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以军:文学的中原时间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ng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骆以军
  台湾作家。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底片》、《红字团》、《第三个舞者》等,曾获联合文学巡回文艺营创作奖小说奖首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时报文学奖小说首奖等。

  台北大学城一带盘曲的小巷里,酒肆咖啡馆隐没其间。与骆以军的相会就约在这样一家咖啡馆,距他的住处不远。
  赶至之时,茄苳树下的茶座,只剩烟灰缸里几根刚刚掐灭的烟头,服务员柔声细语地让“稍待”。果不出半分钟,小巷里影影绰绰闪出一只胖子,手里多出了一包新启封的香烟。去年八月的一次小中风,让他看起来还经不起剧烈的腾挪。
  但话一启口,滔滔雄辩像额角层层渗出的汗珠,细密澎湃,思辨之灵活让人惊诧于和这尊略显笨重的身体形成的反差。作家回到了他笔下那个骆以军,严谨的逻辑在中气十足的长句裹挟之下,以一种客观但非冷感、宏大却又轻盈的方式吐露出来。
  正如在大陆引进他的作品时所标榜的,“台湾作家六年级生的带头大哥”,骆以军繁复到有些呛人的文风,好像昭示着文字游戏的“更新换代”。而老练的文学读者,仍能从他的文字里,嗅出朱天心那几个“第二人称”小中篇,或是张大春早期短篇的味道。他自己对此也并不讳言。
  让他错愕的是,五年前游历北京中国文学馆时的见闻。底层大厅里,陈列的是“郭鲁茅巴老曹”,他戏称为“共和国开国的北斗七星”;到了二楼的细分展馆,终于在一个非常狭促的柜子里,找着了“港台澳文学”。陈列品里只见陈映真、黄春明,连张大春都没有。
  生活在大陆之外的中文作家被插上“地域化”标签,他们的书写隔着“身份”的滤光镜才得以窥视。这让骆以军这样一个台湾的“外省二代”(父母从大陆迁居台湾)感到近乎本能地不适。他们因此被文学版图的主流排向“边缘”的位置,后者更在不可见的某处深刻地左右着两岸的文学写作,骆以军谑称之为“硬调出一个文学的中原时间”。
  在台湾绵延六十年的战后现代文学书写中,代际的传承与突围,已成了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前辈作家对新人的关注、筛选和提携,是约定俗成的。和骆以军同辈的黄国俊、袁哲生等人“出道”,当年都须过张大春这一关。
  现如今,骆以军又被自然添加进各项文学奖的评审名单,对更小一辈的七零后作家创作动向,他都如数家珍。他更愿意把书写的游戏看作一场世代绵延的无国界篮球比赛,“就算自己打得烂,也想和一帮高手同场竞技,好像跟马尔克斯、昆德拉什么的,斗斗技”。
  说到动情处,骆以军那双被朱天心形容为“核爆似的巨眼”,腾起层层云雾,对烟灰的明灭掉落也无所察觉。

南都周刊 骆以军
  大陆硬把文艺拉进领导班子


  南都周刊:在北京中国文学馆一游,让你吃惊的是什么?
  骆以军:大陆有个问题就是官员没文化,在设立这样的项目时只能找被认定是作家的人。还有比方在搭建平台、设立两岸作家对话的时候,不管是出于市场还是个人文学趣味上的考虑,首先考虑到的是所谓够重量级的人物,现在大陆出来就是莫言、王安忆、余华,台湾就一定是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
  其实比方说,张贵兴在华语文学界有极大贡献,可他是马来西亚华人。作品真正重量级,并且可以上溯到五四传统,应和整个中文的剧烈变化,可以和莫言、余华、韩少功、张大春、天文、天心等并行讨论的“马华”,一般是三个: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他们的中文文字教养可能比大部分中国作家还要好。他们三个又有不一样的同心圆,李永平是老华侨,最认同“自由中国”。张贵兴用华文书写的诸如《猴杯》、《群像》,类似康拉德的东西,是想在蛮荒中找到一个古代中国的神话。
  南都周刊:这种文学版图认知的差异,是不是大陆、台湾与马来西亚的现代中文语境的差异造成的?
  骆以军:其实我期待的是城市和城市,比如北京和台北、上海的文学互动。比如说到台湾的“乡土小说”,那你必须非常耐烦与愿意接受这六十多年来台湾社会的物种演化,才找得到密码读进去。但像韩松的科幻,主要是刻画官僚体制的黑暗面,可以与香港作家董启章的《天工开物》和《时间繁史》放在一个语境里解读。王德威就很聪明,把它们拉回到20世纪初的启蒙小说、晚清科幻小说的系谱里。这样解读下来,就可以感觉到族群认同与历史不同的照应,无论你北京、台北还是上海,都可以谈得起来。
  就像英国的大本钟硬要调一个中原标准时间,文学史也是,偌大的地方,莫言、王安忆、余华这几个都是天才,可他们最后还是被调教成同样的时间。我们期待这个国度能够更有自信或者说愿意把它内部的时钟调成不同,但这太难了,因为存在所谓国度内外的概念。像余华、格非这都是因此而变动比较剧烈的作家。阿城就很聪明,他知道在这个国度里面,你想要当马尔克斯是不可能的,很清醒地开始控古物 (玩古董)。现在大陆的一系列微妙的东西,反而可以从清代的奏折里面看清话语应该怎样协商、怎样交涉。而这一整套本来也是西方新历史主义移来的。
  南都周刊:西方现代主义对大陆、台湾的中文写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是不是跟引介输入的时差有关?
