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品德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鲁洁教授在《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儿童生活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既是由儿童生活的事实构成,又是由儿童生活的意义构成,品德教学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生活事实和生活意义相联结的世界。而作为教学活动主要凭借的品德新教材,尽管尽力设置生活化的学习主题,但儿童生活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决定了不同区域儿童的生活事实和生活意义定然有所不同,即便同一区域的儿童,也会存在差异。这样,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教材里的儿童生活”和“现实中的儿童生活”不相符之处。那么,怎样才能联系儿童实际,用好教材,使品德教学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呢?
一、科学解读,探寻“教材里的儿童生活”
品德新教材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编写的,其内容安排力求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反映儿童的生活需要。它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师和儿童对话的文本,是大多数儿童生活的缩影。因此,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就必须科学地解读教材,探寻教材里的儿童生活,感知“生活事实”,明白“生活意义”。
解读有法,但无定法。笔者认为在解读教材时,可先从单元入手读,然后将相同主题的内容前后联系读,最后每一课、每一点,身心投入地读。
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战争何时了》一课的教学,这是“世界问题真不少”主题单元的第一课。我在解读时,先联系本单元《科学技术的喜和忧》和《我在联合国作报告》两课的内容,深深地思索着三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战争和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高科技的战争;同时,战争带来的问题,高科技造成的问题,都是世界性的问题,这就体现出联合国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把战争这一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使儿童的心灵受到震撼,获得理性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感受科学技术的喜和忧,领悟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我初步感受到“战争是人类最大的灾难”是本课所要发展的儿童生活。
接着,我又联系相同主题的文本进行了解读,发现孩子们在五年级下册《鸦片的背后》《李奶奶身上的伤痕》等课文的学习中已较充分地感知到战争给整个人类带来的灾难,而关于战争和儿童的问题,却提及甚少,至此,我真正认识到“战争是人类最大的灾难”这一主问题下的子问题“战争中的儿童”,是本课所要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儿童生活。
之后,我开始细细研读教材。在“战争中的儿童”一节里,有一个特写图:被枪弹击碎的玻璃后的眼睛。结合图边上的一段话,不难读懂,编者是想通过这段话和这幅图,让学生感受战争环境中儿童面临的巨大灾难,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再细看那双眼睛,虽然能看出恐惧和不安,却很难和骇人听闻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编者为什么不安排一张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战争,场面非常恐怖的图片呢?此时,我脑海里出现了我爱人因为目睹了一场车祸而连做噩梦的情景。我顿时明白了,编者在考虑震撼儿童心灵的同时,更注意到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保护。再看文中安排的两个故事《爸爸妈妈再也回不来了》和《请把我埋得浅一些》,也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利用儿童的自述和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去撞击孩子们的心灵。
通过解读,我探寻到了许多来自教材的“儿童生活”,为处理教材提供了最重要的凭借。新教材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编排的,从单元入手读,有利于整体把握主题内容,有利于把握单元内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新教材又是按螺旋上升的思路设计的,相同主题的内容前后联系着读,有助于教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从而避免教学过程中“拔高”或“搁浅”现象的发生。对每一课,每一点,入情入境地读,能更好地领悟编者的意图。通过单元读、相同主题内容联系着读和对每一课全身心投入的细读,从整体到局部,“教材里的儿童生活”才会在教师头脑中渐渐地明晰起来。
