵循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根据注意规律组织教学,防止学生“开小差”,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遵循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主体状态所引起的。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体状态既可以引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当前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重点。下面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策略。    一、 针对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
探究性学习是这次生物课改的核心,它既是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一次学习方式的变革。《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三大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教材中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内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探究性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很多优越性,这种方式对
法国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自18世纪末提出、19世纪中叶确立之后,通过宪法精神、大众宣传、节日与仪式、国家领导人的演说和学校教育等各种手段,逐渐以国家意志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