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各地都在推行形式多样的“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本质都是强调“因学而教”,即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舞台,教师的教学是因学生的需要而进行,服务、服从于学生的学习。但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没有理性审视,不分学科、学情以及课型,盲目照抄照搬,使得物理课堂应有的探究与体验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只是浮于表层而没有张力,这种“智趣”缺失的课堂,不仅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的减弱,也与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背道而驰。怎样改变为模式而模式的教学状态?笔者以为只有明晰课改的核心诉求,结合现实学情、学科特质,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物理课堂改革的路径。笔者近两年在导学模式下构建初中物理“智趣”课堂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以期通过本文探求导学模式下如何让物理课堂彰显充盈“智趣”的生态课堂。
1基于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智趣”课堂实施策略
导学模式下建构初中物理“智趣”课堂,必须以“学案”为媒介,通过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在问题引领之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然后依靠小组间的合作,激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验探究,踊跃展示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智能的提升、兴趣的激发。具体实施方案是将学习内容分为几个活动板块,每个学习板块的基本环节是:自主先学→同伴互学→问题探究→展示评价→总结提升,这些环节的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可以对环节间的顺序作出调整,也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环节,这样的要求使教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利于操作,避免模式的僵化。
1。1自主先学,提升学习品质
自主先学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可以安排在课前,也可以是学习活动之中,它不完全等同于课前的预习或者前置学习,它是教师根据课堂学习目标和内容,在不影响课堂探究学习基础上,以学案为载体有选择性的安排一些预学任务。笔者在一次研讨活动中听了苏科版九年级下《磁体与磁场》一课授课老师对“认识磁体”自主先学环节的设计,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将问题设计成不用学生思考、摸索,就能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概念、规律等结论性内容的填空,而是采用了以下设计。
【自主先学】认识磁体
利用所给器材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1)找朋友:磁体能够吸引桌上的哪些东西?
(2)比强弱:将大头针洒在白纸上,将条形磁体放入其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 看方向:将小磁针放在支架上,观察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是怎样的?
(4)试作用:用磁体的两端分别靠近另一磁体的两端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5)比发现:你还有哪些发现?有什么疑问?
上述设计,可看出该教师在研透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先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尝试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较好地达成了预学目标,更为可贵的是教师给了学生在学习时发现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为什么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也能吸引大头针、磁铁断了以后每一段怎么还有磁性”等等问题,这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助燃剂,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自主先学的内容设计不能是流于形式的结论性内容的填空,而是在尊重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通过问题路径的引领完成部分学习任务,搭好知识生成的框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品质。
1。2同伴互学,强化合作能力
同伴互学是以组建相关的学习小组为基础,主要解决自主先学中存在的个性问题,通过同伴间的互助性学习,达到学习经验成果的共享,疑难问题的排解,问题认识的深化,较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不同学生的困境,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智能、学习兴趣、同伴情谊,其更深远的蕴意在于学生合作精神乃至合作型人格的养成。笔者在《物体的质量》一课中对“测量质量”采用同伴互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同伴互学】测量质量
(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
仔细观察屏幕上托盘天平示意图和桌上的天平,熟悉结构并相互间说说所指部位的名称。
(2)探究托盘天平
比一比:用最简便的方法比一比“△”形金属丝与“□”形金属丝谁的质量大?
学生比较后,有的小组发现“△”形金属丝质量大,有的小组发现“□”形金属丝质量大。
教师请各小组将放在托盘上的金属丝左右交换,进一步观察结果。(由于交换位置后结果与先前不同,从而引发学生对平衡螺母的作用的认识,并体验到平衡螺母的调节方法。)
试一试:用最快的方法试一试“△”形金属丝与“□”形金属丝的质量相差多少?
(小组商量后很快通过移动游码得出了结果,在此过程中理解了游码的作用。)
称一称:阅读课本P3“使用说明书”,再称一称金属丝的质量是多少?
