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各地课堂教学改革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也出现了不少照搬其他成功模式的现象,不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走形式主义。课堂上拉桌子的拉桌子,分组的分组的,自由讨论得很热烈,课堂是很热闹,学生好像很活跃,连时间分配也照搬,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掌握了什么,可能教师自己心里都没底。如果说要教改就要走这种“教改”模式,那效果会怎样可想而知。教改,不在于是否搬了桌子,是否只要求学生写黑板,只要求学生讨论,那些都只是教学形式或手段。我们说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不是放任自由,教改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堂的真正实效。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笔者,对此也有一些体会。
一、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不少教改方案中都设定其课堂时间分配,且进行硬性规定,要求不能超过其时间限制,多少时间教师讲,多少时间学生做等,甚至有专人监管。事实上课堂时间的分配很大程度上要看本节内容,也即大致时间可以导向,课堂的40分钟怎样分配可以达到最大效率,不能以条框进行限制。课堂时间分配的设定本来是为了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情况,若以规定时间进行限制反而失去了课堂时间分配设定的初衷。有的时候可能需学生讨论的时间多些,或教师讲授的内容多些,或学生练习的时间多些,所以时间的设定应合理,而不是定性。
二、合理分组讨论及展示
在分组讨论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但如何合理地分组是很重要的,需考虑到组员的平衡,组员的搭配等情况。而且分组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无论怎样调配,发言的、展示的总是那些本来就很积极的或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可能这部分学生会带动其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进行也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但是相对较弱的那部分学生就总是处在跟随的状态,教师若只看到活跃的那部分学生,往往就会忽视了更需要关心的那部分。所以无论分组与否,其实教师都需要关注到全体而不是个别。另外,是否需分组讨论也是针对当节内容而定,有些内容是需学生探索、研究得出结论,并通过讨论拓展自己的思路等,但若明显可得出结论的就无需为了完成讨论而讨论。学生的自我展示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但需导向得当,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在课间先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上前置性作业中某证明题解题过程,然后在堂上让学生讲述,实际上学生讲的时候就是照着念出他所写的过程,这样的展示个人认为是没有意义的,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让学生直接说出本题的解题思路更为妥当,若需规范解题过程,也可在讲述思路后在屏幕上演示,指出书写时需注意的地方。还有的情况是,让学生展示答案,其他同学有问题,但教师却不加以解释,这样的“展示”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合理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的使用可以达到让学生在课堂得到充分练习的目的。但有些课堂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把每节新课当成了复习课或练习课,即对于新的知识点,教师不作任何的点拨或拓展,让学生预习后直接用导学案进行练习,虽然似乎是缩短了所用时间,但同时在新知识点的传授中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创新等过程也随之抹杀。久而久之,每节课似乎就是练习再练习,学生就会出现学习疲倦,思维产生定势,还会出现部分学生掉队的情况。在教学中,新知识的讲授我认为是必需的,关键是教师怎么去讲,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少讲或不讲,影响了学生对原理概念的理解,造成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出现缺陷。比如某个新公式、新定理,学生可能自己看会知道它是什么,但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可以怎样用等需要教师加以点拨,特别是重点、难点更要讲深讲透。教师在课堂上是导向者的角色,而不是旁观者。精讲精练,而不是少讲多练。
四、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都应是以有实效为目的。有些课堂开放活泼,教学形式追求新颖,教学手段丰富花哨,但效果始终不佳。曾听过一节公开课相当精彩,是一节概念课,实际上概念课是比较难上的,因为单纯地介绍性容易出现闷场,但太放开又容易让学生不明所以。这个教师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找到的本节需要解决的所有知识点,他罗列在黑板上,然后先让学生针对知识点提出各种疑问,并一起进行解决,教师把一些需注意的、有遗漏的地方补充,整节课环环紧扣,学生主动讨论、主动表示疑问、主动发言,教师对教材烂熟于心,点评到位,把整个课堂控制得很好。这节课没有任何花哨的铺排,教师始终在“穿针引线”,只是纯粹地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掌握,这样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这与教师深厚的基本功、操控课堂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课堂教学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是要理解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摸索,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效,只有这样才可真正实现改革的目的。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六十五中实验学校)
