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密度”本质属性的成功教学案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suorenj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物理概念是研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本质属性时的科学抽象,是对事物的共同特征做出归纳和概括的一种思维形式,是表达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物理概念,而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内涵上下工夫。事实上要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必须经历丰富的认识、理解过程,包括感知、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加工过程。作者结合“密度”概念的教学加以分析。
  关键词: 物理概念 密度 教学案例
  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一个概念的建立,通常是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或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进而判断在共同特征中哪些因素和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关、哪些因素无关、抓住的特征是不是共同的本质特征。对于所做出的判断,还要通过实践(实验)跟其他概念联系起来加以检验。一些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要经过一个推理过程。因此,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必须首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思维加工的原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是这种认识反映的只是事物表面现象之间的联系,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必须进行科学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为了让学生顺利形成物理概念,必须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尽管教师在得出概念的文字或数字表达时讲得很清楚,但对于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概念和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剔除学习对象中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而突出其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的观念是从感性知觉到观念的过渡,它一方面保留了感性知觉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另一方面抛弃了某些次要的特征,而把比较重要的特征保留下来,为形成概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必须在引入概念后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为了引入密度概念,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探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在提出“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定量关系”这一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1)用天平测出铝块1的质量,用刻度值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再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重复对铝块2、铝块3进行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2)用天平测出木块1的质量,用刻度值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再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重复对木块2、木块3进行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由以上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有什么规律,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结论。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哪方面看数据,怎样得出结论,对同种物质的测量数据进行讨论,提醒学生既要竖着比较又要横着比较,让学生知道每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每种物质都遵守共同的规律,渗透“异中求同”的比较方法。然后比较不同物质在遵守共同规律的前提下是否有不同之处,渗透“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
  继而对实验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分析蜡块的多组数据得出:蜡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都相等,分析木块多组数据得出:木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都相等。由此引导学生比较得出:对于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定;而对于不同物质,其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却不同。教师由此推广并归纳:如果换用其他物质进行实验会发现,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可见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物理学中就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属性。
  该部分内容在历年中考中多以实验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对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难点在于熟练运用公式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复习时我对盐水密度、石块密度和石蜡密度采用如下的实验方法:
  1.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
  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步骤:A.往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B、把烧杯中的一半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为m2;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D.用公式求出盐水的密度。
  2.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
  器材:天平、砝码、量筒、水、石块、细线。
  步骤: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为m;B.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住此时读数为V1;C.让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2;D.用公式求出盐水的密度。
  3.测定密度小于水的一大块石蜡的密度
  器材:天平、砝码、量筒、水、金属块、细线(也可以用大头针)。
  步骤:A.用量筒测出石蜡的质量为m;B.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让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体积为V1;C.把金属块与石蜡用细线捆绑在一起,完全浸没在水中,用量筒测出总体积为V2;D.被测石蜡的密度。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不仅揭示出密度这个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引入这一新的物理量的必要性。
其他文献
摘 要: 微信的迅猛崛起,成了当前人们生活的热点,必然引起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并引发了关于微信教学的思考,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讲述如何使微信教学走入学生的通用技术教学中,一是选择和发布什么内容;二是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三是怎样引导学生参与;四是使用效果如何评价;五是应该注意些什么。  关键词: 微信 通用技术 课堂教学  微信已经深刻地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的迅猛崛起,成了当前人们生活的热
摘 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的盛行,使得信息技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和国家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作者结合自身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存在问题 应对
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这些规定成为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亮点之一
摘 要: 针对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并付诸实践,旨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观点。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思想教育 创新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是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成长阶段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生活问题,情感、思维也会受其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更需要加以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准确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理想理念。针对这一
摘 要: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学习模式的价值及应用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开展合作教学活动,以及丰富教学评价方式等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发现学习模式 教学建议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学习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我国由于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较注重学生重点知识的指导,组织学生记忆和背诵历史知识,但是忽视
摘 要: 政治是一门兼具百科性、时政性、包容性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整合各种资源于课堂教学中,以丰富政治课堂,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乡土资源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是政治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体现,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关键词: 乡土资源 政治教学 教学运用  吴刚平教授认为:乡土资源主
摘 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任务中,老师的职责是给学生讲解知识点,并为学生讲解问题,学生则是学习知识,并提出疑问。但就初中学校的教育现状而言,大多数学生有疑问不敢提,也不知道怎样提,这种情况应该得到重视,校方应该加大力度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加以培养。  关键字: 初中历史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式  现如今,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渐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要敢于发现问题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而应当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立足新课程改革标准,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新课程改革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和源泉。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
摘 要: 在如今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的有效提问能够为师生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并且课堂提问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有效提问对于学生掌握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有效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历史这门学科有独特的趣味性,还有学科本身的缺陷,初中历史课堂的提问需要教师综合其优点和缺陷,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关
2014年我有幸参加了“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从设计课例到教学实践直至总结反思,个人有一些浅显的感触和反思。  一、精备相关课例,应用技术支撑  首先,通过分析教材和设计方法,我完成了教学整体案例。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