二、关注儿童,捕捉“现实中的儿童生活”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关注了儿童的生活,为教学提供了主要凭借。但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个儿童的世界,这是一个与成人世界不同的天地,儿童是这个天地的主人。毫无疑问,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教师就必须走进儿童生活的这个天地,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从儿童的视角去理解、体验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1.关注儿童已有的生活
对于任何人来说,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遭遇都是他理解、体验他人生活意义所不可缺少的、最切近、最直接、最真实的基础。儿童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可通过观察、谈话、调查等形式,发掘儿童已有的经验资源,以儿童真实的生活为起点组织教学。
如,对战争环境下的儿童生活,笔者在主观上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儿童远离战争,不会对战争中的儿童了解很多。但通过课前谈话却发现,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已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孩子们说,战争中的儿童东躲西藏,吃不好,睡不好;战争中的儿童无法快乐地玩耍,不能安心地学习;战争中的儿童容易得病,心情会变得烦燥不安,内心会充满仇恨;战争中的儿童,无家可归,甚至会失去宝贵的生命……如果在课堂中,我只根据自己的直觉来组织教学,绕了半天,说不定还在儿童的已有经验圈里打转,这样的教学肯定是低效的。
当然,现实儿童对教材里的一些儿童生活,也会存在经验极其缺乏的现象。比如,城市里的孩子,对来自农村的事物;现在的孩子,对过去如购物票证之类的信息,都会存在已有经验不很丰富的情况。同样,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也应正视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有一位老师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我爱秋天》一课,引领儿童感受丰收的田野环节时,根据城市儿童的特点,把田野“搬”到课堂,依次拿出玉米、芝麻、地瓜、黄豆、高粱等农作物,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小手剥,用鼻子闻,用小嘴尝。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了研究专家,有滋有味地享受着课堂。可见,只有了解儿童已有生活起点,走进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更有效地引领儿童不断地生成新的意义生活。
2.关注儿童喜欢的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实践也证明,课堂中呈现的儿童生活,如果是儿童喜欢的,他们就会兴趣浓厚,主动参与体验。我们每一位品德教师都应时刻关注那些儿童喜欢的话题、事物、活动等,多多选择符合儿童心灵的“生活”。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我的好习惯》一课时,用玩飞行棋的形式,引导孩子们玩“习惯棋”。课堂中,孩子们按照规则,玩得不亦乐乎,全身心投入其中。当棋子在成功中前进时,孩子们随之欢呼雀跃;当棋子在“坏习惯”中倒退时,孩子们又随之发出了惋惜声。孩子们因好习惯而“乐”,因坏习惯而“惜”,他们的心都跟着棋子走。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感知到了好习惯的重要性。上例中的老师,就是利用儿童好玩的特点,在课堂中引入“玩习惯棋”这一儿童喜欢的“生活”,以“玩棋”代替教师的“说教”,在玩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可见,关注儿童喜欢的生活,在品德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恰当处理,预设“理想型的儿童生活”
教师眼中只有教材或只有儿童,都是不够的。教师的心里既要装着教材里的儿童,又要装着现实中的儿童,在此基础上,找到两者的契合点,预设好既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儿童生活,且能体现编者意图的“理想型儿童生活”,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儿童探寻新的意义生活。
“战争中的儿童”环节的教学,虽然儿童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积淀,但现实中的儿童离战争毕竟太远,体验不会太深。仅凭教材中的范例和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还难以达到震撼心灵的目的。为此,笔者依据在解读教材时领悟到的编者意图,除了运用教材里的范例外,还补充了一些图片资料。在图片浏览时,我播放了悲伤的乐曲,并配上动情的文字解说:我眼睁睁地看着亲人躺在身旁,这世界变得死一般的寂静;我多想睡个好觉,吃顿饱饭,这样的日子太少太少了;我的双手呢,没有了双手,我该怎么活呀;我多想再看看多彩的世界,可我的眼睛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生命啊,刚刚开始,却已经结束……在此过程中,虽然没有出现血腥的场面和恐怖的图片,但从许多孩子和听课老师的泪眼中,从自身解说不下去的感觉里,我已触摸到了孩子们此时沉重的童心,他们的心灵与战争中的儿童已血脉相通。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当引用了教材中的“生活事例”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教师就应对教材中的儿童生活进行拓展,让更多的“生活事例”参与到课堂中来,就像上例一样:当教材中的生活事例与现实中的儿童生活有较大距离,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意义生活时,教师就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替换,使内容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当发现一组或一课教材中的儿童生活,对其先后顺序重新调整后,会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时,教师就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变序……
