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表面的繁华掩盖了内在的空虚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an860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教师害怕课堂上没有声音,没有活动,静悄悄的,尤其是公开课。要是课堂上一片安静,其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听课教师听得无聊,上课教师上得惶恐。所以,“静”也就成为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大忌,“动”则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诚然,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分析,也不应该是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于是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总是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
  但是,“静”真的有那么可怕,“动”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这需要我们冷眼旁观。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动”,而绝不是那种貌似热闹活跃,实则收获甚微的表面上的“动”。例如我们有些教师只要一提出问题,不管难度深度如何、价值如何,总是发动小组讨论,只见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收效到底如何,大家心里都明白。不过,这种小组讨论的最大效果就是热闹、有观赏价值,教师心里踏实。
  但事实上,除了学生睡觉、发呆外,课堂上没有绝对的静,只有相对的静。有时候,对于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完全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此时貌似安静,实则思维活跃。有时候,一些深刻的情感体验,如体验亲情、反思良知等,并不需要学生用言语来传递,只要他们能静静的沉浸在情感活动中,此时貌似安静,实则内心波澜起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既然“静”是相对的,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可以看成是绝对的“动”。那我们就来说说课堂上真正的“动”是什么样的。
  最基本最常见的是让学生动口说动手写,这点我们的教师都很拿手。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动耳听。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的讲解,对于一些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问题,与其让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如由教师来传授,学生照样有收获。然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已经习惯于让学生掌握话语权了,不让学生说就不痛快,哪怕是胡说。这时,作为教师要做的恰恰是教会学生闭上嘴巴,学会动耳倾听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发言。
  真正的动是让学生理性的动脑和感性的动情。动脑就是要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所以,任何问题的设置都应该考虑到难度和深度,做到不难就不动,小动要小难,大动要大难,甚至完全可以有激烈的争执。有时候,当学生自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了,可以不再动脑了,教师还要适当加以刺激。例如,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就这样苟同他的(我的)想法了?”
  动情就是要让学生领悟教材,产生共鸣,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对教材“找到感觉”。而且,要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也必须让学生动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以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素材,也可以联系生活积累的素材,联系自己的真实经历。例如,讲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了印证有视力的人往往视而不见,内心冷漠。我让学生细致描绘妈妈的手。学生傻眼了,惭愧了,因为他们习惯了受妈妈的关注和呵护,却忘记了自己也应该关心辛勤操劳的妈妈。
  但动脑动情时往往会伴随相对的静,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辨别能力。例如,在教《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时,我有感情地朗读优美的写景文字,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在脑海里想象那一幅幅美丽的图景。当时,课堂上安静极了,但我看着学生的表情,就知道他们一定在动脑想象着文字给他们描绘出的美丽图景,还有的学生已经完全动情地沉浸在这优美的意境中了。又如,在教《老王》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叩问灵魂”这个环节,叩问学生:“如果你是老王那样的不幸者、底层人,你是自暴自弃、胡作非为,是损害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是对他人摇尾乞怜,还是自尊自重,甚至像老王那样忽略自己的不幸,保持本色,甚至去无私地帮助别人?如果你是杨绛那样幸运的人,你对不幸者、底层人是鄙夷不屑、怜悯施舍,以救命恩人自居,还是真诚地尊重和无私地帮助?”这些问题问得学生鸦雀无声,课堂上一片安静,但我并不怕,我知道学生们一定在进行着激烈的反思、灵魂的触动,他们既在动脑又在动情。
  综上所述,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杜绝假动,又要正视课堂上的静,因为相对的静隐藏着绝对的动,能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甚至是更高层次的动脑和动情,就是让学生获得了丰厚的学习成果。
其他文献
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做到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帮助学生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其中的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指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探索,研究的主体(研究者)主要有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本文对这三大主体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取样,试图将2008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梳理出一个轮廓。    一、编者的视角:教材内容教学化意图的揭示    分析样本:王荣生、郑桂华主编:
一、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课程的关系   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和语文学科课程既有根本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选择、应用的跨学科信息及社会实际为内容对象,以学生发现、提出和经历的问题及问题解决过程为目标,以综合学习或实践的诸方法为方法,是一种“实践本位”的课程。语文学科课程是主要以学科知识结构、逻辑为内容范畴和教学次序,以学科领域的问题
文言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因为文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字词含义、语法结构、篇章结构以及所展现的历史画卷与精神内涵等都与现代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文言学习的晦涩性与复杂性,使得文言教学存在较大掣肘。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趣味性强的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文言则像是“老古董”,显得枯燥呆板,导致初中生对文言学习产生畏难甚至抗拒心理,文言于是成为广大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绊脚石”。然而,受应
虽然人们阅读的目的可能有异,“开卷有益”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任何一种文本当被读者捧在手里阅读的时候,它都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或者体现在思想上的启迪,或者显现在情感上的熏陶,或者表现为文化上的交融,或者呈现在体式上的新颖,或者凸现为语言上的独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文本的阅读意义,充分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最大化地有效运用文本的阅读价值。以这样的设想与要求来观察一些课堂,我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山羊兹拉特》是一篇以情动人的外国小说,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不仅将悲悯的目光投向困境中的人,更把关怀的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的山羊。教读这篇小说必须以感情的蓄积变化为线索,由于情节简单,情感也易于接受,我设计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小说,从感情流动的角度写下自己的批注,教师全面阅读学生的批注,掌握学生阅读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利
时间:2009年5月25日上午  地点:大连市第九中学  学生:七年级  【教学实录】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说“屏”》这篇文章。大家把讲义打开。我们首先直观的看一下“屏”。  师:(屏幕展示各种屏的图片)这是屏最基本的模样,上面有书有画;这是锦屏;这是石屏。  师:(屏幕显示“屏”的解释)我们再来看一下“屏”这个字的含义。这是最基本的含义,大家一起读。  生: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距离产生美。江南、水乡,对于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白居易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十二年后,以六十七岁的高龄写下了三首《忆江南》,便是最好的证明。同样,北方、古都对于久居南方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
高中阅读分析,常是教师一方或师生双方预先知答案。这样阅读分析会围绕着答案转,或者说所谓的分析不过是“求证”答案,师生双方自主解答的意识与能力势必有影响。如果师生都不存在持答案的“先天优势”,一定程度上师生双方起点相同,就更容易激发师生自主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同时,教师的作用自然发生变化,不再是教学中的先知者,而是真正的同行者,真正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这种双方不先占有答案,而需要师生共同来解析的阅读方式
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古代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读不懂诗”。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凝炼及语序的变化增加了其解读的难度,读不懂是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看不透题”。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题目设计也因诗而异,变化不一,好多学生因看不透题意而思路不畅、无法解答。再者是由于学生“答不对路”。有效答题要注意答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诗言志”是指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志”本义指志向,泛指人的主观方面,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在内。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亦曰:“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可见人因为内心积聚感情,因而写诗来抒发,即“诗缘情”。其实,不论“言志”与“缘情”,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才写出诗篇。  反之,我们要真正读懂一首诗,了解一位诗人,也需从雪泥鸿爪、疏梅鹤影中探寻出诗中意趣、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