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追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党的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口号响亮的提出,“和谐”一词成了出现频率极高的文字, 备受众人关注。 和谐产生美, 美在和谐中, 它是各类美好事物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阅读教学更是追求美的过程。于是, “和谐” 也就自然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执著追求。
  
   一、 和谐教育
  
   和谐课堂是 “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氛围, 即教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 亲切和蔼的表情、 崇高的人格魅力创设出的一种充满人文关怀、 人性化感知、 富有人情化的课堂环境, 从而达到师生之间沟通无碍、 轻松活泼的和谐的互动交流场景。和谐课堂下既能充分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又能达到学生积极思维、 自主学习、 创新发展的教学目标” 。
  
   二、 追求和谐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情绪是高涨的, 思维是活跃的。 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坚持以人为本, 它适应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 使课堂中各个因素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协调合作, 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
   1.和谐使每一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中, 一改以往教师的 “喧宾夺主” , 教师承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条件 “成熟”的情况下, 将更多的时间、 空间留给学生自己掌控, 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拥有了主人翁意识之后,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 才会敢说、 敢做, 爱说、 爱做, 学习起来才会更带劲, 更有效。
   2.和谐使每一位学生尽显个性风采。
   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中,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 "接收器" , 对于课堂中的新知识, 甚至是课堂中的各个因素, 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观点, 同学间、 师生间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彼此交流作为个体独有的见解, 展示了自我, 发展了群体。
   3.和谐使每一位学生吸收均衡的 “营养” 。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面对的是深藏作家真情的文本, 和谐的阅读教学, 除了吃 “白米饭” ——掌握语言文字之外, 更需要让他们在"菜肴" ——情理中吸收营论文格式养, 达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 “人文性” 的真正的统一。
   4. 和谐使每一位学生深受美的熏陶。
   教育家于漪说: “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 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 的确, 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其中有着语言美、 结构美、 情节美、 意境美、 思想美......阅读教学过程中, 首先教师自身要善于发现美, 在此基础上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欣赏美、 感悟美。多彩的语言, 丰厚的人文, 绵延的情思, 深邃的哲理, 使我们的学生启心智, 长见识。5.和谐使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 追求和谐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 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 有创意的阅读。” 那么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必须是:
   1.平等对话——互动的课堂,新课改之后, 我们追求自由、 开放、 有活力的课堂,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知情合一——充实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而这样的 “统一”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供参考, 从而使得一些老师很难把握统一的“度” , 很容易顾此失彼, 将极富情感的语文课上成枯燥的练习课; 更有甚者上成了思想品德课、 科学课。
   3.整体把握——完整的课堂。课堂中我们追求的是完整、 和美的阅读课堂, 其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 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 没有任何的块状感, 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 一泻千里, 一气呵成。和谐的课堂阅读教学, 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 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 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教师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其中有宏观的把握, 也有微观的艺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一开始,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览课文, 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通过自身的努力, 尽量缩短。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 提出自己想解决的,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老师则要根据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等, 筛选出有价值的、 全班学生须掌握的问题, 然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 品读课文, 在“读”中品味语言, 增强语感, 理解文章, 感悟情理, 解决问题, 掌握知识, 使得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 达到我中有书, 书中有我, 书我合一的境界。
   4. 和而不同——个性的课堂。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往往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框定在一个固定牢笼中, 学生该说的, 能说的只能是标准答案, 否则换来的只能是 “× ”。然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 个性气质、 兴趣爱好、 能力水平都不一样, 在面对同一文本的时候就会“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 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5.注重生成——发展的课堂。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认论文格式真深入地钻研透教材, 尽可能全面地备好学生, 但在明确教学目标, 保证课堂的正确方向的前提下, 教师应随时迎候学生的 “一鸣惊人” , 不光如此, 教师还应努力提倡创新求异,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倡导问题解决的多样化策略,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教师及时地为生成 “变换着节奏” 。过程中老师、 学生的思想与所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地磨击碰撞, 创新的火花不断冒出迸发,新的学习需求、 认识和体验也不断地加深,使得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 智力、 情感、 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 更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活力。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和谐的课堂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除了轻松、快乐地学好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情的体验、 融合与发展。
   每位学生都犹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如何将其内在隐藏的光芒释放出来,这是一门艺术, 更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职责。 课堂中,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能动性、 创造性, 让他们的智慧得以显露, 行为得到认同。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和谐课堂里, 美不胜收的文本中尽情遨游, 欣赏语文的美!
其他文献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龄初期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呢?  一、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