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因为一件事情,孔子转变了对他的看法。 那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正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非常气愤:“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本无可非议,但因为学生睡一次懒觉,没有弄清缘由就被教师认定为“朽木”“粪土”,未免欠妥。孔子觉得人生苦短,不忍让时光匆匆流逝,对浪费时间的行为深恶痛绝,而宰予居然在白天睡觉,因此对他评价极低以致绝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宰予无非是睡了一次懒觉而已,有可能宰予昨天晚上看书时间长了一些,有可能他身体有些不适,当然也有可能纯粹就是贪玩为了逃课。对孩子而言,贪玩而已,这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怎么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被认定为“朽木”呢?宰予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这难道不是一种优点吗?为何因为一次睡懒觉就连这种优点也视而不见了呢?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必须对学生加以教导,对学生言行严格要求,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管理,可是这种管理的出发点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师情绪激动时过激的评价,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上进的信心,很容易使意志脆弱的学生从此一蹶不振,使敏感自尊的学生产生反感与对抗情绪。这与评价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这种具有杀伤力的评语,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以听到。比如学生上课坐不住,有的老师就以“没有人样”评之;学生写字不工整,有的老师就以“永远也写不好”评之;有的学生在教师讲授两遍后仍然不得要领,有的老师就以“比猪还笨”评之;学生打扫卫生不够干净,有的老师就以“你们还能干什么”评之……以上种种,当然与教师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情有关,但是仔细想来,如果学生每一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出色,那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就因为孩子不想做,不会做,做不好,我们才有存在的价值。岂能以我们的好恶对孩子作如此伤害的评价呢?
说到底,这种伤人的评语,反映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仔细品味以上这些评语,任何具有平等观念的人都是无法接受的。谈起新课改,说起新教育理念,我们总是把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挂在嘴边,可是在许多老师的内心深处,总觉得学生是孩子,他们就应该接受批评,不讽刺、打击、挖苦,就体现不出教育的效果。其实,为人师者,切忌以自己的好恶任意评价,特别是在自己动怒之时,一定要三缄其口,切忌随口而出,张口就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的光芒,在于发现并小心呵护学生内心深处的火花,让其不断蔓延,从而激起上进的信心。从孔子对宰予的评价来看,孔老夫子对于宰予已彻底失望。如果从教师的期望价值作用来分析,这种彻底的失望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教育评价应当慎重,并不是说学生犯了错误就不能批评。出了问题,该批评就要批评,该指出就要指出,只是如何批评、怎样指出、在什么场合、把握什么样的分寸,就体现了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下。那种不顾场合,随口而出,上纲上线,以事论人的评价,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教育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人都是有惰性的,学生也是如此,逃一次课睡睡懒觉也算不上犯了什么大错,能改就好。我中学的班主任在处理这类事上就体现了高超的教育艺术。那是一次晨练,有一名学生没到,班主任袁老师悄悄地找到了宿舍,这名学生还没有起床,他就坐在一旁等待。毕竟是没有参加规定的早操,该生躺在被窝里也心神不宁,当他抬头发现班主任坐在身旁时,马上坐了起来。袁老师连忙让他躺好,并告诉他如果身体不舒服,就不要起床了,说着,给这名学生倒了一杯热水。没有任何的说教与训斥,那名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课。
教育最高的境界是无痕,教育的结局却总是有遗憾处。圣人如孔子者,尚有值得警醒处,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啊。为师者,面对学生,评价时焉能不慎重哉!
(作者单位:山东临沭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萧田
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本无可非议,但因为学生睡一次懒觉,没有弄清缘由就被教师认定为“朽木”“粪土”,未免欠妥。孔子觉得人生苦短,不忍让时光匆匆流逝,对浪费时间的行为深恶痛绝,而宰予居然在白天睡觉,因此对他评价极低以致绝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宰予无非是睡了一次懒觉而已,有可能宰予昨天晚上看书时间长了一些,有可能他身体有些不适,当然也有可能纯粹就是贪玩为了逃课。对孩子而言,贪玩而已,这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怎么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被认定为“朽木”呢?宰予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这难道不是一种优点吗?为何因为一次睡懒觉就连这种优点也视而不见了呢?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必须对学生加以教导,对学生言行严格要求,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管理,可是这种管理的出发点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师情绪激动时过激的评价,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上进的信心,很容易使意志脆弱的学生从此一蹶不振,使敏感自尊的学生产生反感与对抗情绪。这与评价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这种具有杀伤力的评语,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以听到。比如学生上课坐不住,有的老师就以“没有人样”评之;学生写字不工整,有的老师就以“永远也写不好”评之;有的学生在教师讲授两遍后仍然不得要领,有的老师就以“比猪还笨”评之;学生打扫卫生不够干净,有的老师就以“你们还能干什么”评之……以上种种,当然与教师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情有关,但是仔细想来,如果学生每一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出色,那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就因为孩子不想做,不会做,做不好,我们才有存在的价值。岂能以我们的好恶对孩子作如此伤害的评价呢?
说到底,这种伤人的评语,反映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仔细品味以上这些评语,任何具有平等观念的人都是无法接受的。谈起新课改,说起新教育理念,我们总是把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挂在嘴边,可是在许多老师的内心深处,总觉得学生是孩子,他们就应该接受批评,不讽刺、打击、挖苦,就体现不出教育的效果。其实,为人师者,切忌以自己的好恶任意评价,特别是在自己动怒之时,一定要三缄其口,切忌随口而出,张口就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的光芒,在于发现并小心呵护学生内心深处的火花,让其不断蔓延,从而激起上进的信心。从孔子对宰予的评价来看,孔老夫子对于宰予已彻底失望。如果从教师的期望价值作用来分析,这种彻底的失望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教育评价应当慎重,并不是说学生犯了错误就不能批评。出了问题,该批评就要批评,该指出就要指出,只是如何批评、怎样指出、在什么场合、把握什么样的分寸,就体现了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下。那种不顾场合,随口而出,上纲上线,以事论人的评价,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教育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人都是有惰性的,学生也是如此,逃一次课睡睡懒觉也算不上犯了什么大错,能改就好。我中学的班主任在处理这类事上就体现了高超的教育艺术。那是一次晨练,有一名学生没到,班主任袁老师悄悄地找到了宿舍,这名学生还没有起床,他就坐在一旁等待。毕竟是没有参加规定的早操,该生躺在被窝里也心神不宁,当他抬头发现班主任坐在身旁时,马上坐了起来。袁老师连忙让他躺好,并告诉他如果身体不舒服,就不要起床了,说着,给这名学生倒了一杯热水。没有任何的说教与训斥,那名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课。
教育最高的境界是无痕,教育的结局却总是有遗憾处。圣人如孔子者,尚有值得警醒处,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啊。为师者,面对学生,评价时焉能不慎重哉!
(作者单位:山东临沭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