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的厚与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iao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要从寒假里看的由汤唯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说起。其实早已过了追星的年纪,但就是欣赏萧红。这位民国的传奇女作家、30年代文坛奇女子。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她执着于写出优质的文章,勇敢释放细腻敏感的情感,用自己的方式唤醒民众的心灵。而身为教师的我,何曾体会教材编排者的良苦用心?何曾真正走进作者、体味文本呢?我要重拾起那一朵朵被我遗忘的美文之花。不再只是形式上的走過场,而要真正地走近它、欣赏它。
  一、以“自我”的角色进入文本
  1.解读作者背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把解读文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名言。要想走进文本,要从解读作者背景开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与李白、杜甫并列的盛唐三大诗人的王维。有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还有人说,人生有四大悲事:幼年丧母,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但是从来没有人说,如果上天把这四大喜和四大悲都降临在同一个人身上,他会怎样。查阅资料发现他的人生就是这样地大起大落。由此引导学生认识诗人,呈现给学生思想“清净”心灵“平静”,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被世人称为“诗佛”的王维。
  2.解读文章情节。解读文本重要一环就是其精彩的情节,或刺激有趣、或跌宕起伏……拍案叫绝的小说、形散神凝的散文、意境深远的诗歌、粉墨登场的戏剧,行走于精彩情节中,增长阅历、丰富人生……
  我喜欢《老王》这篇文章,每读一遍都会被老王和杨绛感动的稀里哗啦。省教研员说的一句话铭记于心: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一望无知,再望也无知的地方。所以我决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解读老王的“善良”和杨绛的“愧怍”的可贵这一情节上。文中写到“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就问学生半寸是多高,不到1.7厘米,这么高的边缘你觉得能起到保护作用吗?学生毫不犹豫的说不能,老王就是这样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和本钱,不管别人的身份地位如何,不管有没有效果,有点傻乎乎的捧着一颗真心来对待周围的人。至此对老王的善良才算是有了深层次的解读。也只有深刻的感悟这份善良的可贵,才能理解杨绛的“愧怍”因何而来,绝不仅仅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绝不仅仅是拿钱去侮辱他。就是解读中的一个关键点,它却成为掀起思维风暴的伟大支点。
  3.解读精准词语。教师解读文本的主要抓手就是立足文本的精准词语。通过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合理解读文本,感悟作者的人生经验。
  比如说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这个精彩的段落,词语的锤炼肯定是必讲的内容,多数教案资料都从“镶嵌”“绷”这两个词入手,我在读的时候,还有一个词打动了我,就是“我在家听到打门”中的“打”,一个打字看似充满力量,实则是虚弱至极,连敲门这么个简单的动作都需要用尽全身力气,老王真的是病入膏肓了。有了自己的解读,上课的时候不但感觉有新意,同时也特别的有底气,即使有的学生的回答游离主题也不用紧张,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二、以“非我”的角色进入文本
  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课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把文本教给学生,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学生的角色去进入文本。
  在准备《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我把第一个目标定为定位“筛选并品读相关语句,感知母亲形象,进而理解母亲的爱子之心”,听课老师反馈:“你有没有想想学生上完这节课后,如果仅仅知道母亲是个什么形象,对于今后的阅读有帮助吗?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了吗?”听后我沉思了,没有方法策略的指导,学生一遇到问题仍然是一筹莫展。经过反思掂量,我把目标一改成“能够抓住矛盾点和关键词句,在反复品读中感知母亲的形象。”启发学生在“严”与“慈”“忍”与“刚”的矛盾对比中理解一位单身母亲的不容易。这样解读出来的人物更丰满,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
  文本是一切设计的起点,以“非我”和“自我”的不同角色深入文本把教材读“厚”再把教材教“薄”,最后还原作者的写作初衷将文本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将有形文本呈现于无形之中,我想这是作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而应该终身奉行的责任。
  闫静,山东荣成市第十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一、探究性阅读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探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邏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
期刊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一体.为了能更好地继承、发扬祖目传统医学,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更需要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
因央视节目《朗读者》的热播,俨然掀起一股朗读热。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语感,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积累写作词汇。然而,当下初中生在朗读训练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细细探究。  初中生朗读能力提升的过程当中是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的。  首先,学生受当地环境因素影响,发音上或多或少都带
期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rn我从前知道王昭君沉鱼落雁之美貌、貂蝉倾国倾城之绝姿无人能比,殊不知,美自在人心.大千世界,众生千姿百态,像劳动者身上闪烁着的朴素之美,又怎可比拟?r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采用“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并且评价不仅针对学生的成绩,还应面向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高中语文是一门必修的人文学科,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为前提,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让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一、明确过程性评
期刊
【摘要】本文从数学建模的教学入手,分析了数学建模课程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数学课程的作用,指出二者的相辅相成关系,并提出了对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数学模型 数学教学 建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148-01      本学期有幸上了数学模型这门课程,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共享。首先我们给出数学模型的概念、建模过程和
拓展教学是当下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但教学实践中,其作用往往被教师无限放大,拓展没有原则、没有节制,以致于失却了语文学科的本色。其实无论怎样拓展,都应该以文本内容为基础,深化教学内容,发展学生能力。切不可将拓展环节当作“卖点”来卖弄自己的才学,刻意追求教学的新意,将语文课上成漫谈课或综艺课。  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运用现代诗读写的方法组织拓展教学,以此丰富文本内涵,抵达学生能力发展的三重境界
期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知道自己读的书不多,诗就读的更少,对于作诗就更躲得远远的了。只是,在和学生一齐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阅读的重要。对于孩子们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多,写作的根基就厚实。从来不阅读的孩子是肯定写不出好文章的。而作为一名老师,不阅读就不能体会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乐趣,不阅读就不能感受和孩子一起汲取营养的欣慰。爱阅读,爱孩子,爱这个在阅读中浸染芬芳的每一个
期刊
兴趣是人在精神层面对某项事物的认可,并将渴望从事某个活动的意识形态体现在身体力行,由兴趣产生的内在力量是推动人行动的巨大动力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因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