简言之,想要使课堂中呈现的生活,既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又能真正贴近童心,教师就必须将教材里静态的儿童生活和现实中鲜活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恰当地处理,预设好适合儿童体验感悟的“理想型生活”。
四、引领体验,让儿童从“生活”走向生活
品德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而这些生活意义又来自生活本身,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预设的“理想型儿童生活”,有的直接来自教材,有的从现实儿童的生活中剪取,有的从各种资料中提取……总之,只有引导儿童去切身体验,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不断生成新的意义生活。
1.丰富儿童的体验储备
体验总是从已有生活经验开始的,儿童积累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对于生活意义的体验就会越来越深,教学就越有效。一个缺乏生活经验的人,往往难以感受他人的生活,难以进入他人的意义世界。即便是面对“理想型”的儿童生活,也很难获得新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在课前,应想办法让儿童通过参观、采访、询问、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储备。
2.营造磁场般的体验氛围
引人入胜的体验氛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体验兴趣,调动儿童的体验热情,使儿童很快进入体验情境。教师应利用语言、媒体等儿童喜欢的体验形式,营造磁场般的体验氛围。
一位老师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寻访大师的童年》一课时,在多媒体图片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嘴里反复地叫着:“讲故事啦,快来啊!”老师的语言亲切而带有磁性,孩子们纷纷离开自己的座位,围着老师,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鲁迅小时候的故事。孩子们听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故事听完了,还围着老师,不肯回到座位,期盼着老师再给他们讲故事。老师趁机诱导:“故事好听吗?掌声在哪里?还想听吗?请轻轻地、轻轻地回到座位上,故事就藏在抽屉里的信封中,赶快拿出来读一读吧!”
上述案例中的老师利用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语言、媒体营造出浓浓的故事氛围,调动了儿童参与体验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在老师所讲的故事中享受着体验的乐趣,还把这种热情延续到信封里的故事中。在这样的体验氛围中,孩子们的求知欲极强,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3.尊重真实的体验过程
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在体验“理想型儿童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个儿童的认知和生活经验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时刻关注儿童真实的体验过程,保持儿童体验的兴趣,唤起儿童的体验储备,在尊重儿童多元体验的同时,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使儿童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自我。
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擦亮眼睛》一课中,就在我认为本课教学已在体验“理想型的儿童生活”中取得相当成效时,突然有个孩子叫了起来:“迷信不可不信。我的一个堂哥就被鬼抓去过,不信可以打电话问。”我明白,这是孩子原认知引发的最真实的体验,我必须尊重这个体验的过程。明白归明白,可该怎么疏导呢?跟他说理?“事实”摆在那,很难说得通!打电话?万一他堂哥说真的被鬼抓去过,来个“现身说法”,那这节课所有的努力都会归“零”。此时我本能地联想到亲历过的一件事:在我八岁时,不小心把穿在身上的新衣服划破了,为了躲避妈妈的打骂,我藏在一个洞里整整一天。当时,村里的人都认为我被刚死不久的哥哥带走了,还请了道士抓“鬼”。当我被发现时,同样是因为怕打骂,就承认是被哥哥带到洞里的。一传十,十传百,这事传遍了周围的几个乡村,好事者还给了我一个“阴间人”的雅号……于时,我将计就计,将自己的经历和盘托出。因为亲历,所以很生动,能打动人。在让孩子们讲感受时,有的说听了老师的事,我更不相信鬼了;有的说世界本来是没鬼怪的,鬼怪是人们编出来、传出来的;有的说如果真的有鬼的话,老师就不敢说没鬼了,难道不怕再被抓去……就连原先坚信有鬼的孩子也说:“看来,真的是没鬼,说不定是我堂哥在骗我。”
课堂中,由于我尊重孩子真实的体验过程,并以讲故事的方式现身说法,使学生更深刻地懂得世上本无鬼怪的道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从体验预设的“理想型儿童生活”到体验生成的“理想型儿童生活”过程中,儿童的意义生活不断生成。
