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环境下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im1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看,影响科学探究低效性的原因很多,就目前小学课堂探究活动的低效性表现来看主要是:我国城镇大部分学校,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当地有一定名气的学校更是愈演愈烈。一间正常只能容纳四十余名学生的教室,却挤坐着70-80名学生。教室里横没有缝隙,纵没有距离,学生一个挨一个,最前边的学生几乎贴近黑板,讲台两侧也坐着学生,教室中几乎没有通道。在如此大班额或超大班额环境之下,教师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更是难以有效开展。教师们普遍感觉课堂纪律难把握、课堂秩序难维持。在大班额的实验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表现异常活跃,老师还在讲台上讲实验要求,学生已经在下面我行我素地开始动手了;
  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片面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在探究中学生是自由的,教师对学生管理得越少越好,于是便有了放任与放纵的现象。放任学生自行探究,甚至放纵学生的不合理行为,在目标不明的环境下,想仅凭学生的自律产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如此大班额之下,如果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实验只能是在闹哄哄中开始,在乱糟糟中结束,科学探究目标不能落到实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无从谈起。那么,在目前我们无法改变大班额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有序地开展实验教学,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呢?
  一、大班额教学,必须采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1)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
  第一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我们根据学生座位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10—12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这样的小组为异质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成功。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互相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学习(在群体学习中的个体学习行为)转变为"组内合作"和"组与组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对学习 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不仅如此,我们还指定或推选一名组长,来具体组织和实施,并以此来形成合作学习小组的核心。
  第二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时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合作机会,也就谈不上合作的时间。我们成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自觉性仍然较差,给予孩子太充分的时间、空间容易让他们渐渐忘记原来的任务而开始无谓的交谈。从而造成课堂上热闹活跃却缺乏有效性的假象。因此教师要杜绝此类现象在课堂上的发生,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在场者,用教师本身的威性和带有鼓励性的关心引导来防止“走过场”现象的发生。
  二、改进组织策略
  1、主导态度:放飞探究的心灵。当儿童发现令他们迷惑不解或是能引起他们兴趣、激起了他们好奇心的物体或现象时,他们就会发问并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松开了束缚学生的手脚,放飞了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智慧才能得以施展。
  2、行为方式:引导学生亲历科学。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学习要以亲历活动为主。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和神往,他们乐意开展的很多探究对他们来讲也是“好玩”的。我们无法想象,如果让小学生从事跟他们基本没关系而无趣的长时间探究,他们还能否坚持下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小学生的“玩”的特点,从中获得启发,针对小学生的兴趣指向,组织他们进行探究。把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究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感觉到仿佛就像自己在“玩”一样。这是许多科学课深受学生喜爱的原因。
  三、习惯养成
  良好的实验习惯,可以帮助学生一步步迈进科学的殿堂,走向探索科学的高峰。在大班额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约束,课堂上将会是研究时轰轰烈烈、汇报时各抒己见、归纳时收效甚微,师生付出的精力与其所得极不相称,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不失时宜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
  首先,用教师的典范作用感染学生。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可敬的,其言语具有威信。但老师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要做到。
  其次,培养学生有序操作实验的好习惯。要训练学生动脑思考、规范操作、正确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怎样让学生将实验做得更好,教师要定出标准,如:实验室行动听指挥,实验探究不是“玩”和“闹”,实验仪器物品要归原位等等。这些日常的实验习惯,也就是常规工作要坚持不懈地训练,而且要做好。
  最后,培养学生整理实验器材的好习惯。实验结束要规范进行仪器整理。严格要求学生有序拆除,有序清洗,有序安放,对乱摆乱放,丢三落四,一走了之的行为要进行教育并及时纠正。如果学生做完实验后,将实验材料乱扔乱放,溜之大吉,下一次实验绝对没有人有很大的兴趣来做整理工作,而且实验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班额环境下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立项编号:GS[2011]GHB047)
  【作者单位:会宁县教场小学 甘肃 】
其他文献
随着党的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口号响亮的提出,“和谐”一词成了出现频率极高的文字, 备受众人关注。 和谐产生美, 美在和谐中, 它是各类美好事物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阅读教学更是追求美的过程。于是, “和谐” 也就自然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执著追求。     一、 和谐教育     和谐课堂是 “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氛围, 即教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 亲切和
摘要:大班科学活动《蚯蚓的秘密》前后一共经过了四次研讨,我立足于四个方面,审视教师如何通过解读教材进行合理设计,并在一次次的研讨中进行反思与方案的优化,力图将活动设计得更为完善。  关键词:一课多上;实践研究;问题透视;解决策略;    我园在打磨骨干教师时,采取了“一课多上”的模式,由同一位教师多次跟进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磨练出好课,通过磨练使骨干教师能尽快成长。  “一课多上”就是一节活动在不同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着,充分挖掘我们身边的科学,从而培养幼儿能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沟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沟通中认识彼此的第一步。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倾听“把脉”  (一)教师在倾听学生时存在的缺陷  1、为听而听。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倾听学生发言时,往往用简单的“对”或“错”之类的话语来表达听了,这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的听而已,不是真正地倾听。  2、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