(要学生分工合作,通过记录添加或取出砝码的先后顺序,小组交流,使学生明白砝码添加的顺序。)
(3)请一小组内学习薄弱的学生展示测量过程,其他小组对操作过程进行评价。
这样设计不同于以往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导致学生在被动静听过程中产生思维惰性,并逐渐失去对物理的学习热情,而现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天平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感悟操作天平每一步的本因,实现了学生对如何使用天平这一知识的内化。由各小组薄弱学生的展示,避免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当陪客的现象,促使他们也要主动参与小组的讨论,同时利用对小组的评价机制,让所有小组成员都意识到在学习活动中是“团队作战”,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让学生都从合作学习中有收获、有提升。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课堂上同伴互助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其内隐、本质的价值是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 1。3问题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探究是学生达成目标的重要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多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内在动机,在探究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通过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不仅获得科学知识,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体验到探究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下面以《压强》一课中“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为例说明。
【问题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创设情境:请每组派一个代表,看谁能最先让气球破裂(如图1);谁能想办法,踩在一堆气球上,气球不破(如图2)。
[TP6CW10。TIF,BP#]
(2)提出问题:请根据上述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
(3)作出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
(4)设计方案:根据给定器材,气球一只、铅笔一支(一端削尖的)、自制的压力小桌、自制的沙槽(内有沙)、海绵、钩码一盒、矿泉水瓶、木板等器材设计探究方案。
(5)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交流汇报。要求实验后从三方面交流“你是怎么做的?你观察到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选出最优方案。
通过“消灭气球”的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情绪高涨,接着设计“人踩在气球上,气球也不破”这一与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开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设计过程中,给了学生足够多的器材,为学生设计多种方案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获得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比教师的讲授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尤其是锻炼了学生各种实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还要对学生的困难、疑问、错误给予指导,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提升科学探究的素养。
1。4展示评价,激活学生思维
展示评价是通过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让学生不仅充分展示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也要展示学生深层次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学习中有思维价值的疑惑,这不仅是对学生前期学习的检验,并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也是师生、生生间多维交流互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深化对学的理解。以下是《摩擦力》一课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片断。
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教师先请学生利用桌面上器材测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然后小组展示测量过程。
组1展示如图3所示的实验方案。
生1:利用弹簧测力计在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根据二力平[HJ1。1mm]衡的知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TP6CW11。TIF,Y#]
师: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感觉有困难的地方?
生1:不容易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的示数读起来也不方便。
师:哪个组同学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来改进实验方案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操作。
[TP6CW12。TIF,Y#]
生2:我们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边讲边演示如图4所示的方案,把木块和弹簧测力计固定,拉动木板同时观察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想想看这种方案行吗?
生3:这种方案中木块是静止的,木块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我认为不可行。
生2:可行的,由运动的相对性可知,拉动木板就相当于木块在运动,而这时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所以无需拉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TP6CW13。TIF,Y#]
生3:(沉思一会,恍然大悟)我明白了,用你这种方法更好、更合理也能更准确的测量出结果,但如果在测力计下方加一个垫块效果会更好(如图5)。
师:刚才同学们完善了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利用基于问题的展示交流,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得地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口头的表达、板演亦或是操作演示,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所获、所疑以及创新见解等向其他同学充分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自信,锻炼学生的表达,激发智慧潜能,加上对小组的展示采用师生多元的评价手段和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继而上升对物理的积极情感。