总之,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在探寻“教材里的儿童生活”和捕捉“现实中儿童生活”的基础上,对教材实施恰当处理,预设好既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儿童生活,且体现编者意图的“理想型儿童生活”,再通过有效体验,引领儿童从“生活”走向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温州市沧河小学浙江温州3250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一、科学解读,探寻“教材里的儿童生活”
品德新教材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编写的,其内容安排力求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反映儿童的生活需要。它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师和儿童对话的文本,是大多数儿童生活的缩影。因此,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就必须科学地解读教材,探寻教材里的儿童生活,感知“生活事实”,明白“生活意义”。
解读有法,但无定法。笔者认为在解读教材时,可先从单元入手读,然后将相同主题的内容前后联系读,最后每一课、每一点,身心投入地读。
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战争何时了》一课的教学,这是“世界问题真不少”主题单元的第一课。我在解读时,先联系本单元《科学技术的喜和忧》和《我在联合国作报告》两课的内容,深深地思索着三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战争和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高科技的战争;同时,战争带来的问题,高科技造成的问题,都是世界性的问题,这就体现出联合国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把战争这一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使儿童的心灵受到震撼,获得理性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感受科学技术的喜和忧,领悟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我初步感受到“战争是人类最大的灾难”是本课所要发展的儿童生活。
接着,我又联系相同主题的文本进行了解读,发现孩子们在五年级下册《鸦片的背后》《李奶奶身上的伤痕》等课文的学习中已较充分地感知到战争给整个人类带来的灾难,而关于战争和儿童的问题,却提及甚少,至此,我真正认识到“战争是人类最大的灾难”这一主问题下的子问题“战争中的儿童”,是本课所要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儿童生活。
之后,我开始细细研读教材。在“战争中的儿童”一节里,有一个特写图:被枪弹击碎的玻璃后的眼睛。结合图边上的一段话,不难读懂,编者是想通过这段话和这幅图,让学生感受战争环境中儿童面临的巨大灾难,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再细看那双眼睛,虽然能看出恐惧和不安,却很难和骇人听闻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编者为什么不安排一张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战争,场面非常恐怖的图片呢?此时,我脑海里出现了我爱人因为目睹了一场车祸而连做噩梦的情景。我顿时明白了,编者在考虑震撼儿童心灵的同时,更注意到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保护。再看文中安排的两个故事《爸爸妈妈再也回不来了》和《请把我埋得浅一些》,也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利用儿童的自述和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去撞击孩子们的心灵。
通过解读,我探寻到了许多来自教材的“儿童生活”,为处理教材提供了最重要的凭借。新教材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编排的,从单元入手读,有利于整体把握主题内容,有利于把握单元内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新教材又是按螺旋上升的思路设计的,相同主题的内容前后联系着读,有助于教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从而避免教学过程中“拔高”或“搁浅”现象的发生。对每一课,每一点,入情入境地读,能更好地领悟编者的意图。通过单元读、相同主题内容联系着读和对每一课全身心投入的细读,从整体到局部,“教材里的儿童生活”才会在教师头脑中渐渐地明晰起来。
二、关注儿童,捕捉“现实中的儿童生活”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关注了儿童的生活,为教学提供了主要凭借。但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个儿童的世界,这是一个与成人世界不同的天地,儿童是这个天地的主人。毫无疑问,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教师就必须走进儿童生活的这个天地,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从儿童的视角去理解、体验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1.关注儿童已有的生活
