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批原本落后的农村学校正在不断崛起。要改善、提升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创新、精致地管理学校,走出一条具有自主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教育的各个要素,浅析了建城区学校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建城区学校;困境;探因;提升策略
改革发展三十多年,我国迎来了可喜的变化与发展,特别是在教育上。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相配套的教育也在飞快地提速,许多的建城区学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大众将视野聚焦到这些学校,希望其能进一步地提升,不断创新,打造成名校、大校,让学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所谓建城区学校,就是在城市不断扩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处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办学条
件简陋、内部管理低效、教学质量较低、社会声誉不佳的学校,如何能让建城区学校摆脱现有困境,创出既有特色品牌,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切实贯彻教育方针,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所面临的困境
学校究竟“薄弱”[1]在什么地方,症结在哪里?普遍看来,这些学校明显存在着“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不足:首先是硬件方面,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较差,基本上都是举步维艰。如仓山区的上渡附近,就有几所这样的学校,去这些学校的路都不好走,更别谈教学设备设施了。其次是软件方面,主要表现为领导班子弱,管理水平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学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新生数量不足,且文化素质较差,学校的办学效益与质量偏低。
二、建城区学校薄弱的原因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因素:
(一)学校各类资源的匮乏
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对这些建城区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在他们的眼中,投资建设一所学校的产出,远不如投资房地产、商业等经济实体来得快、多,不会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这就造成了学校资源满足不了教育教学要求的矛盾特别突出。
(二)建城区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差别悬殊,还有其内部自身的原因
1.校长在教育观念、管理理念上比较落后
校长没有清晰的办学思路,缺乏质量意识,仅以维持代替管理,更由于办学思想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
2.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学校管理制度缺乏正确的导向性、发展性、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很难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
3.教师在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上还存在差距
4.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健康成长有差距
建城区学校最大的困境,就是生源太差。这些消极因素集中在学校,使这些学校办学更加困难,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三、探索建城区学校特色化改造发展之路
改造建城区的学校,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从各种教育因素入手,逐步地改善、发展。
(一)要完备学校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
要争取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来获得超额的教育资源,这是政府层面的问题,在这就不赘述了。只是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要真正明白,为了建好一所学校,我们究竟需要哪些教育资源?在缺乏的教育资源中,哪些教育资源是学校发展必须拥有的?哪些是学校努力可以获得的?哪些是集中现有教育资源可以弥补的?当我们理性地面对资源缺乏的现实时,除了积极争取更好的办学条件与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更有效地配置稀缺的教育资源,考虑如何更高效地使用稀缺的教育资源,要懂得“越是贫穷的人,越应该科学地配置与使用自己的财富”。
(二)要更新变革办学理念,以精致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学校发展
提升学校办学理念,是一种目标的实现过程,而学校精致化管理是一种境界,一种现代学校管理的理念,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力量,带领着全体教师去实践学校既定的目标,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1.要有不薄弱的发展思路
对于学校而言,虽然不存在志向问题,但在学校发展的思路上,仍然存在价值导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丰富内涵,大胆创新地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2]认为:“重新确定学校的理念是首要的任务。”对于校长来讲,对学校进行任何重大的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学校进行重新设计。这一设计是否成功,首先在于是否形成了明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它既指导着学校快速健康地发展,又体现出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期待。江苏的洋思中学[3]与山东的杜朗口中学[4],在拥有辉煌之前,洋思中学是典型的“三流学校”,“即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组成的农村联办初中。当崔其升校长到杜朗口中学时,教育行政部门更是有将这所学校撤并的打算。在这种危机感的催促下,这两所学校的校长及学校领导班子,振奋精神,树立信心,立足学校现状,制订“走小步,不停步”的原则,大胆提出“让每个学生合格”“面向每个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让每一位学生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不敢说正是两所学校的大胆创新理念催生了今天的洋思中学与杜朗口中学,但没有这种理念,绝不可能有它们的今天。
2.学校管理创新是走向优秀的第二步
学校的管理要创新,就要精致化、最优化,就要注重管理的整个过程。当“精致化”成为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体制,一种思想方法,还是一种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必将对师生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精致化管理的内在机制是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责任心意味着忠于职守,尽职尽力,全力履行职责和义务;意味着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对本职工作满腔热忱,执著追求,不折不挠,全身心投入;意味着服务,确定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意味着有高度的原则性,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一视同仁,不亲疏有别。学校管理队伍责任重大,它能为学校的持续发展精心策划,为学生的发展细心导航,为教师的发展精巧搭建成功的舞台。