1。5总结提升,生长学生智慧
总结提升是在展示评价基础上的归纳、提炼、升华,可以在课堂的结尾,也可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后,从知识的整体建构、科学方法的提炼、物理思想的挖掘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升,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智慧得到生长。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策略让枯燥的归纳总结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能乐于自主梳理、反思学习内容,完善自我的智能结构, 提升科学素养。
比如笔者在执教《走进分子运动》一课的课堂小结时,设计了这样的虚拟情境:“如果把你缩小到一个水分子般大小后放到水里,你会感受到一个怎样的世界?”,这种突破学科本位的总结处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学到的知识,拓展思维的广度。又如,复习《欧姆定律》一章时,以“电路这个舞台上有哪三个演员?有哪两种舞台?在两种舞台上三位演员都表演了什么节目?这三位演员有何关系?研究时用到了什么方法”等问题,通过风趣的类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头脑中碎片化的知识得到有机合,利于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有效的科学建构。
2结语
钟启泉教授说过“衡量一节课、一个单元的课上得好不好,有两个最基本的标尺,一个就是看能不能激发学生无穷的疑问,另一个是能不能引起学生无穷无尽的兴趣”,而导学模式下初中物理“智趣”课堂就是对大数据时代好课的一种极好演绎,课堂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走向更关注于思维和能力的教学,真正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品质获得提高。
【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初中物理‘智趣’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1基于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智趣”课堂实施策略
导学模式下建构初中物理“智趣”课堂,必须以“学案”为媒介,通过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在问题引领之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然后依靠小组间的合作,激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验探究,踊跃展示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智能的提升、兴趣的激发。具体实施方案是将学习内容分为几个活动板块,每个学习板块的基本环节是:自主先学→同伴互学→问题探究→展示评价→总结提升,这些环节的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可以对环节间的顺序作出调整,也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环节,这样的要求使教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利于操作,避免模式的僵化。
1。1自主先学,提升学习品质
自主先学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可以安排在课前,也可以是学习活动之中,它不完全等同于课前的预习或者前置学习,它是教师根据课堂学习目标和内容,在不影响课堂探究学习基础上,以学案为载体有选择性的安排一些预学任务。笔者在一次研讨活动中听了苏科版九年级下《磁体与磁场》一课授课老师对“认识磁体”自主先学环节的设计,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将问题设计成不用学生思考、摸索,就能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概念、规律等结论性内容的填空,而是采用了以下设计。
【自主先学】认识磁体
利用所给器材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1)找朋友:磁体能够吸引桌上的哪些东西?
(2)比强弱:将大头针洒在白纸上,将条形磁体放入其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 看方向:将小磁针放在支架上,观察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是怎样的?
(4)试作用:用磁体的两端分别靠近另一磁体的两端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5)比发现:你还有哪些发现?有什么疑问?
上述设计,可看出该教师在研透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先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尝试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较好地达成了预学目标,更为可贵的是教师给了学生在学习时发现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为什么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也能吸引大头针、磁铁断了以后每一段怎么还有磁性”等等问题,这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助燃剂,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自主先学的内容设计不能是流于形式的结论性内容的填空,而是在尊重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通过问题路径的引领完成部分学习任务,搭好知识生成的框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品质。
1。2同伴互学,强化合作能力
同伴互学是以组建相关的学习小组为基础,主要解决自主先学中存在的个性问题,通过同伴间的互助性学习,达到学习经验成果的共享,疑难问题的排解,问题认识的深化,较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不同学生的困境,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智能、学习兴趣、同伴情谊,其更深远的蕴意在于学生合作精神乃至合作型人格的养成。笔者在《物体的质量》一课中对“测量质量”采用同伴互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同伴互学】测量质量
(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
仔细观察屏幕上托盘天平示意图和桌上的天平,熟悉结构并相互间说说所指部位的名称。
(2)探究托盘天平
比一比:用最简便的方法比一比“△”形金属丝与“□”形金属丝谁的质量大?
学生比较后,有的小组发现“△”形金属丝质量大,有的小组发现“□”形金属丝质量大。
教师请各小组将放在托盘上的金属丝左右交换,进一步观察结果。(由于交换位置后结果与先前不同,从而引发学生对平衡螺母的作用的认识,并体验到平衡螺母的调节方法。)
试一试:用最快的方法试一试“△”形金属丝与“□”形金属丝的质量相差多少?
(小组商量后很快通过移动游码得出了结果,在此过程中理解了游码的作用。)
称一称:阅读课本P3“使用说明书”,再称一称金属丝的质量是多少?
