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古今中外,事业上卓有成就的人,大多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孟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有涯。”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人类已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科知识,教育信息,科学动态,并把书本知识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就必须凭借课外阅读。而且学生的课外阅读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课外阅读还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学生获得的知识来自于教师的传授仅占10—20%。80—90%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学习获得的。”为此,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尤为重要,而且很多儿童心理专家做过试验,阅读开展的越早,对儿童语言的发展越有利。从阅读到表达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在低年级开展课外阅读,势在必行。所以,课外阅读应该从小学一级就开始引导,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如何引导呢?下面是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故事会”,激发阅读欲望
小孩子大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导学生阅读。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几乎每天都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后,我会特意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是从哪本书里看到的。时间一长,他们就记住了这几本书的名称,还告诉他们书里还有更多有趣的故事,等你们学会了拼音,就可以慢慢的自己看了,这样,很多意犹未尽的孩子就主动去找这几本书来读。等到第二学期,我就每星期在班里举办一次故事会,孩子就成了主讲者,主动讲述自己看到的故事。这样就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另外,定期举办图书交流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图书,展示课外学习成果的“展示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与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能从别人的介绍中接收更多的信息,开阔眼界。
二、通过家校配合,培养阅读意识
一年级孩子毕竟识字有限,对有的故事不甚理解,我就通过家校路路通倡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看报,创造一个适于阅读的良好家庭气氛。同时,我经常根据家长的要求,推荐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看的书目,介绍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情节生动、语言流畅的读物。并且及时检查、交流阅读情况,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教给阅读方法,促进课外阅读
学生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单一的阅读不能等同于积累。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边读边记忆。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从第二册开始,在编排体例上做了很大的改革。每个单元均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课文。针对这样的编排体例,我在教学中,采用“整体——部分——整体” 的基本教学模式。把每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借助教材资源,在课内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单元内容教学前,我以单元前的引言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课文的大意,知道本单元内的所有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讲述的。并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读物中寻找与本组主题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便能有的放矢,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
在按课文编排顺序进行单课的常规教学时,我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不平均使用力量,部分课文采用精读的方式教学,有些较浅显的课文则采用泛读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泛读的课文在教学中更注重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组课文的主旨,并教给学生泛读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能很快把握阅读重点,阅读的速度也有所提高。
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我还带领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一次回顾,既回顾阅读内容,又回顾阅读方法,并向外拓展。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外收集的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汇报各自的阅读感受。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既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例如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围绕春天来写的,在学完课文后,我就指导课外阅读,背诵古诗《草》,欣赏老舍先生写的《草原》,读读课外有关写春天的文章(可自由选择)学生识字不多,就让家长帮助读。摘抄背诵句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等句子。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形成了“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的课内外良性互动氛围。
人类已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科知识,教育信息,科学动态,并把书本知识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就必须凭借课外阅读。而且学生的课外阅读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课外阅读还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学生获得的知识来自于教师的传授仅占10—20%。80—90%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学习获得的。”为此,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尤为重要,而且很多儿童心理专家做过试验,阅读开展的越早,对儿童语言的发展越有利。从阅读到表达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在低年级开展课外阅读,势在必行。所以,课外阅读应该从小学一级就开始引导,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如何引导呢?下面是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故事会”,激发阅读欲望
小孩子大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导学生阅读。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几乎每天都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后,我会特意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是从哪本书里看到的。时间一长,他们就记住了这几本书的名称,还告诉他们书里还有更多有趣的故事,等你们学会了拼音,就可以慢慢的自己看了,这样,很多意犹未尽的孩子就主动去找这几本书来读。等到第二学期,我就每星期在班里举办一次故事会,孩子就成了主讲者,主动讲述自己看到的故事。这样就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另外,定期举办图书交流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图书,展示课外学习成果的“展示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与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能从别人的介绍中接收更多的信息,开阔眼界。
二、通过家校配合,培养阅读意识
一年级孩子毕竟识字有限,对有的故事不甚理解,我就通过家校路路通倡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看报,创造一个适于阅读的良好家庭气氛。同时,我经常根据家长的要求,推荐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看的书目,介绍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情节生动、语言流畅的读物。并且及时检查、交流阅读情况,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教给阅读方法,促进课外阅读
学生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单一的阅读不能等同于积累。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边读边记忆。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从第二册开始,在编排体例上做了很大的改革。每个单元均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课文。针对这样的编排体例,我在教学中,采用“整体——部分——整体” 的基本教学模式。把每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借助教材资源,在课内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单元内容教学前,我以单元前的引言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课文的大意,知道本单元内的所有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讲述的。并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读物中寻找与本组主题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便能有的放矢,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
在按课文编排顺序进行单课的常规教学时,我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不平均使用力量,部分课文采用精读的方式教学,有些较浅显的课文则采用泛读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泛读的课文在教学中更注重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组课文的主旨,并教给学生泛读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能很快把握阅读重点,阅读的速度也有所提高。
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我还带领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一次回顾,既回顾阅读内容,又回顾阅读方法,并向外拓展。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外收集的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汇报各自的阅读感受。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既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例如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围绕春天来写的,在学完课文后,我就指导课外阅读,背诵古诗《草》,欣赏老舍先生写的《草原》,读读课外有关写春天的文章(可自由选择)学生识字不多,就让家长帮助读。摘抄背诵句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等句子。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形成了“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的课内外良性互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