对于任何人来说,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遭遇都是他理解、体验他人生活意义所不可缺少的、最切近、最直接、最真实的基础。儿童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可通过观察、谈话、调查等形式,发掘儿童已有的经验资源,以儿童真实的生活为起点组织教学。
如,对战争环境下的儿童生活,笔者在主观上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儿童远离战争,不会对战争中的儿童了解很多。但通过课前谈话却发现,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已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孩子们说,战争中的儿童东躲西藏,吃不好,睡不好;战争中的儿童无法快乐地玩耍,不能安心地学习;战争中的儿童容易得病,心情会变得烦燥不安,内心会充满仇恨;战争中的儿童,无家可归,甚至会失去宝贵的生命……如果在课堂中,我只根据自己的直觉来组织教学,绕了半天,说不定还在儿童的已有经验圈里打转,这样的教学肯定是低效的。
当然,现实儿童对教材里的一些儿童生活,也会存在经验极其缺乏的现象。比如,城市里的孩子,对来自农村的事物;现在的孩子,对过去如购物票证之类的信息,都会存在已有经验不很丰富的情况。同样,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也应正视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有一位老师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我爱秋天》一课,引领儿童感受丰收的田野环节时,根据城市儿童的特点,把田野“搬”到课堂,依次拿出玉米、芝麻、地瓜、黄豆、高粱等农作物,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小手剥,用鼻子闻,用小嘴尝。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了研究专家,有滋有味地享受着课堂。可见,只有了解儿童已有生活起点,走进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更有效地引领儿童不断地生成新的意义生活。
2.关注儿童喜欢的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实践也证明,课堂中呈现的儿童生活,如果是儿童喜欢的,他们就会兴趣浓厚,主动参与体验。我们每一位品德教师都应时刻关注那些儿童喜欢的话题、事物、活动等,多多选择符合儿童心灵的“生活”。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我的好习惯》一课时,用玩飞行棋的形式,引导孩子们玩“习惯棋”。课堂中,孩子们按照规则,玩得不亦乐乎,全身心投入其中。当棋子在成功中前进时,孩子们随之欢呼雀跃;当棋子在“坏习惯”中倒退时,孩子们又随之发出了惋惜声。孩子们因好习惯而“乐”,因坏习惯而“惜”,他们的心都跟着棋子走。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感知到了好习惯的重要性。上例中的老师,就是利用儿童好玩的特点,在课堂中引入“玩习惯棋”这一儿童喜欢的“生活”,以“玩棋”代替教师的“说教”,在玩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可见,关注儿童喜欢的生活,在品德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恰当处理,预设“理想型的儿童生活”
教师眼中只有教材或只有儿童,都是不够的。教师的心里既要装着教材里的儿童,又要装着现实中的儿童,在此基础上,找到两者的契合点,预设好既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儿童生活,且能体现编者意图的“理想型儿童生活”,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儿童探寻新的意义生活。
“战争中的儿童”环节的教学,虽然儿童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积淀,但现实中的儿童离战争毕竟太远,体验不会太深。仅凭教材中的范例和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还难以达到震撼心灵的目的。为此,笔者依据在解读教材时领悟到的编者意图,除了运用教材里的范例外,还补充了一些图片资料。在图片浏览时,我播放了悲伤的乐曲,并配上动情的文字解说:我眼睁睁地看着亲人躺在身旁,这世界变得死一般的寂静;我多想睡个好觉,吃顿饱饭,这样的日子太少太少了;我的双手呢,没有了双手,我该怎么活呀;我多想再看看多彩的世界,可我的眼睛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生命啊,刚刚开始,却已经结束……在此过程中,虽然没有出现血腥的场面和恐怖的图片,但从许多孩子和听课老师的泪眼中,从自身解说不下去的感觉里,我已触摸到了孩子们此时沉重的童心,他们的心灵与战争中的儿童已血脉相通。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当引用了教材中的“生活事例”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教师就应对教材中的儿童生活进行拓展,让更多的“生活事例”参与到课堂中来,就像上例一样:当教材中的生活事例与现实中的儿童生活有较大距离,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意义生活时,教师就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替换,使内容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当发现一组或一课教材中的儿童生活,对其先后顺序重新调整后,会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时,教师就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变序……