  骆以军:张大春的后现代性质以及嬉耍方式,和莫言他们不一样。他不是在讲一个魔幻故事,他把《百年孤独》变成了一个个体的东西,父亲和儿子都挤在时间感里面形成的暴力,在那时几乎垄断整个台湾文坛。朱天文、朱天心之所以后來能和张大春平起平坐,是因为她们的文学底子深厚,又是台大中文系毕业,姐妹在语言上把握着复杂性。
  台湾那时就是家国覆灭,文学上进行各式各样的实验。后来的十年台湾产生了一个变化,本土化的论述在建构,这个过程中张大春等人都逐渐退居二线。之前在台湾,不同的痛苦和对抗一直存在。印度、阿拉伯、拉美的小说家都是非常痛苦地去处理这个过程的,表面上还是谈我的殖民母国的大传统,但事实上是在扭造过程。我们有真正发生这400年的事,这一空间里所有的暴力和伤害,其实和西方发展的现代主义小说的概念是相通的,都是用现代技术处理当下百年的历史。   南都周刊:很多文学史论家注意到,就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生的这批作家而言,大陆中断了的现实主义传统反而在台湾得到了继承?
  骆以军:有一次和香港的老前辈吃饭,他们讲到一个共同经验就是,关于阎连科写的“三反”“五反”、大跃进、大饥荒的作品,都是真正在五十五到六十岁上下的人的记忆里活着的,讲出来是带有丰沛感情的,而且是有气味有颜色的。其实在台湾同样的,大春、天文、天心、苏伟贞他们在一起时,谈论的是洪范、尔雅这些上一辈的小杂志,或是解严前台湾一些很棒的媒体带来的共同回忆。但这些现在都断掉了。
  大陆比台湾更重视“人民文学”,硬把文艺拉进领导班子,但在台湾你不会想到张大春、朱天心有一天会变成省长。大陆现在这些大作家又刚好存在于国际上的“中国热”中,国际上想看“文革”、“毛中国”,那他们也就会回去写那个年代的心态。台湾其实在不那么小说的世界里面,所谓的文体通常是杂种式的,这跟日常生活,跟你每天在咖啡屋的聊天或是课堂上学院内的讨论,再或者是媒体网络充实你的脑袋有关。
  南都周刊:你现在是否还紧盯西方现代作家的写作?
  骆以军:用黄锦树的话来讲,你不要小看那些西方的大哲学家大作家所达到的高度。我是很认同的,就像我最近在看维勒贝克。鉴于维勒贝克是20世纪末的小说家,很多东西让我们开眼了,不管是泰国嫖妓、国际色情、嬉皮的杂交派对或是科幻。其实在维勒贝克的东西里,很大的把人撕扯掉的、让人变得很脆弱或是失重的力量,是全球化的结果。但卡夫卡的文字里还有非常沉郁的国家对个体的剥夺和剥夺背后故意的荒虐,这是一个共享时差的事。八十年代我还觉得这个状况非常好,可现在大陆的控管更专业,把这个时钟一直在调,我觉得这很可惜。站在国家的立场,这是非常浪费一个文明本来更复杂的题材的。
  南都周刊:用西方现代主义技巧写当下,是否会跟现在的读者脱节?
  骆以军:很多拉美或者莫言那个时代的小说,现在看来并不稀奇,那个年代需要。大陆除了内部监控外,还有一个就是集体疯狂,几乎身边没有一个人类是可以信任的。我们必须要英国式的传统,我有一个咆哮山庄,我有一个教养、阶级、贵族,文学是这个贵族形成的升值游戏。但中国大陸没有这种土壤。如果五十年后大陆完全开放,你也许读《四书》会感到文学的力量是薄弱的,但现在你会给它加上很多附加值。在台湾很多本土派作家的作品,在当时都是对抗国民党的,但他们本身没有足够的东西去转化,这都是需要几代人的事。
  南都周刊:当下台湾年轻作家的生存状况如何?
