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语文课堂角色定位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367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但出现了角色定位不准确的情况。本文针对多媒体教学中过分强调多媒体等非人类资源的情况,探讨了多媒体的辅助性、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定位问题,以利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0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效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直观性、形象性,扩大了课堂容量,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不足,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给现今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于是,许多教师致力于多媒体的使用,有的甚至凡课必用,好像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的教课水平、教学手段先进。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语文教学各角色的定位缺乏科学认识,一些教师在突出多媒体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中“人”的作用,多媒体成了主角,教师和学生成了配角,这显然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多媒体和语文学科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人”的因素远非多媒体技术所能代替,多媒体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存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可动摇。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特点决定了多媒体的辅助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育,运用于课堂教学,并没有改变其技术工具的性质。它是由教师开发、制作和使用的,教师要做的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制作和使用只能是教师备课的一部分。因此,多媒体应用的前提是教师要对教材挖深吃透,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注意与教材的结合点,教师要依据所教授的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而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艺术性和丰富性,所运用的课件要有必要性和实用性,这才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使用多媒体尤其要注意备学生,注重学情分析,清楚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并据此确定是否需要使用多媒体,如何使用多媒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多媒体的终极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当教师认为需要它来辅助教学,采用它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说能使学生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时才能采用,否则,就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成了多媒体的滥用。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习惯于高密度大容量全方位的使用多媒体,以便让课堂热热闹闹,以至色彩斑斓,例如在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用幻灯片大篇幅展示以尽量详尽,而不管学生对这一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是否熟悉,这一介绍既无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更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使这一课件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既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也淡化了教学目标,喧宾夺主。这也是典型的“满堂灌”,只不过是变“人灌”为“机灌”,机器成为了主导,既主导了教师,也主导了学生。这倒不如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由教师提问或学生复述来得实在。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永远是为目标服务的,因此衡量多媒体使用的优劣不是看多媒体是否高档,是否领先别人,检验的唯一标准就在于是否能使教学更生动、方便、高效,更好地发挥其辅助性的作用,为教学服务。
  二、语文教材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多媒体的辅助性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语言文字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不仅负载着可以感知的形象,而且在这些形象中渗透着人文的因素。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需要通过感染熏陶这样一种渐进的教学方式,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一要求,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注重自身情感的主导性,要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涵咏,体会蕴藏其中的人文内涵,并从中汲取完善自身情感的营养,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通过即时板书与学生产生的共鸣及个性化的书法所展示的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个性化范读面对面传递给学生的独特情感,教师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所体现的机智和幽默等等,对学生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远不是计算机等非人类资源通过先进的机器展示所能达到的。教师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往往是通过表情传递给学生的,有经验的教师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中接收信息,更能利用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和非语言动作影响学生,激发其潜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完成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正常的情感交流,这对学生人格和情感的发展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师伴随着教学活动而流露出来的期待的目光、鼓励的目光、疑问的目光、深邃的目光、严肃的目光,教师显露出来的甜蜜的笑、温和的笑、满意的笑、会心的笑、苦涩的笑,教师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所传递的内在的心声,披露的内在感情,增强了其言语的感染作用,这种师生间的交流是无声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表现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和要求,给学生留下了鲜明的视觉形象,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人文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收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的效果,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影响。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中得到鼓励,受到启发,增强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感知和体悟。多媒体教学尽管形声俱备,但通过多媒体表达的形象永远都无法和实际教学情况保持同步性,更远不及教师自身的形象展示。如果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会隔断这种无声的交流,师生之间会因多媒体这一多余的情感媒介,使面对面的热烈融洽的交流气氛锐减,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实质上也就成为了一种借助于高科技的“满堂灌”。我们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就过分强调计算机等非人类资源而忽视教师等人类资源在教育中的作用。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决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多媒体的辅助性
  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是学生所要养成的基本的语文能力。听的能力是指能听懂并能复述所听基本内容的能力;说的能力是指能够用普通话,清晰流畅自然回答问题,进行交谈的能力;读的能力是指能用一定技巧领会词句含义,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并能够对作品进行鉴赏的能力;写的能力是指能够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写法,准确清楚的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能力。学生要拥有这些能力,只有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实践才行。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却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多媒体的字幕显示代替了教师的口头讲述;多媒体课件参与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机之间的交流,淹没了学生说的声音;范读录音的使用让学生失去了展示个性声音的舞台,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品味祖国语言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表意精到完美的画面展示,折断了学生写作和想象的翅膀。多媒体代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却成为了旁观者,这样的语文课绝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真正的语文课应该重视这些基本能力的作用,并让学生参与进来。就阅读能力来说,“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能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传统诗文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特点,让学生只有通过自读、自品、自悟才能最自然地领略文章的妙处,真正品味到文章的原汁原味,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形成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知和对其思想情感的深刻体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通过诵读来体悟,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朱熹提出“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许多优秀作品,靠讲、靠外来的参与往往失去它汉语言的魅力,使文章内容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录音范读、教师范读,都代替不了学生创造性的朗读。读,才是对学生感知文章最好的奖赏。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准确认识多媒体、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为他们定好位,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三者相互结合,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高效,达到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州市弥河初中 262500)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AILT)的临床特点及近期疗效,为提高AILT诊治水平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0例AIL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 观察亚砷酸( ATO)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5例难治性复发性MM患者,给予ATO(10mg/d)及维生素C(2g/d)静脉滴注,连续应用14 d,每28 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沙利度胺口服,起始剂量为50 mg/d,1周后逐步加量并调整至100 ~ 150 mg/d,长期维持.连续应用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有效患者继续沙利度胺维持
目的 分析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 6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与病理资料。结果 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率为 3 0 .1% ,其中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IL )-10和IL-6在不同类型淋巴瘤组织与血浆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97例淋巴瘤患者石蜡组织和血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的方法观察组织与血浆中IL-10和IL-6表达情况.结果 IL-10和IL-6在不同类型淋巴瘤组织中皆呈阳性表达,且各亚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15,x2=0.542,均P>0.05);IL-10和I
目的 了解原发于骨骼肌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激酶( ALK)阴性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ALCL)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原发于骨骼肌的ALK阴性的ALCL患者的临床表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以乳酸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该患者,男性,45岁,因“食欲不振伴恶心、呕吐1个月余,间断呼吸困难3周”收住院,查乳酸为14.88~ 16.05 mmol/L,血糖3.9 mmol/L,骨髓涂片可见淋巴瘤细胞,最终诊断为T细胞NHL,化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乳酸水
目的 评价带膜镍钛记忆合金网状支架在治疗晚期食管癌食管狭窄中的价值。方法 本组 17例 ,在X线电视监视下 ,用交换导丝、Cobra导管引入超硬导丝 ,将支架置入病变段。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器质性心脏疾病的最终结局,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或病死率,预后较差,一旦出现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5年病死率达50%,8年病死率达70~80%[1],数十年来,心衰的治疗
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ALCL)是一组临床罕见的异质性疾病,目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基于回顾性研究的结果,认为ALCL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早期(Ⅰ~Ⅱ期)常常合并局部区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AITL)是起源于滤泡生发中心辅助性T细胞(TFH)的外周T细胞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就近年AITL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