简言之,想要使课堂中呈现的生活,既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又能真正贴近童心,教师就必须将教材里静态的儿童生活和现实中鲜活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恰当地处理,预设好适合儿童体验感悟的“理想型生活”。
四、引领体验,让儿童从“生活”走向生活
品德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而这些生活意义又来自生活本身,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预设的“理想型儿童生活”,有的直接来自教材,有的从现实儿童的生活中剪取,有的从各种资料中提取……总之,只有引导儿童去切身体验,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不断生成新的意义生活。
1.丰富儿童的体验储备
体验总是从已有生活经验开始的,儿童积累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对于生活意义的体验就会越来越深,教学就越有效。一个缺乏生活经验的人,往往难以感受他人的生活,难以进入他人的意义世界。即便是面对“理想型”的儿童生活,也很难获得新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在课前,应想办法让儿童通过参观、采访、询问、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储备。
2.营造磁场般的体验氛围
引人入胜的体验氛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体验兴趣,调动儿童的体验热情,使儿童很快进入体验情境。教师应利用语言、媒体等儿童喜欢的体验形式,营造磁场般的体验氛围。
一位老师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寻访大师的童年》一课时,在多媒体图片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嘴里反复地叫着:“讲故事啦,快来啊!”老师的语言亲切而带有磁性,孩子们纷纷离开自己的座位,围着老师,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鲁迅小时候的故事。孩子们听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故事听完了,还围着老师,不肯回到座位,期盼着老师再给他们讲故事。老师趁机诱导:“故事好听吗?掌声在哪里?还想听吗?请轻轻地、轻轻地回到座位上,故事就藏在抽屉里的信封中,赶快拿出来读一读吧!”
上述案例中的老师利用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语言、媒体营造出浓浓的故事氛围,调动了儿童参与体验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在老师所讲的故事中享受着体验的乐趣,还把这种热情延续到信封里的故事中。在这样的体验氛围中,孩子们的求知欲极强,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3.尊重真实的体验过程
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在体验“理想型儿童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个儿童的认知和生活经验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时刻关注儿童真实的体验过程,保持儿童体验的兴趣,唤起儿童的体验储备,在尊重儿童多元体验的同时,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使儿童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自我。
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擦亮眼睛》一课中,就在我认为本课教学已在体验“理想型的儿童生活”中取得相当成效时,突然有个孩子叫了起来:“迷信不可不信。我的一个堂哥就被鬼抓去过,不信可以打电话问。”我明白,这是孩子原认知引发的最真实的体验,我必须尊重这个体验的过程。明白归明白,可该怎么疏导呢?跟他说理?“事实”摆在那,很难说得通!打电话?万一他堂哥说真的被鬼抓去过,来个“现身说法”,那这节课所有的努力都会归“零”。此时我本能地联想到亲历过的一件事:在我八岁时,不小心把穿在身上的新衣服划破了,为了躲避妈妈的打骂,我藏在一个洞里整整一天。当时,村里的人都认为我被刚死不久的哥哥带走了,还请了道士抓“鬼”。当我被发现时,同样是因为怕打骂,就承认是被哥哥带到洞里的。一传十,十传百,这事传遍了周围的几个乡村,好事者还给了我一个“阴间人”的雅号……于时,我将计就计,将自己的经历和盘托出。因为亲历,所以很生动,能打动人。在让孩子们讲感受时,有的说听了老师的事,我更不相信鬼了;有的说世界本来是没鬼怪的,鬼怪是人们编出来、传出来的;有的说如果真的有鬼的话,老师就不敢说没鬼了,难道不怕再被抓去……就连原先坚信有鬼的孩子也说:“看来,真的是没鬼,说不定是我堂哥在骗我。”
课堂中,由于我尊重孩子真实的体验过程,并以讲故事的方式现身说法,使学生更深刻地懂得世上本无鬼怪的道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从体验预设的“理想型儿童生活”到体验生成的“理想型儿童生活”过程中,儿童的意义生活不断生成。
总之,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在探寻“教材里的儿童生活”和捕捉“现实中儿童生活”的基础上,对教材实施恰当处理,预设好既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儿童生活,且体现编者意图的“理想型儿童生活”,再通过有效体验,引领儿童从“生活”走向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温州市沧河小学浙江温州325000)
责任编辑徐向阳