一、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不少教改方案中都设定其课堂时间分配,且进行硬性规定,要求不能超过其时间限制,多少时间教师讲,多少时间学生做等,甚至有专人监管。事实上课堂时间的分配很大程度上要看本节内容,也即大致时间可以导向,课堂的40分钟怎样分配可以达到最大效率,不能以条框进行限制。课堂时间分配的设定本来是为了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情况,若以规定时间进行限制反而失去了课堂时间分配设定的初衷。有的时候可能需学生讨论的时间多些,或教师讲授的内容多些,或学生练习的时间多些,所以时间的设定应合理,而不是定性。
二、合理分组讨论及展示
在分组讨论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但如何合理地分组是很重要的,需考虑到组员的平衡,组员的搭配等情况。而且分组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无论怎样调配,发言的、展示的总是那些本来就很积极的或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可能这部分学生会带动其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进行也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但是相对较弱的那部分学生就总是处在跟随的状态,教师若只看到活跃的那部分学生,往往就会忽视了更需要关心的那部分。所以无论分组与否,其实教师都需要关注到全体而不是个别。另外,是否需分组讨论也是针对当节内容而定,有些内容是需学生探索、研究得出结论,并通过讨论拓展自己的思路等,但若明显可得出结论的就无需为了完成讨论而讨论。学生的自我展示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但需导向得当,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在课间先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上前置性作业中某证明题解题过程,然后在堂上让学生讲述,实际上学生讲的时候就是照着念出他所写的过程,这样的展示个人认为是没有意义的,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让学生直接说出本题的解题思路更为妥当,若需规范解题过程,也可在讲述思路后在屏幕上演示,指出书写时需注意的地方。还有的情况是,让学生展示答案,其他同学有问题,但教师却不加以解释,这样的“展示”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合理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的使用可以达到让学生在课堂得到充分练习的目的。但有些课堂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把每节新课当成了复习课或练习课,即对于新的知识点,教师不作任何的点拨或拓展,让学生预习后直接用导学案进行练习,虽然似乎是缩短了所用时间,但同时在新知识点的传授中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创新等过程也随之抹杀。久而久之,每节课似乎就是练习再练习,学生就会出现学习疲倦,思维产生定势,还会出现部分学生掉队的情况。在教学中,新知识的讲授我认为是必需的,关键是教师怎么去讲,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少讲或不讲,影响了学生对原理概念的理解,造成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出现缺陷。比如某个新公式、新定理,学生可能自己看会知道它是什么,但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可以怎样用等需要教师加以点拨,特别是重点、难点更要讲深讲透。教师在课堂上是导向者的角色,而不是旁观者。精讲精练,而不是少讲多练。
四、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都应是以有实效为目的。有些课堂开放活泼,教学形式追求新颖,教学手段丰富花哨,但效果始终不佳。曾听过一节公开课相当精彩,是一节概念课,实际上概念课是比较难上的,因为单纯地介绍性容易出现闷场,但太放开又容易让学生不明所以。这个教师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找到的本节需要解决的所有知识点,他罗列在黑板上,然后先让学生针对知识点提出各种疑问,并一起进行解决,教师把一些需注意的、有遗漏的地方补充,整节课环环紧扣,学生主动讨论、主动表示疑问、主动发言,教师对教材烂熟于心,点评到位,把整个课堂控制得很好。这节课没有任何花哨的铺排,教师始终在“穿针引线”,只是纯粹地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掌握,这样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这与教师深厚的基本功、操控课堂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课堂教学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是要理解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摸索,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效,只有这样才可真正实现改革的目的。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六十五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