(要学生分工合作,通过记录添加或取出砝码的先后顺序,小组交流,使学生明白砝码添加的顺序。)
(3)请一小组内学习薄弱的学生展示测量过程,其他小组对操作过程进行评价。
这样设计不同于以往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导致学生在被动静听过程中产生思维惰性,并逐渐失去对物理的学习热情,而现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天平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感悟操作天平每一步的本因,实现了学生对如何使用天平这一知识的内化。由各小组薄弱学生的展示,避免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当陪客的现象,促使他们也要主动参与小组的讨论,同时利用对小组的评价机制,让所有小组成员都意识到在学习活动中是“团队作战”,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让学生都从合作学习中有收获、有提升。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课堂上同伴互助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其内隐、本质的价值是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 1。3问题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探究是学生达成目标的重要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多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内在动机,在探究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通过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不仅获得科学知识,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体验到探究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下面以《压强》一课中“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为例说明。
【问题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创设情境:请每组派一个代表,看谁能最先让气球破裂(如图1);谁能想办法,踩在一堆气球上,气球不破(如图2)。
[TP6CW10。TIF,BP#]
(2)提出问题:请根据上述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
(3)作出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
(4)设计方案:根据给定器材,气球一只、铅笔一支(一端削尖的)、自制的压力小桌、自制的沙槽(内有沙)、海绵、钩码一盒、矿泉水瓶、木板等器材设计探究方案。
(5)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交流汇报。要求实验后从三方面交流“你是怎么做的?你观察到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选出最优方案。
通过“消灭气球”的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情绪高涨,接着设计“人踩在气球上,气球也不破”这一与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开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设计过程中,给了学生足够多的器材,为学生设计多种方案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获得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比教师的讲授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尤其是锻炼了学生各种实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还要对学生的困难、疑问、错误给予指导,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提升科学探究的素养。
1。4展示评价,激活学生思维
展示评价是通过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让学生不仅充分展示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也要展示学生深层次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学习中有思维价值的疑惑,这不仅是对学生前期学习的检验,并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也是师生、生生间多维交流互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深化对学的理解。以下是《摩擦力》一课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片断。
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教师先请学生利用桌面上器材测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然后小组展示测量过程。
组1展示如图3所示的实验方案。
生1:利用弹簧测力计在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根据二力平[HJ1。1mm]衡的知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TP6CW11。TIF,Y#]
师: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感觉有困难的地方?
生1:不容易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的示数读起来也不方便。
师:哪个组同学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来改进实验方案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操作。
[TP6CW12。TIF,Y#]
生2:我们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边讲边演示如图4所示的方案,把木块和弹簧测力计固定,拉动木板同时观察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想想看这种方案行吗?
生3:这种方案中木块是静止的,木块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我认为不可行。
生2:可行的,由运动的相对性可知,拉动木板就相当于木块在运动,而这时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所以无需拉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TP6CW13。TIF,Y#]
生3:(沉思一会,恍然大悟)我明白了,用你这种方法更好、更合理也能更准确的测量出结果,但如果在测力计下方加一个垫块效果会更好(如图5)。
师:刚才同学们完善了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利用基于问题的展示交流,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得地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口头的表达、板演亦或是操作演示,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所获、所疑以及创新见解等向其他同学充分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自信,锻炼学生的表达,激发智慧潜能,加上对小组的展示采用师生多元的评价手段和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继而上升对物理的积极情感。
1。5总结提升,生长学生智慧
总结提升是在展示评价基础上的归纳、提炼、升华,可以在课堂的结尾,也可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后,从知识的整体建构、科学方法的提炼、物理思想的挖掘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升,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智慧得到生长。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策略让枯燥的归纳总结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能乐于自主梳理、反思学习内容,完善自我的智能结构, 提升科学素养。
比如笔者在执教《走进分子运动》一课的课堂小结时,设计了这样的虚拟情境:“如果把你缩小到一个水分子般大小后放到水里,你会感受到一个怎样的世界?”,这种突破学科本位的总结处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学到的知识,拓展思维的广度。又如,复习《欧姆定律》一章时,以“电路这个舞台上有哪三个演员?有哪两种舞台?在两种舞台上三位演员都表演了什么节目?这三位演员有何关系?研究时用到了什么方法”等问题,通过风趣的类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头脑中碎片化的知识得到有机合,利于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有效的科学建构。
2结语
钟启泉教授说过“衡量一节课、一个单元的课上得好不好,有两个最基本的标尺,一个就是看能不能激发学生无穷的疑问,另一个是能不能引起学生无穷无尽的兴趣”,而导学模式下初中物理“智趣”课堂就是对大数据时代好课的一种极好演绎,课堂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走向更关注于思维和能力的教学,真正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品质获得提高。
【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初中物理‘智趣’课堂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