关键词:建城区学校;困境;探因;提升策略
改革发展三十多年,我国迎来了可喜的变化与发展,特别是在教育上。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相配套的教育也在飞快地提速,许多的建城区学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大众将视野聚焦到这些学校,希望其能进一步地提升,不断创新,打造成名校、大校,让学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所谓建城区学校,就是在城市不断扩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处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办学条
件简陋、内部管理低效、教学质量较低、社会声誉不佳的学校,如何能让建城区学校摆脱现有困境,创出既有特色品牌,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切实贯彻教育方针,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所面临的困境
学校究竟“薄弱”[1]在什么地方,症结在哪里?普遍看来,这些学校明显存在着“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不足:首先是硬件方面,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较差,基本上都是举步维艰。如仓山区的上渡附近,就有几所这样的学校,去这些学校的路都不好走,更别谈教学设备设施了。其次是软件方面,主要表现为领导班子弱,管理水平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学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新生数量不足,且文化素质较差,学校的办学效益与质量偏低。
二、建城区学校薄弱的原因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因素:
(一)学校各类资源的匮乏
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对这些建城区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在他们的眼中,投资建设一所学校的产出,远不如投资房地产、商业等经济实体来得快、多,不会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这就造成了学校资源满足不了教育教学要求的矛盾特别突出。
(二)建城区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差别悬殊,还有其内部自身的原因
1.校长在教育观念、管理理念上比较落后
校长没有清晰的办学思路,缺乏质量意识,仅以维持代替管理,更由于办学思想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
2.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学校管理制度缺乏正确的导向性、发展性、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很难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
3.教师在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上还存在差距
4.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健康成长有差距
建城区学校最大的困境,就是生源太差。这些消极因素集中在学校,使这些学校办学更加困难,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三、探索建城区学校特色化改造发展之路
改造建城区的学校,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从各种教育因素入手,逐步地改善、发展。
(一)要完备学校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
要争取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来获得超额的教育资源,这是政府层面的问题,在这就不赘述了。只是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要真正明白,为了建好一所学校,我们究竟需要哪些教育资源?在缺乏的教育资源中,哪些教育资源是学校发展必须拥有的?哪些是学校努力可以获得的?哪些是集中现有教育资源可以弥补的?当我们理性地面对资源缺乏的现实时,除了积极争取更好的办学条件与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更有效地配置稀缺的教育资源,考虑如何更高效地使用稀缺的教育资源,要懂得“越是贫穷的人,越应该科学地配置与使用自己的财富”。
(二)要更新变革办学理念,以精致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学校发展
提升学校办学理念,是一种目标的实现过程,而学校精致化管理是一种境界,一种现代学校管理的理念,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力量,带领着全体教师去实践学校既定的目标,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1.要有不薄弱的发展思路
对于学校而言,虽然不存在志向问题,但在学校发展的思路上,仍然存在价值导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丰富内涵,大胆创新地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2]认为:“重新确定学校的理念是首要的任务。”对于校长来讲,对学校进行任何重大的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学校进行重新设计。这一设计是否成功,首先在于是否形成了明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它既指导着学校快速健康地发展,又体现出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期待。江苏的洋思中学[3]与山东的杜朗口中学[4],在拥有辉煌之前,洋思中学是典型的“三流学校”,“即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组成的农村联办初中。当崔其升校长到杜朗口中学时,教育行政部门更是有将这所学校撤并的打算。在这种危机感的催促下,这两所学校的校长及学校领导班子,振奋精神,树立信心,立足学校现状,制订“走小步,不停步”的原则,大胆提出“让每个学生合格”“面向每个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让每一位学生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不敢说正是两所学校的大胆创新理念催生了今天的洋思中学与杜朗口中学,但没有这种理念,绝不可能有它们的今天。
2.学校管理创新是走向优秀的第二步
学校的管理要创新,就要精致化、最优化,就要注重管理的整个过程。当“精致化”成为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体制,一种思想方法,还是一种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必将对师生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精致化管理的内在机制是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责任心意味着忠于职守,尽职尽力,全力履行职责和义务;意味着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对本职工作满腔热忱,执著追求,不折不挠,全身心投入;意味着服务,确定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意味着有高度的原则性,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一视同仁,不亲疏有别。学校管理队伍责任重大,它能为学校的持续发展精心策划,为学生的发展细心导航,为教师的发展精巧搭建成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