  骆以军:台湾这十五年的翻译书是市场大书,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翻译书不是这么爆炸式地热卖。比如在国外谈一个作家的版权,国际的基本喊价并没有那么高,但经纪人会发觉喊价最高的两三家出版社都是台湾来的。他们互相喊价,而其实那些书很多都是B级书、二流货,以致于市场上多是这一类书,这就把本土作家全都排挤到只剩两三家会出。因为现在是买方市场,即使是最好的创作者,出版社也可以开很便宜的版税,这是必然的。
其他文献
世界上每19个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给出的数据是,在2013年全球共有3.82亿糖尿病患者,到2035年这一数字可能飙升至5.92亿。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影响血糖水平的生活因素太多了,即便是每小时检测一次血糖水平都不为过。传统的测量方式需要刺穿采集血液。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每天大约需要忍受十次在身体上扎针采血的痛苦。  这正是Google X 实验室的初衷:让糖尿病患
乔老板应该是当代意大利最了解中国的设计师了:彭丽媛女士手中的国产手机原型由他设计;由某韩国长腿欧巴代言的电动自行车厂商也签下了他;还有一家卫浴品牌,宣传页上称乔凡诺尼为“迈达斯国王”:希腊神话里具有点石成金能力的圣人。  乔凡诺尼的战绩对得起这个称号,他早期的代表作吉罗通罗(Girotondo):一系列由镂空小人像构成的厨房用品,早已卖出了超过700万套,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设计单品之一。他为知名厨
2013年2月22日,比勒陀利亚,奥斯卡·皮斯托瑞斯在枪杀案听证会上。  就在瑞瓦·斯廷坎普被枪杀的四天前,她在自己的推特上就南非屡禁不止的妇女暴力事件发布了一条信息,“我每天都在安全、快乐的家中醒来。”这位29岁的白富美写道,“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那些深受强奸暴力侵犯的受害者应该站出来抵抗。”  2月14日情人节,四声刺耳枪响划过清冷的破晓时分,本该与爱人共度浪漫节日的斯廷坎普却死于自己的男友
有朋友在微信里聊起某个通奸案例,众多朋友迅即全都冒出来发言,就像海里的大白鲨闻到来月事的妇女在游泳。令人欣慰的是,大家都是谦谦君子,没人提议浸猪笼,也没人提议星夜捉奸然后把视频上传草榴。有人说苦主不妨装聋作哑;有人说干脆成全奸夫淫妇并赠送他们一套房子作贺仪;有人说惟一可行的复仇就是把奸夫的女儿泡了,一来黄脸婆换小雏菊轻松完成产品升级,二来你把丈母娘睡腻了然后塞给岳父好像也不算耻辱,三是你最恨的那个
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  作者:(意)安贝托·艾柯  译者:李灵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定价:42元  艾柯在《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演讲集中提到,当年他这位符号学家为何也写起了小说。简单总结说,一位符号学家和大学教授,心中也暗藏着讲故事的激情。为了满足自己,他不但会动用口头叙事,讲故事给孩子们听,还经常“试图把叙事文体编织进我写的每一篇评论文章”。  当年艾柯
上厕所是件特别尴尬的事情,它非常不雅,但又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活动。无论你是宿儒大德名将美人,都逃不过这个。曾经有副对联:世间贞洁烈女入内宽衣解带,天下英雄豪杰到此忍气吞声。虽是戏谑,却也可证“如厕”一事何等重大。  既然逃不掉,就得有所讲究。历朝历代多少高人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就为了把这件事办得妥帖点。佛家最喜欢洁净,最讲究宝相庄严,所以对如厕这件事也特别上心。  翻开佛经,关于上厕所的规矩比比皆是,
释义:对普通事物的过度赋义,过度拔高,伪崇高。源自德语或者捷克语中的“kitsch”,“刻奇”是直接的音译,中文并无准确的对应词汇,非要找一个的话,可能近似于“矫情”。  出处:最早见于1860年代,用于形容一些粗制滥造的廉价的迎合市场的艺术作品。被中国读者所熟知,是源于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等一系列作品。  “刻奇”这个词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比较抽象一点的解释,来自19
关塔那摩海军基地俯瞰图。基地内设置关塔那摩监狱,里面收押着塔利班战俘和基地组织成员。  位于古巴东南部的关塔那摩湾不是一个旅游胜地,却是世界上最大、屏障最佳的海湾之一,地处墨西哥湾、 加勒比海、 大西洋的交汇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世纪末,当古巴国内努力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时,身处起义风潮的美国商人和种植园主要求美国政府出兵保护,但美国派出的战舰“缅因”号却在哈瓦那港口发生爆炸,美国政府于是迅速打
诗人高银隐居在韩国水原光教山脚下。近处是旷野,远处即青山。  从公共交通止步的地方抵达他的住所,需要爬一个陡坡,绕一座寺庙。造访当天,阴雨天,一路上秋叶鲜亮,但水气重,云山雾罩,氛围如同是访问山里住着的神仙。  这也像他在中国遭遇的处境:神龙见尾不见首——这位韩国广为人知的国民诗人,因为屡次出现在诺奖候选人名单而为中国人所知,但他的译作却仅局限于国内文学杂志的惊鸿一瞥:不过是些零散篇什的摘译。  
鸟叔前年的《江南Style》不仅火了自己,也火了灯红酒绿的Gangnam区。而其实江南区也一直保有着很多传统元素。这座四合院看起来更像是某个“王世子”的宅邸,但在里面闲庭信步时,你会发现它又不仅仅是高墙大院那么简单。  大约在20年前,韩国政府在江南地区兴起了一场“房博会”,并建造了许多低层住宅。它们大都恪守着大韩民族的古老传统,视觉效果老旧且气氛压抑,这栋GA ON JAI四合院的前身就是在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