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活动”为载体谈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活动就是将数学的学习内容以一个个活动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借助小组活动学会合作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开展回顾与整理,促使学生进行反思与展望,引发思辨与新的思考。下面以数学活动为载体谈谈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作为数学学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操作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一方面能够将知识由探究到发现的过程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显性化,让学生更容易发现数学的规律,揭示知识的本质。例如,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一节的教学,作为一节活动课,其过程是将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组合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核心在于通过拼接前后物体表面积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初步运用其原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样的活动该如何组织?上完课后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在这节课中我始终抓住立体图形拼接前后体积不变、表面积变的特点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研究不同拼接方法背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给学生展示几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然后横着并排成为一个长方体,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
  其次,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拼接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大长方体,研究前后表面积变化规律;
  再次,对比前面两次活动,探究其表面积变化规律;
  最后,回归应用,探究生活中常见的包装问题。
  通过上面四步实践操作,学生明白了:第一,正方体横着拼成长方体,每拼一次减少了2个面,一共减少了(n-1)×2个面;第二,长方体拼接可以前后面拼,左右面拼,上下面拼,每种拼法减少的面积不同,拼掉的面越多,剩下的表面积越小;第三,正方体拼成长方体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拼法,拼的物体越接近正方体,表面积越小,拼成一排表面积最大。而这些结论都是学生通过拼一拼、算一算、比一比获得的。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学会了对不同情况进行分析,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二、以小组交流为抓手,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后,初步形成了自身的想法,紧接着就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于是,我组织学生以数学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探讨过程中积累经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例如,在“表面积的变化”一课教学中,我以课本教材为基础进行了拓展,共组织进行了3次合作探究。分别是:
  ①用4个棱长是1cm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
  ②用8个棱长是1cm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
  ③用16个棱长是1cm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
  通过这三次活动后组织学生讨论你的发现,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终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对于同一组实验的结果有了更全面的概括,他们认为:首先,拼接过程中被覆盖的面越多,则物体最终的表面积就越小;其次,物体最终的长宽高越接近,则表面积越小。学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自然而然地发现有规律,并探究规律是什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在不自觉中积累。
  三、以知识延伸为抓手,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借助之前几个活动积累的经验进行综合性的运用,以知识延伸为抓手,探究的主题最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表面积的变化”一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包装的活动,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包装六本词典,要求包装纸最节省。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设计着,在孩子们探究的过程中方案不断地肯定又否定,最终形成小组的结论,在各组成果展示中,大家进行评析,判断哪种方案最节省材料,在辨析的过程中活用了所学的知识。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能力,激发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数学活动课的活动后应该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用今天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样的生活问题,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四、以回顾整理为契机,提高学生反思质疑能力
  数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仅仅是知識习得过程中跨出的一小步,活动过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深入的反思,提出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拓展课的深度与广度。例如:教学“表面积的变化”一课,在回顾整理反思提升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我们通过哪些活动研究了表面积的变化?通过研究你学会了什么?在研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老师鼓励孩子们继续思考:对于表面积的变化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呢?片刻沉寂之后有学生提出:那么什么情况下表面积会增加呢?表面积减少的规律能否适用于表面积增加呢?通过反思,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追问,使数学课虽然结束了但数学思考还在
  继续。
  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在深刻体验中得到积累,从而不断丰厚学生的学习能力。
  编辑 温雪莲
其他文献
摘 要: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且创造力应该从小培养,这就要求小学教育提高对创造力的重视。在小学课程中,科学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学科。但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科学教学工作者应科学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创造力;科学教学;培养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成为小学教学的重点,这也给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
(四川省简阳市三岔镇中心小学)  摘 要:古诗词的绝美,在于凝练,在于音律,在于意境,更在于生活。它是中华文化最具智慧和价值的代表典范。如何在古诗词阅读中营造适宜古典文韵之美的课堂氛围,继而引发学生深度探究古诗词的渴望?下面借文学大家王国维先生的境界三喻,即“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试图从文法境界中寻得一剂良方,借
摘 要:当今社会,压力开始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阶层,学生也不例外。对小学生来说,因为发育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面对诸多压力的同时往往会引发心理问题。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病态与弱点已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而是更多地转到如何让心理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这也正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提出几点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小学教育的措施,仅供参考
摘 要: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强调要发展英语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除了课堂,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同样需要考虑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在英语作业布置上落实呢?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灵动”作业,能更好地锻炼孩子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从而提高孩子的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灵动”作业;“自主性”作业;“实践性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  摘 要:体态律动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通过与身体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唤起音乐的本能,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引入了体态律动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低年段音乐教学中呈现出的问题  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植根于国外先进的一种教学方法——体态律动还处于
(广东省龙川县廻龙镇中心小学)  侧面描写,顾名思义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也就是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文章内容更生动感人,中心更明确突出。在现行语文教材中,侧面描写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相辅相成,相生相合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四年级第七册《观潮》课文中,前三段正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最后一段则从
摘 要:小学生处于教育的基础阶段,而童话作为启蒙教育,对小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课本中的童话只是简单地讲解,却忽视了小学生的需求,使童话失去了本身的教育意义。就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进行了反思,指出了童话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旨在发挥童话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童话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
摘 要:美术课是小学教学的一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美术课并不被重视,特别是在农村,家长和老师只重视考试科目,对于美术都是敷衍了事,学生对美术认知也不深,没有兴趣,但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小学必须重视美术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兴趣;有效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
摘 要: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发散性思维过程也就是大腦思考的过程。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从思维导图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在课前预习环节的应用、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应用三个层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思维导图;发散性思维;品德与社会  在教育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思维科学手段的发展,思维和知识的可视化手段也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要上一节生动高效的品德课,笔者认为功夫必定在课堂之外,课前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精彩。  一、资料收集,扩充课堂容量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它的教学内容涉及法律、自然常识、历史、地理、文学等,光靠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巨大的信息量会让学生感到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